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睡不著的夜晚,除了喝酒和試圖把自己想明白,好像無事可做。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他說以前在晚上思考人生,直愣愣的悶頭想,越想越覺得沒意思,恨不得第二天就宕機。
還是得出門,是魯迅說的吧,人不能天天憋在家裡。(魯迅:不是我說的。)
手機上放著開播到第二季的《人生一串》,我看著烤串的大媽每晚十點以後固定出攤,溫暖著夜色,心裡好像有了點鬆動。
《人生一串2》劇照
去夜市吧,帶著突如其來的想法,一腳踏了進去,這是令暗淡的人生忽然閃光的臨門一腳。
有時候會一家一家從街頭吃到街尾,更多的時候,也不為吃點什麼,就逮著攤上的大爺大媽聊天,探討烤串上辣椒麵和孜然的完美比例。後來大爺大媽看見我眼神都恍惚,但是肉給的賊起勁,那意思估計是少說多吃。
逛夜市,還挺開心。
2
喜歡逛夜市這件事是上癮的,現在如此,以前也如此。
「盡夜喧呼,燈火不絕」,這寫的是唐朝的長安,從唐朝起出現的夜市,餛飩、蒸餅、抓飯、茶肆一應俱全,慢慢沒了時間的限制,取一「鬼」字,曰鬼市。
晚上放鬆的神經加上酒精的刺激,容易滋事,到了唐文宗年間,上頭實在忍無可忍,斥責「京夜市,宜令禁斷。」
唐朝雖繁盛,沒了夜市日子就少了一般的光彩,宋朝宵禁廢除之後,人們的夜生活明顯豐富起來
在中國古代,實施宵禁最徹底的是唐朝,為了盛世長安的圖景,可以理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體會到了夜市的美妙,沒人願意重新回到宵禁的無聊。取消宵禁最徹底的,則是宋朝。夜市的格局在北宋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如果能把北宋那幅《清明上河圖》調成夜間模式,大概就可以體會汴京市民對於夜市的狂熱之情。
和喝酒一樣,一杯永遠不夠,愛夜市的人,甚至恨不得拿出一本郵集,把不同性格的夜市盡收口腹。
3
最幸福的是台灣夜市。在台北,爬上101大樓看夜景的是孤獨鬼,真正幸福的人都把自己扔到了夜市裡。
只要肚子一餓,原本疲憊不堪的自己就會當場表演一個鯉魚打挺,馬上去夜市買一碗滷肉飯。
五花肉滷汁和碎肉丁做澆頭,澆在白飯上,粗獷而又隨意,一口白飯一口肉燥,紅蔥酥的香氣見縫插針,散發出焦糖一樣的甜和神秘,不需要再添菜來打擾這份感動。
如果還有肚子,可以繼續邊走邊吃,直到遇見一份粒粒飽滿的蚵仔煎,腦海里馬上彈出美食作家焦桐的話:「我想像一個夜市若是沒有蚵仔煎,這個夜市多麼值得我們同情他、憐憫他。」
台灣蚵仔煎
要一次吃到蛋、醬和蚵仔,得看攤主手藝過不過硬,以及吃的人本身上不上心。這道連接起簡單與豐富的庶民小吃,頻頻出現在文學作品裡、偶像劇里,以及人們的生活里。
《轉角遇到愛》劇照
如果說蚵仔煎是老台北人的鐘意,那麼一份性格強烈的臭豆腐,便是嘉義的標誌。
能不能一起分享臭食物向來是考驗友情、愛情、兄弟情的標準之一,這種想法和「同甘共苦」的後兩個字有點相似。
一塊炸到中空的臭豆腐,被辣油和蒜泥先鎮住,再配上台式泡菜,「我覺得那是一種旗陣相生,香、臭互相發明的對比美學。」
這些也只是台灣夜市的冰山一小小小小角。
先不說像豪大大雞排、大腸包小腸這種人見人愛的暢銷貨,單是一隻肉嘟嘟的肉圓,就有彰化肉圓、新竹肉圓、員林肉圓、台南肉圓、屏東肉圓等無數種形態。
半透明的外皮柔軟剔透,豬肉或蝦作主角的內餡飽滿和諧,店家獨制的淋醬澆在碗里,畫龍點睛,無一不好吃。
台灣夜市隨處可見的肉圓
其實台灣夜市的歷史也不過百年,1949年之後,零星遍布在台灣各處的夜市,凝聚著不同背景的人的心情,由前往寺廟求平安的人潮而起。
以拼湊的方式建構起各式原鄉美食,不管身處哪裡都能嘗一碗想像中家鄉的味道,成為了重建的集體記憶。
4
成都夜市就沒有台灣那種笑嘻嘻的隨和,好多攤主頗像三碗過崗酒飲完的武松,帶著一種見招拆招的肆意,哪怕他們手一抖放多了辣,也沒人敢吭聲。
夜深人靜,店鋪閉門謝客,小食攤和小吃擔重新占領主場優勢。當地人的日常,白天麻將喝茶,夜晚便耗在熱熱鬧鬧的夜市裡。這種形態之下,有一個專門的名詞與之對應——鬼飲食。
鬼飲食串串 鳳凰旅遊
在夜晚來臨之後,成都夜市開始釋放出它火辣迷人的氣質。
十點不過,柏油馬路上便擺滿了塑料凳,反正壓了線也不怕扣分。肺片、麻辣燙、兔頭或者抄手,再配上夜啤酒,這樣的冷菜冷酒,在成都話里就是「冷啖杯」的標配。
「就是要吃夜燒烤才來的爽」,我的成都朋友乾脆地總結道。夏天的成都,天黑的晚,魚肚白開始泛藍的時候,也是燒烤上桌的最好時機。
燒烤上桌的時候滋滋冒油花,地面上也油光水滑,沒什麼環境可言,講的都是氛圍。
我看著緊俏的辣妹拿著十串掌中寶,蹲在馬路邊邊上吃得火熱,有的大哥夾著包直接席地而坐,先把塑料杯里沫比酒多的夜啤一飲而盡。攢動的人頭間,如果店裡坐陣的只有一兩個師傅根本烤不贏。
酒足飯飽之後,還不是結束,喝到微醺的人要來一碗手搓的冰粉兒,已經喝吐了的,多半則會被拉到蹄花店,用一碗奶白奶白的蹄花湯回回神。
「地震過後凌晨四點的成都,鬼飲食坐滿了人,每個人都在盡情吃喝,頗有及時行樂的氣質。有的人喝醉了,還能顧忌樓上有住戶睡覺,壓低了聲音乾杯。」
不久前的四川地震,微博網友記錄下了成都人生動的精神面貌,好像天塌下來,也有蹄花和兔頭頂著。
5
夜市在夜晚喧譁著,似乎成為一種固定的儀式。而在日本的福岡,有我經歷過的最平靜的夜市——長濱屋台(やたい)。
與其說是夜市,不如說是一家家販賣食物的棚屋構成的組合大排檔。
木頭搭起來的篷車,每到了夜晚就會點起橙黃色的燈光,一片屋台次第被點亮的時候,會讓人有一種誤入《千與千尋》時間的錯位感。
《千與千尋》劇照
冬天的福岡還是稍微有點冷,隔著塑料暖簾,能看到不同身份的人擠在一長條窄窄的台面前。說簡陋也可以說吧,在江戶時代就出現的屋台,原本也不是款待富人的去處。
舊時吃拉麵的長濱屋台
最初的屋台,只售賣蕎麥麵、天婦羅、握壽司這種立等可取的快餐,為的是讓完工回家的人還有一口吃食,後來漸漸的,露天食攤的廉價吸引著更多人來填飽肚子,像燒鳥、拉麵這種耗時的料理也大量湧現。
現在屋台可供選擇的吃食種類變多了
關東煮在湯里篤篤的樣子,以及拉麵被撈起時四散開的白汽,是屋台再常見不過的情景。
日劇《萬福》里的方便麵創始人夫婦在屋台吃拉麵
至於來福岡一定要吃的博多拉麵,或許是因為舒適和愜意,反而是屋台賣得吃起來更香一點。
大家坐在屋台前享受入夜後的放縱和快樂 pixta
在長濱一家離鮮魚市場不遠的屋台里,我吃到過和印象里並不相同的博多拉麵,清淡爽口的湯底,沒有傳統拉麵店裡糊嗓子的豬油感,叉燒也是一塊一塊碼在面上,十分有口感。面不夠吃可以「替玉」,肉不夠吃也可以「替肉」,都只要100円。
如今日本有四成的屋台位於福岡,除了價格最便宜的長濱屋台,還有沿那珂川一字鋪開的中州屋台,以及相對熱鬧一些的天神屋台,之所以用上「相對」這個詞,是因為福岡屋台的熱鬧,和隨便推開瀋陽一家烤串店的氣勢確實不在一個層級。
中州屋台
在日本我也喜歡去居酒屋,但如果說是偏愛,還是屋台。
夏天河川的風可以把食物的香氣帶到很遠很遠,冬天和一群人像沙丁魚一樣共處小空間裡也覺得格外安心,人與人之間比肩而坐,沒有什麼分別,大都市的疏離感,好像離自己很遠了。
6
日常生活里的黑白顛倒,讓人把希望寄託於夜晚。
這是一天裡最適合讓大腦自動駕駛的時刻,你可以不帶預設、沒有戒備,隨便走進夜市的洪流之中。
而不同的夜市,也總能吸引到和自己最搭嘎的夜遊者。於是某些無所適從的晚上,精神和胃口,都有了地方落腳。
不由得想起電影《春風沉醉的夜晚》里,有幾幀郁達夫的話:
「當這樣無可奈何,春風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處亂走,走到天將明的時候。」
郁達夫沒能走進夜市裡去,我覺得,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