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泡兒的規矩和「口糧」

2020-05-12     老北京故事

原標題:北京老泡兒的規矩和「口糧」

老炮兒原來其實是「老泡兒」

形容無所事事的那些小「混混兒」。

真正的北京人對這個詞兒,

是並不願認同它原先的意義,

實際上今天我們總愛提起的「老炮兒」,

是一種北京特有的精氣神兒。

根據影片塑造的六爺形象來看,

「老炮兒」應該是「老泡兒」。

像香港的「古惑仔「;」台灣的「艋胛」影視劇中的那種,

是一種有情有義的「狹義情結」。

成就了北京看似混亂、卻善良在骨子裡的精神。

捋順了這一點~

讓我們跟著老泡兒們盡情去回憶那些「混蛋」生活。

關於他們特有的規矩

甭管是哪個老泡兒,規矩是有的。

凡事講規矩。

義薄雲天的交情,在他們眼裡只是最低的道德標準,

在外人看來,這是「各色」,

別人跟他講究利益,他不在意,

因為這都不影響他們做人的底線。

他就講究哥們兒間情誼,心裡懷揣著他們認定的規矩。

一碼歸一碼,打人不打臉。

您不懂規矩碰了壁,他罵你了,

你必須聽著。絕對話糙理不糙

以前,小偷都怕「頑主」都得叫聲爺!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誠必信,言必果。」

遇事兒了你上來直接來一大耳帖子,不問青紅皂白,

別急,咱待會算這筆,一碼事歸一碼事,誰都甭跑!

關於這一口吃食

吃的隨意

平時,鄰裡間借根兒蔥吃個餡兒

只有胡同生活才有的景兒,

您說這是市井生活,沒錯~

高檔一點的兒,興去西餐廳下館子,

老泡兒常去崇文門附近的新僑三寶樂西餐廳吃俄餐

牛排、紅菜湯,可以裝的文文靜靜。

還有隔條街的馬克西姆餐廳,

北京人嘴裡的「老莫餐廳」

血色浪漫》味道還是挺足滴!

去「老莫」不單純是為了吃飯,

是代表你進入了那個「圈子」,是身份的象徵。

也是去體驗體驗那個年代的榮耀。

和錢沒關係,即便你再有錢,

那個年代您不是這個「圈子」里的,

您進去吃?估摸著有人就能找茬兒給你打出去!

關於喝這一口小酒兒

從紅星到牛欄山

鍋頭裡邊還有一個特殊的品種-「小二」,

就是二兩裝的小瓶二鍋頭。

又叫「麻雷子」「手雷」「二嘚子(嘚讀「dēi」)。

不過有個叔叔總說這牛欄山有股「腳後跟味」。

是好喝?還是特色?

跟「白酒」對應的是「色酒」(色讀「shǎi」)

蓮花白、桂花陳和中國紅。

最有特色的~

剛興起喝啤酒的時候,還是散裝的,

打啤酒又不能拿小瓶,所以用熱水瓶~

(俗稱「暖壺」)就是打啤酒的傢伙事。

後來咱北京人喝啤酒不是五星就是北京。

還有著講究,「酒滿敬人、茶滿送客」。

跟長者喝,您得杯子低,別沒大沒小,沒規矩。

勸酒會給您斟滿了,自己先仰頭走一個,絕對不雞賊!

滋嘍一口酒,吧嗒一口菜 ,二嘚子走一個!

關於抽這一口煙兒

全是回憶

北京人無論抽不抽煙,都知道這樣一個順口溜;

「高級幹部抽牡丹,中級幹部抽香山,

工農兵兩毛三(指北海牌,兩毛三一盒),

農村幹部大炮卷得歡。

外貿煙、雲煙類、地產煙

等上千種國內外品牌的香煙應有盡有。

窮點的就是都寶,紅梅,雙葉,中南海點8的,

至今難忘的,

還有一款天壇雪茄,沒過濾嘴兒的內種,

記得院兒里一個大哥經常抽,

看到「雪茄」兩字覺得真牛x!

後來怎麼也就看不到了呢?

說到這煙,不得不聊這裡的規矩

給別人點煙要用手擋風,

別人給自己遞火也要自己伸手擋風

遞煙給別人,彈出幾根兒,露上半截讓人家自己取。

幾個人同時點煙,給年長的先點,

用打火機,點完兩支後應熄滅一下,可切忌連點三次啊。

借火時,應把嘴上的煙拿下來,

取過對方的打火機時,再把香煙含在嘴中。

關於這玩兒的鬧的

在看「老泡兒」最有感覺的一群人,

就是打小在後海邊兒長大的,

都說自己叫過新街口有名的「小混蛋兒」二哥、

年年冬天混跡後海冰場回憶他們以前的生活。

溜冰~ 算是那個年月最時髦的。

規定時間、規定地點、打群架。

完事輸的一方認栽,絕不連累報復家人;

不欺負好學生;不抬人(不出賣朋友)。

這也是規矩,甭管「院兒派」子弟還是胡同子弟

茬架,有茬架的規矩!必須按規矩來!

然而這「茬架」也要有傢伙事兒!

身穿將校呢大衣,手拿一柄日本軍刀,

這是京城江湖頑主的最高B格!

等於同時成為了美國隊長和鋼鐵俠。

低端的就是片兒刀了;有的則只能掄鐵棍兒、拿板兒磚拍。

在那個年代,自行車可絕對不亞於今兒的一輛好車,

有錢您還要有資格才能買到!

有了這輛車,您不但能平趟這四九城,

去西郊、東郊也敢!

再有就是這關於「北京妞」的那點事兒,

北京人泡妞叫做「拍婆子」,也叫「磕蜜」。

「盤兒靚條兒順」的,幾乎也都是有主的。

說的這兒,又要回到冰場了,

就得去冰場,瞅准了小姑娘,

追上去問一句「你是總參/總裝/海軍大院的吧?」

不管對方給不給臉,都跟她比翼雙滑,沒多會兒就會熟了。

寫到這兒,有人會問,原來北京老泡兒就這樣?

從年代上看,有很多生活習慣是我叔輩們的記憶,

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他們都堅守著良心的底線,

不會因為利益隨波逐流。也並不是孤身一身,

也不只是那群老兄弟而已。

還有我們這代應該記住的那些規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uC4CHIBnkjnB-0zc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