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帶著倆娃去朋友家玩,看到她3歲的兒子木木正在洗自己的小內內,我忍不住夸道:「你家娃也太懂事了,這麼小就會自己洗衣服了。」
朋友看了一眼兒子,笑著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讓他自己洗嗎?」
木木連忙跑出來,焦急地對媽媽擺手說:「媽媽你不要說出來好嗎?」
朋友打趣道:「你現在知道害羞了,誰讓你這麼大了還尿床呢!」
木木的臉一下子紅了,立馬跑進衛生間關上門,說什麼也不肯出來。
直到媽媽在門外跟他道歉,並保證不會再把這件事告訴其他人之後,木木才紅著眼眶打開了門。
這麼小的孩子也知道要面子?
沒錯,其實孩子從很小開始,就有了強烈的自尊心。
當孩子被媽媽當眾數落、暴露缺點或者隱私時,他的心裡就像被利刃划過,可能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疤。
有人說:「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
對此,深表贊同。
01
不在人前訓子
著名學者呂坤在《呻吟語》里寫道,「愛子七不責」:
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對眾不責」,即不在人前訓子,人多的時候不要批評孩子。
孩子也要面子,當眾訓斥孩子,其實是在出孩子的丑,這種攻擊性的行為,會擊破孩子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羞恥心。
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面子,孩子有可能會激烈地反抗,有可能會沉默著逃避。
無論哪一種,都達不到想讓孩子知錯就改的教育目的,反而會使孩子產生敵對和逆反心理,甚至因此做出極端行為。
還記得去年那起初中生跳樓墜亡的悲劇嗎?
湖北武漢江夏一中,一名14歲男生在教室跟同學玩撲克牌,被班主任叫了家長。
媽媽來到學校,大發雷霆,在五樓走廊里訓斥兒子,扇了兒子兩耳光。
誰都沒想到,媽媽離開後,男生默立了兩分鐘,突然就爬上欄杆跳了下去……
在年少氣盛的孩子眼裡,被叫家長本身已經是很丟面子的事情了,又被媽媽當眾訓斥、打耳光,他一定覺得難堪極了!
自己會不會變成同學嘴裡的笑料,以後還怎麼在學校里抬起頭?
一個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男孩,在自尊心受到暴擊的情況下,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來逃避眼前的羞愧難當。
孩子墜亡,最痛苦的人是媽媽,她的心裡一定充滿了自責和懊悔,我們無意再去指責。
只是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千萬不要當著外人的面,對孩子呵斥打罵。
育兒專家李玫瑾說過,教育孩子最好不要有第三個人在現場。
有些錯誤不一定非要擺在檯面上解決,等和孩子單獨相處時,再批評或講道理,都不遲。
只有當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護和尊重的前提下,他才願意嘗試著接受父母的批評和建議。
當眾辱罵只會適得其反,造成更大的反彈。
02
不宣揚孩子的缺點或隱私
那些經常被父母當眾數落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極度地否定自我,甚至找不到生存價值。
一位網友在網上求助,總是被媽媽在很多人面前數落自己不好,痛苦地想要輕生。
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也需要給他留面子。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就慢慢有了自尊,非常在意別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評價。
很多父母覺得小孩子能有什麼隱私,把分享孩子的糗事當作一種樂趣,比如:
- 「他寫字,跟雞爪子撓的一樣!」
- 「他喜歡班裡一個女同學,人家女孩不愛搭理他哈哈……」
- 「我們家孩子太笨了,學啥都慢,跳繩每次跳不過五個。」
大人之間的玩笑話,孩子聽不懂。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過: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成自己的觀念。」
沒有經過孩子同意,就把孩子的缺點或隱私當作笑料和大家分享,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有句名言:
父母越是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孩子越看重自己的名譽,越會小心維護好評。反之,孩子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就會淡薄。
被當眾「調侃」和「嘲笑」的孩子,還會對父母逐漸失去信任,不願意再跟父母敞開心扉,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離。
03
不用貶低孩子的方式誇讚別人
有些寶媽比較謙虛,在跟別人家孩子作比較的時候,會習慣性地掩蓋自家孩子的優點,通過貶低自家孩子去誇讚別人家的孩子。
鄰居有一位寶媽就是這樣,每次見面,經常誇我們家孩子小嘴多甜,多勤快,算數多好。
然後又說自己閨女又懶又饞,連個麵條都不會煮,嘴還笨,不會喊人。
但其實這個小姑娘根本不像媽媽說得那樣不堪,我經常見她下樓扔垃圾,每次見到我,也都會靦腆地喊一聲「阿姨好」。
而且這孩子作文寫得非常好,在不少作文比賽中都得過獎。
小姑娘估計是被媽媽「貶低」久了,明明成績優異,也不太自信。
媽媽可能是想通過這種「貶低」來激勵孩子不斷上進。
但在孩子看來,媽媽在否定自己,她會變得越來越自卑。
孩子雖然年齡小,自尊心都很強烈,他們渴望得到別人尤其是父母的認可,也需要父母的鼓勵來保護自己敏感的自尊心。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看到自家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引導孩子將其發揚光大。
在誇讚別人孩子的同時,無需貶低自己的娃。
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成長,既不過度讚揚,也不刻意中傷。
04
給孩子留面子,
也是給我們自己體面
孩子的面子,是他立足於世的尊嚴。
給孩子留面子,也是給我們自己體面。
小小包四五歲的時候,我帶他去一個朋友家作客,他和朋友家的女兒蕾蕾在客廳玩玩具,要吃飯的時候,朋友叮囑蕾蕾把玩具分門別類地放進玩具架里。
朋友說:「每次都得我說了她才去收拾,啥時候能養成主動整理的習慣啊,你家小包會主動收拾嗎?」
小小包眼睛看著我,一臉擔憂,生怕我揭他的短兒。
我微微一笑,回答道:「他都是自己玩完自己放回去。」
小小包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回去的路上他跟我說:「媽媽,謝謝你,我以後會自己收拾玩具。」
從那以後,他每次玩完玩具都會主動放回去,基本沒再讓我插過手。
我在人前保全了他的自尊心,他用實際行動回饋了我的包容。
不在人前給孩子難堪,維護孩子的自尊和面子,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尤其在孩子3歲以前,父母這點做得越好,孩子越有信心和安全感。
為了維護孩子的面子,平時可以多詢問孩子的「雷區」,知道哪些事情是孩子不願意被人談及的,並記錄下來,注意別「踩雷」。
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意見,在和孩子一起出席公眾場合的時候,如果發現某些話題引起孩子的不適,立刻轉移話題。
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破壞,將會很難修補。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意識到,孩子的面子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