國產替代加快,車企布局研發,國內汽車晶片產業鏈邁向跨界交融

2024-06-27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夢然 見習記者 黃敏璇 深圳攝影報道

在經歷過去一年多的周期低谷後,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市場持續回暖,汽車半導體更被認為是行業復甦的主要增長點。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晶片市場規模將達到905億元,同比增長6.5%。

《華夏時報》記者在6月26日舉行的第六屆深圳國際半導體展上了解到,目前國內汽車晶片標準制定進程正在加快,超20項相關標準已立項申請或啟動。與此同時,包括長城汽車、東風汽車等在內的車企正加快汽車晶片研發布局與國產替代步伐,產業鏈逐漸從傳統的合作模式過渡到跨界交融合作模式。

中國汽車晶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鄒廣才表示,宏觀國家政策、中觀行業需求、微觀企業發展三者同頻共振支撐產業發展。汽車晶片產業未來將經歷較大規模優勝劣汰,企業進入汽車晶片賽道必須有堅持10年以上的決心和能力。

汽車國產晶片占比僅10%

汽車晶片需求上漲的主要動力在於新能源汽車產量的高速增長,疊加汽車智能網聯化進程加速。

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8.7萬輛,同比增長35.8%。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在今年初的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預計202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達到1150萬輛左右,增長約20%。

新能源汽車產量邁入千萬輛級,催生出多大的汽車晶片市場?據長城汽車總工程師曹常鋒介紹,根據車型不同,單一車型控制器數量配置在40—100個之間,晶片數量在300—800顆不等,晶片單車價值最高可超1.4萬元。

龐大的市場需求推動國內汽車晶片行業快速發展,但對比國外仍處於早期階段。

「目前國內有超過200家汽車晶片企業,但普遍規模較小,產品以中低端為主,高端產品和產品系列有待完善突破。」鄒廣才表示,當前國內汽車晶片發展呈現四個特點,一是產業鏈長,多個環節上升空間大;二是傳統分工明確的產業鏈合作模式逐漸過渡到跨界交融合作模式;三是國產晶片供應商眾多,較國際合作模式較為複雜;四是面向未來電子電氣架構和新型應用場景的新型晶片應用不斷增加。

「現在國內的汽車晶片供應商已達到數百家,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製造資源和市場資源。並且,國內汽車晶片供應商發展時間短,企業規模小,車規產品線較單一,產品同質化競爭和中低端重複投入較多。」鄒廣才稱,汽車晶片產業未來將經歷較大規模優勝劣汰,企業進入汽車晶片賽道必須有堅持十年以上的決心和能力。

東風汽車公司研發總院硬體開發及產品平台室經理劉仁龍則表示,缺乏自主可控的晶片產業鏈是當下最核心的問題。他提到,目前國內車規級晶片資源替代現狀仍存在諸多問題,包括部分計算控制晶片仍被國外廠商壟斷,存在「卡脖子」風險;部分晶片替換後軟體移植周期長,不易替代,且替代成本較高等。

正因如此,目前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國產晶片使用占比仍處於較低水平。數據顯示,以汽車晶片中價值占比較高的控制晶片為例,其國產上車比例僅在8%—10%之間。從整車看,截至2023年底國內自主品牌汽車的國產晶片應用占比也只在10%左右。

「MCU(屬控制計算晶片)和專用晶片是未來國產晶片替代的重中之重。」劉仁龍說。

多個車企布局晶片研發

如鄒廣才所言,隨著國產替代步伐加快,整車企業和晶片企業的關係越來越直接和密切,越來越多的整車企業自選核心晶片開展核心域控制器自研工作。

劉仁龍透露,東風汽車已提出目標,到2025年晶片國產化率將超過30%,逐步實現東風供應鏈安全。

為此,東風汽車一方面採用成熟國產晶片採購策略,建立晶片供應商體系,同時引導並要求國產供應商共同開展零部件晶片國產化預研,推動總成零部件全面國產化;另一方面構建國產晶片資源庫並持續疊代更新,為晶片選型提供支持。

一輛汽車所用晶片的國產化率成為車企越來越關注的數據。劉仁龍透露,為及時準確獲取每輛汽車國產晶片使用占比數據,東風汽車已開發一個數字化管理平台,「每輛車開發後可以直接在系統上看到車上一共用了多少晶片,哪些是國產的,進一步做晶片數據分析和管理。」

長城汽車則將目光瞄準RISC-V晶片架構,並與晶片企業合作研發,希望實現自主可控。所謂RISC-V架構是新一代信息領域晶片的指令集架構,被業界認為是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又一關鍵趨勢,正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到車規級晶片中。

曹常鋒介紹,長城汽車已與北京開源晶片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啟RISC-V晶片架構的研究並推動國產晶片架構統一。同時,長城汽車還與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開展車規級晶片的相關認證與測試工作。

曹常鋒稱,目前長城汽車內部已經再孵化出一個團隊開始做晶片研發工作。「以前車企跟晶片廠幾乎是沒有交集的,大家分工明確。但現在整個晶片商業模式在發生很大的變化,車規級晶片供應鏈從圈層分明的鏈條式結構變成突破圈層的網狀結構,也就是說主機廠也有機會介入晶片廠商的工作,我們希望對晶片的了解能更加深入。」

標準制定進程加快

晶片國產替代的一大前提是標準化建設。今年6月,工信部印發的《2024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提到,要做好《國家汽車晶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落地實施,強化汽車晶片標準供給。

中國汽車晶片標準檢測認證聯盟副秘書長夏顯召在會上介紹,目前正依據《國家汽車晶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全面推進汽車晶片標準化工作組及標準編制工作。

記者發現,其列出的70多項相關標準中,已有超20項標準已立項申請或立項、啟動、已報批、準備啟動。另有2項標準已發布,包括一項國標和一項行標。其中,行業關注的計算晶片行業標準,即《汽車智能駕駛計算晶片技術要求與試驗方法》已立項。

《國家汽車晶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項以上汽車晶片重點標準,滿足汽車晶片產品安全、可靠應用和試點示範的基本需要。到2030年,制定70項以上汽車晶片相關標準,基本完成對汽車晶片典型應用場景及其試驗方法的全覆蓋。

「近幾年,國內汽車晶片相關的標準研究和測試認證的工作進展還是非常快的。現在一些國標行標已經進入研究過程中,此外我們還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合作成立了汽車晶片團標的標委會,上半年已經立項了多個團標,我們希望利用團標快速把行業共識凝聚起來,為企業選擇晶片提供標準支撐。」夏顯召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2ad3cc5f69ad19917dc4ebcd766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