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錯,家長用「棍棒教育」好不好?孩子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2020-04-11   教育思享

孩子犯了錯,「棍棒教育」好不好?

與大多數獨生子女接受的「溺愛教育」和「包辦教育」相比,「棍棒教育」顯然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不打不成器!」

「棍棒底下出孝子!」

各種發自肺腑卻又荒唐過時的教育理念,充斥在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熱衷於浮誇、表面和形式化的教育,並不曾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蔑視甚至是無視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但使孩子精神緊張、焦慮不適,也為父母和孩子家庭關係的改善,以及孩子交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埋下了隱患。

教育孩子,不是咬牙切齒地抄起棍棒,就能解決問題的。

2013年,江蘇淮安有個小學生因為偷同學東西,被母親脫下高跟鞋抽打雙手,然後懲罰他當街跪了一個多小時。這樣突兀粗暴的體罰教育,讓人在大跌眼鏡之餘,也不禁思考「棍棒教育」的合理性。

不管是體罰還是打孩子,所謂的「棍棒教育」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和人格扭曲,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在學習和生活中日益自卑、無助和焦慮,並且缺乏自信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挨打之後,67.3%的孩子會感到氣憤、痛苦和傷心,18.1%的孩子想要理解出走,9.2%的孩子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循序漸進和潛移默化的過程,關鍵要有自信心的支持。

但是長期「棍棒教育」的後果,卻是毀掉孩子的自信心:有些孩子會從此變得敏感脆弱,還有些孩子會從自卑轉變為偏激的暴力傾向,不自覺地認同暴力手段。即便是學校和同齡人之間的矛盾,也會試圖用拳打腳踢的方式來解決。

蕭百佑,曾因為「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口號被稱為「中國狼爸」。儘管他的「狼性教育」備受質疑,但這位老爸卻自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這讓我們不禁思索: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的成功,還是讓孩子幸福?

蕭百佑的兒子說,「爸爸無疑是成功的,但我們也失去了童年時該有的快樂。」她的女兒說,「我沒有快樂童年。」我相信每個父母其實都明白「棍棒教育」是粗暴過時的教育方式,只會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卻無益於引導教養孩子。

但是很多「以愛為名」的父母,眼睛裡只看得見後半句「孩子進北大」,就不禁迷失在「唯成績論」的應試教育里,然後人云亦云、盲目麻木地抄起棍棒,甚至不管孩子學得好不好,就給孩子「三天一頓打」。

在很多「中國式父母」看來:只要能上清華北大,只要孩子能成功,給父母臉上貼金,那麼幸福不幸福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即便是抄起棍棒教育孩子,也是疼在手上、痛在心裡,但是我更清楚: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進清華北大,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被金榜題名。

既然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更好,那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放下心中雜念和手中棍棒,讓孩子多一點幸福快樂,做個正常人、普通人,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