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媽媽無限包容女兒,初中3年請假2年,卻被眾人點贊

2020-01-06     沛澤媽讀心理


做一個假設,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完美,他還可能患有精神障礙,是別人眼中的異類,你是否能夠全心全意地去愛他,就像他呱呱墜地時的初見,永遠都看不夠呢?

《少年說》節目中有一個叫惠子的女孩,患有癔症(癔症是一種精神障礙),從小就是一個不太適應學校生活的人,上了初中以後,她以各種理由逃避上學,初中三年她請假的日子加起來足有兩年。

雖然惠子是別人眼中的異類,但她媽媽從來沒有輕視她,足夠尊重她,不對她有過高要求,甚至在面對親朋好友的質疑時,依然能夠堅持自我,好好地守護孩子,讓女兒去自省,讓她自己去感受生命成長的過程。

相比惠子的媽媽,我自嘆不如,有誰能夠在面對一個眾人眼中異類的孩子時,還能如此風輕雲淡呢?看著她用鼓勵與欣賞的眼神去看女兒時,我覺得她是天底下最美的女人,是一位神仙媽媽,這位神仙媽媽讓我陷入了思考。

我們能接受孩子的不同,無條件地去愛孩子呢

在生命之初,我們對孩子是無條件地愛與包容,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對孩子逐漸有了更多地期待,希望他懂事聽話,希望他聰明伶俐,希望他長得高又壯,尤其是上了小學後,我們希望他學習成績好,恨不得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期待值太高,期待的東西太多,就會失望太多,我們太在乎結果,就會忽視孩子成長的過程,做出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事情,揠苗助長。比如讓剛上小班的孩子學習拼音,孩子怎麼學都不會拼出一個完整的音節,這是因為孩子邏輯思維還沒有發展起來的結果,我們的急於求成反而害了孩子,讓他過早地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很喜歡惠子媽媽說的這句話:「青春本來就有很多樣子,有拼搏的樣子,有奮進的樣子,但也可以有不羈、有叛逆,有與眾不同,為什麼非要千篇一律呢?」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真的能包容孩子的與眾不同嗎?

惠子害怕上學,她為了逃避上學,早晨六點鐘起來跑步,狂奔幾公里,媽媽看出了惠子內心的恐懼,她對惠子說,無論你是和韓寒一樣,還是和鄭淵潔的兒子一樣讀私塾,我都尊重你的選擇,絕不強求。

或許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特殊的軌跡吧,但現實卻是大多數孩子走了同樣的成長軌跡,對於個別孩子的「與眾不同」,我們把他看成異類,殊不知這就是孩子自己的成長軌跡,而我們卻非要把他練就成像生產線上的產品一樣,與別人千篇一律,到底孰是孰非呢?

我們能否摒棄別人的眼光,驕傲地為孩子感動

由於疾病的原因,惠子站在勇氣台上時,身體僵硬、筆直,說話也有些吞吞吐吐,當她說出了埋藏多年的心裡話,向媽媽表白時,媽媽動情地回應道:「我好驕傲哦,這是43年來,我聽到的最動情的表白。」媽媽的眼睛裡閃爍的滿是感動與驕傲,此時此刻我想她和孩子的心裡都非常甜蜜吧。

英國有一句名言: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孩子可以不在乎任何人對他的態度,唯有母親不可以。在生命之初,胎兒與母親是一體的,即使寶寶出生了,與母體脫離了,這種情感的維繫卻是終身的,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下歸途。母親永遠是一個孩子勇敢前行地動力。

兒子讀幼兒園時,班上有一個患有腦癱的孩子,每天都是她媽媽送他來幼兒園,從來沒見過其他家人送過孩子,每每他媽媽和別人說起孩子是如何患上腦癱,是如何進行康復訓練時,眼淚都止不住地往下流,或許是憋在心裡太累太久了,稍有些熟識,她就會講起她孩子的故事,有些像祥林嫂婆婆媽媽的。

但是當孩子出現在她面前時,她立馬換了一個人,總是面帶微笑,拍拍孩子的腦袋,或者給他一個擁抱,鼓勵他兩句,從她的眼裡看不出半點嫌棄,唯有歡喜和驕傲。家裡有一個與常人不同的孩子,會遭受多少冷眼,我們能否摒棄別人的眼光,驕傲地為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進步感動與欣喜嗎?

我們能否擁有一個大的格局,編制孩子的未來

當下流行一句話: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我很贊同這句話,現在的父母都非常焦慮,孩子一次考試沒考好,都會讓家長緊張得不得了,「你才二年級就考得這麼糟糕,以後怎麼上中學啊,考不了一個好高中,怎麼考上大學,考不上大學,將來能找到好工作,能養活自己嗎?「

只不過一次考試而已,我們卻把它等同於孩子的整個人生,我們狹窄的視線,讓孩子活在陰暗自卑中,每一次小的失敗、小挫折,都會讓孩子如臨大敵,萎靡不振,失去了追求夢想的勇氣。

惠子雖然患有精神障礙,但她有一個遠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像曹雪芹一樣關心社會疾苦的作家,可見她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是非常清晰的。而這得益於她媽媽的教誨,也曾有人質疑她的媽媽,說她媽媽對孩子沒有要求,實際上她的媽媽是一個有遠大格局的人,她希望孩子能夠自省,自己去感受生命成長的過程。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代替不了的,只有讓孩子去體驗,去感受,在此過程中才能逐漸找尋人生的目標,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比賽,那些以百米速度起跑的人一定不是第一個衝過終點的人。做父母不能患得患失,正確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把眼光放長遠,才能給孩子編制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nEjgW8BMH2_cNUgg8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