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死亡遊戲」死灰復燃

2024-11-05     封面新聞

魯迅先生說過,遊戲是兒童最正常的行為。可有的「遊戲」不僅反常,而且還「反生命」。

近日,有學生家長表示,一種「死亡遊戲」正在校園流行。其孩子在遊戲後迅速暈倒,並曾發出尖叫,伴隨滿臉冷汗,直到第二天還感覺頭痛頭暈。這位家長感慨「我兒子這一次這條命真的算是撿回來的」,後怕之深可想而知。

靠牆、蹲下、深呼吸、憋氣、按胸口……該遊戲的目的在於,讓體驗者快速達到窒息缺氧的狀態。光聽上去是不是都感到窒息?然而,該遊戲還取了一個很玄幻的名字——「夢回大唐」。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遊戲就曾在我國大中小學出現過,甚至有成年人為追求刺激與好友一起玩。據醫生介紹,「死亡遊戲」壓迫心臟、抑制呼吸導致回心血量減少,進而影響大腦血液和氧氣供應。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意識喪失、全身臟器功能停止等,甚至危及生命。鑒於其百害而無一利,教育主管部門曾明令制止此類遊戲的傳播和蔓延。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豈是兒戲?這本應是鐵一般的常識,但青少年好奇心較強、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薄弱,容易被帶到溝里,「僥倖」與「不幸」,可能就在一念之間。要知道,「死亡遊戲」的危害性,還在於它的「成癮性」——昏迷前一刻,體驗者可能產生一種快感,誘使體驗者反覆嘗試。如果多次體驗,可能給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慢性損傷。

值得深思的是,致命遊戲套上有些神秘感的濾鏡,就進入了「網紅」行列。從小學生沉迷「煙卡」拍斷兩根手指,到「臭水」在教室里炸開導致教學電腦損壞,這些不同危害程度的「遊戲」,或許背後都埋著一條「暗線」,它是從哪裡開始的?又有著怎樣的傳播機制?都是值得深究的課題。

對這類遊戲的治理要多管齊下。對於傳播體驗視頻、誘導體驗的「毒流量」,監管部門、網絡平台等要及時「抽刀斷流」,該封殺的封殺,該追責的追責。在筆者看來,孩子對虛幻快感的興趣,也不排除是一種追求「獨立」的消極抵抗。對學校和家長而言,僅僅是被動提醒還不夠,還應轉變觀念、主動出擊,摒棄可能造成重壓的「唯分數論」,用多元化的娛樂、高質量的培養對沖危險,不留下任何「真空地帶」。

教育的本質,不只關乎課本上的知識。有知名專家曾表示,孩子需要四個方面的教育: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生命教育最為緊迫和必要。比如,與大自然緊密接觸,可體悟生命歷程;「情境體驗」、沉浸式參與,可感知生命安全;讀懂「我之為我」,可傳遞生命價值。這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體系,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不是什麼都能「遊戲」,也不是什麼都能跟風。孩子躍躍欲試,家長惴惴不安,這樣的「一攻一守」,可不能再重演下去了。

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f153a78a0ca9ab88fa5253f2a6acd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