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
-用鏡頭記錄真實,用心講述醫患故事-
Vol.01
糖尿病,人們傳統認知中的老年病,近年以恐怖的速度在人群中迅速增長。數據顯示,在我國,每10個人里,就有一個人正受到糖尿病的困擾。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病學科主任醫師陳燕銘30多年來一直與這個內分泌疾病做著各種鬥爭,帶領團隊通過研究找到了誘發糖尿病的「幕後推手」。
出品|39深呼吸
作者|王慧明
拍攝&後期|胡超揚
排版|伍茜
8點不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陳燕銘的內分泌專家門診室外,病人已絡繹不絕,他們大多都是聽介紹、憑口碑找過來的。
這裡是廣東省內體量最大的內分泌專科,每年有上萬名糖尿病患者來這裡尋求救治,作為帶頭人陳燕銘30多年來便一直在與這個內分泌疾病做著各種鬥爭。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母親得了糖尿病,當時症狀就是口乾、多飲,短時間內體重下降的非常快,甚至小便的時候發現有螞蟻,可當時我們對這個疾病一無所知。」談及自己為何會成為一名內分泌科醫生時,陳燕銘談起了這段小插曲,「那個時候對我觸動很大,如果我要能早知道這個病,母親也不會最後發展到嚴重的糖尿病酮症。」
或許也是在那個時候起,她下定決心,一定要為糖尿病患者謀求更多福祉。
01
解決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
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最大的危害在於它引發的併發症,可導致病人器官壞死,甚至有生命危險。為此,陳燕銘這些年將目光放在了攻克糖尿病併發症上。
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2型糖尿病中最常見、最嚴重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總體患病率約11.9%~43.1%。該病以預防為主,早期規範診療可顯著改善預後,晚期治療效果不佳,嚴重影響視力甚至致盲。
2021年,陳燕銘帶領團隊特別研發了免散瞳的眼底照相設備。「與以往眼科使用的眼底照相設備相比,這套設備可由全科醫生操作,降低了篩查的門檻。」陳燕銘表示,用這套設備拍攝的眼底相片不需要極高的清晰度,仍能被有效識別,方便那些設備條件有限的基層醫療機構使用。
此外,還研發了「糖尿病視網膜病AI篩查一體機」,建立了智能糖網AI閱片平台,通過利用深度學習對眼底圖像質量實時自動分析,避免了傳統人工質控效率低而且一致性差的問題,可幫助患者快速篩查糖網病變,提早預防致盲風險。據陳燕銘介紹,AI眼科醫生的篩查準確率高達93%,「相當於一位有著副高以上職稱的眼科專家在閱片。」
而在糖尿病治療上,中山三院創造性開展齒齦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基礎研究,2018年進入臨床前期轉化研究;作為課題主要負責人,陳燕銘稱,這種治療方式有望使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劑量減半,甚至2-3年內不需要使用胰島素注射。
02
對糖尿病肥胖患者開展「3+N」的管理模式
肥胖一直是中國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裡面80%合併了超重肥胖。但肥胖為何會演變成糖尿病?陳燕銘及其團隊近年來通過研究找到了「幕後推手」。即肥胖人群從單純性的肥胖逐步發展到肥胖合併糖尿病的過程中,其腸道菌群會發生異常滲漏,誘導免疫紊亂,最終誘發糖尿病的發生。
「龐大的糖尿病人群,防治關口必須前移,而對肥胖患者進行減重管理目前是極為有效的一環,肥胖人群體重減輕,體內脂肪含量降低,其腸道功能會得到進一步改善」,陳燕銘說。
於是,2020年陳燕銘又帶頭在醫院開展減重降糖聯合門診,首次在全國提出「3+N聯合診療模式」,3指的是營養處方、運動處方和心理處方,由營養師和運動治療師指導患者如何「管住嘴,邁開腿」,同時,心理醫生關注患者心理問題。N指的是多種中西醫結合療法,包括中醫中藥、針灸埋線、減肥藥物或者代謝手術處理幫助患者減重。
40歲不到的林先生(化名)找到陳燕銘時,體重指數(BMI)高達40,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症以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聯合減重門診在綜合考慮了他的情況後,給其做了袖狀胃切除術,經過14天的恢復,林先生出院時體重已經較入院時減輕了23斤,血壓、血糖、血脂等也都得到控制,效果非常顯著。「其實最好的效果應該是在三個月到半年,但是後續的隨訪跟蹤患者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陳燕銘教授介紹,聯合減重門診開設兩年來,診治了上千名重度肥胖病人,總體有效率達80%,患者體重在原來基礎上平均下降10%~15%。
03
當好醫生要有「三心」
從醫30多年,陳燕銘說她一直很熱愛這個專業,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我覺得當一名好的醫生,一定要有『三心』,一是要有愛心,糖尿病的治療與康復是一場持久戰,除了提供優質精湛的診療技術,是否將病人放在心裡,是可以感受到的。其次一定要有責任心,最後還要有上進心,醫學永遠在進步,必須保持著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學習心態。」
她總說醫生應該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穿上醫袍就要以最飽滿的熱情、最昂揚的鬥志投身到醫學事業中,不畏艱辛,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