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霸凌法新規嚴上加嚴:父母因孩子霸凌最高監禁15日

2019-11-15     海外留學快報

11月12日新聞報道,美國威斯康辛州一市考慮出台新法令:孩子校園霸凌,父母將被罰款,初犯將被罰總計363美元。

目前美國多州已有類似法令:紐約州一城市父母因孩子霸凌或被監禁15日,新澤西州要求父母與孩子一起參加反霸凌課程。

近些年,校園霸凌事件屢被曝出,其程度加重和低齡化特性讓人心驚。

沒經歷過霸凌的人很難想像,為什麼一個人被欺負到寧願自殺,也不打回去?為什麼不找老師,不和父母講?為什麼有人會這麼壞,是現在的學生壞了嗎?

實際上,校園霸凌,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文化。它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會存在。

很多留美學生的家長,整日擔心自己的孩子在赴美留學之後會受到校園霸凌的侵害。但實際上,美國在懲治校園霸凌方面十分嚴格

法律

1

打擊各種不服

新出台的美國反霸凌法,就是希望新法令能迫使父母參與,以阻止兒童多次欺凌他人。北托納旺達市檢察官盧克·布朗在採訪中說,「我們努力要實現的,是讓施暴未成年人的父母承擔責任,並嘗試解決問題。」

實際上,從1999年起美國就將針對校園暴力的管理徹底體系化,包括了從事前預防到事後監管追責,以及責任主體、責任行為的全面規範。

其中對於責任主體和責任行為的規定堪稱事無巨細:施暴者、幫凶、圍觀群眾、草率了事的學校、知情不報的學區協調員、拒絕配合的學生監護人全部會受到制裁。

並且,美國近年來也向部分州的學校派駐警察,警察除了維護學校秩序外,還負責督學工作。

2016新年伊始,10名在讀美高的中國籍留學生,由於涉嫌欺凌同學遭到洛杉機檢方起訴,而被起訴的對象,年紀最大者剛滿18歲,剩下的多為未成年。

令國人震驚的除了這些學生的霸凌行為之外,案件審理過程中的各種專有名詞也讓很多人頗為驚詫。「校園霸凌」、「酷刑罪」、「未成年人」、「無期徒刑」,這些名詞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似乎不應該出現在同一個案件中。

而三名主犯之一的章鑫磊在審訊中多次表示自己只是負責開車,並提供了一把剪刀,從未直接動手,因此不應該被起訴。

但最終,洛杉磯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章鑫磊被判入獄6年,刑滿釋放後驅逐出境,終生不得入境美國。

無疑,美國對於未成年人犯罪的懲處是非常嚴酷的,美國只有15個州規定了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最低年齡,6-10歲不等。沒有年齡限制的州不是未成年人不受刑責,而是法官可以自行根據犯罪程度進行定奪。對於未成年罪犯的唯一保護,就是可以不公開個人信息。

這一系列立法帶來的成效是積極的,一項在美國醫學會會刊上刊登的關於美國25個州的校園欺凌發生率與反欺凌政策之間關係的研究顯示:如果所在州的反欺凌政策中至少包含一個聯邦教育部反欺凌政策的要件,那麼該州學生的受欺凌比率比不包含任何聯邦教育部反欺凌政策要求的州下降了24%,其中,學生受網絡欺凌的比例下降了20%。具備較為完善的反欺凌政策的學區,不僅欺凌發生率較低,且易受欺凌群體的自殺率也明顯更低。

學校

2

嚴防死守第一線

記得《少年的你》里的老師麼?在現實里絕不少見,尤其是中國。即使學生座位被倒滿墨水,他們也只願意承認這是個玩笑。

高中是一個非常緊張且封閉的環境,這種環境也是滋長校園霸凌的溫床,而老師一般會以「不要耽誤學習」矇混過去。

但是在美國的校園,你會發現明顯的差異。

學校對校園霸凌行為採取零容忍政策。聯邦政府規定,學校必須給孩子們提供舉報霸凌事件的有效渠道。美國所有校園都有防校園欺凌委員會,本著「尊重所有人」的思想教育孩子。學生和學生家長都可以匿名舉報欺凌行為並且有人專門處理。

在學校的官網也有詳細的關於反校園欺凌的活動。所有反欺凌的內容既沒有對欺凌者貼「壞學生」的身份標籤,也沒有給受欺凌的對象冠以「弱小」、「老實」這種字眼,而是一直在向學生們傳達一種思想:「尊重所有人」。

而教職員工一旦發現這類霸凌行為必須舉報;學校對被舉報的霸凌事件必須進行調查;學校須對欺負他人者採取積極干預措施,輕者口頭警告,如比較嚴重者開除學籍。

被霸凌者

3

——自我救贖才是真的救贖

解決校園霸凌問題,只依靠法律和學校就可以麼?

還需要受害人團結霸凌者以外的其他成員,對霸凌者予以反擊。

反擊是什麼意思?難道只是「被欺負了,你就打回去啊」、「如果你對他們硬氣幾次,他們就知道厲害了」?

但很遺憾,即使有個別人靠這個辦法成功脫離苦海,打回去也仍然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

打回去的後果,是要面臨更猛烈的報復。對199名兒童的跟蹤調查,選擇打回去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會面對更持續的報復。
不過對208名被霸凌者的追蹤研究發現,其中72%都在兩年內脫離霸凌。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交到新朋友是他們不被欺負的重要原因。

正如《少年的你》中,當陳念受到校園霸凌的時候,小北闖入了她的生活,因為想救下同樣被欺負的小北,他們相識了。相似的靈魂總會相遇,後面小北保護陳念之後,她的人生照進了陽光。

這樣的感情,是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孤獨無助、無路可退的境遇中僅剩的溫存與信任。

是看似無人問津、冷漠無情世界中最溫暖和閃亮的花火。

予以校園霸凌最好的反擊,就是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起對抗命運,自我救贖。

家長

4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遭遇了校園霸凌,你會怎麼做?

我一點也不懷疑,大多數的家長會立馬擼起袖子,要去找學校和「霸凌者」的家長算帳,為自己的孩子討回公道。

事實上,也不乏一些怕事的家長,標榜自己是老實人,其實就是懦弱。

他們總會教導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求孩子: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為啥小混蛋不欺負別人,專門欺負你?」

事實上:通常家長越怕事,孩子就越自卑。

越是自卑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越容易被嘲笑和欺凌。如此這般,惡性循環。

《少年的你》中,陳念的媽媽因為售賣三無產品,導致欠下很多外債,不得已之下,陳念的媽媽只能選擇出去躲躲風頭,臨走之前還說「你是小孩子,他們不會拿你怎麼樣。」

很多人總說:要教會孩子像校園霸凌說「不」!

但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陳念,她還有向霸凌說「不」的能力嗎?

陳念受了委屈,只能往肚子裡咽,這樣的父母反而讓孩子成為了自己依靠。

因此,在家長呼籲社會關注校園霸凌的時候,首先要反思自己

我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我教會了孩子什麼?

我讓孩子學會了什麼?

除此之外,家長們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NO.1

「你被欺負了,不是你的錯」

和國內家長不同,北美家長在霸凌事件後,第一件事並不是討回公道,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以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受影響。

因為此時大多數孩子正處於心靈最脆弱的階段,父母的安慰,正是穩定軍心的「定心丸」,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仍然是值得被愛的。這對於重建他們的自尊自信很有幫助。

當孩子們遭遇校園霸凌,家長們就應該用行動堅定的告訴他們:

就算全世界與你為敵,爸爸媽媽也站在你這一邊。

NO.2

平時就為孩子打好「反霸凌」預防針


這一條的意思是,平時就要隨時保持警惕,要讓孩子建立一種「永遠都全心全意的保護自己的姿態」。

預防,永遠比事後補救有效。

在村上春樹的小說《1Q84》里就有這麼一個情節:

青豆是一名體育聚樂部的女教練,專門教授女子防身術。有一位70歲左右的老夫人對青豆說:

「在我這個年紀,恐怕也沒什麼學防身術的必要。」

而青豆爽快的回答說:

這並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人生態度的問題。重要的是永遠維持一種認真保護自己的姿態。如果一味地只是遭受攻擊不反抗,我們就只能止步不前。慢性的無力感是會腐蝕人的。」

面對霸凌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有必要知道,這世界不總是友好的。

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孩子若是真的遇上了霸凌事件就不會手足無措,任人宰割。

少年別怕,光越是明亮,影子越是黑暗。不管前路如何,你所走過的每一段路,都將有我們所有人的身影陪伴。

你保護世界,我們都願保護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q1wb24BMH2_cNUgwXW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