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桂子飄香,再次來到山西,尋覓古老歲月里山西的古建遺蹟,中國的五千年文化發展史,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跌宕起伏,那些歷經風霜雨雪。依然能留存下來的古建築,帶著厚重的歲月溫潤,讓人仔細觀摩那些精雕細琢的細節時,不由得感慨萬千,重新走在山西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時候,這種心底升起的驚嘆感更甚,晉祠、懸空寺、雲岡石窟,每一個名字輕輕讀出來,都是一段關乎厚重歲月的往事。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大江南北,秋風一起,色彩就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從深深淺淺的綠色,過渡為絢爛的暖色調,秋天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站在豐收的田野里,感受自然的力量,這次山西之旅,我行走了太原、忻州和大同三座城市,跟著我的鏡頭,一起去發現人文山西的美景美食吧。
秋天的山西,總會給我們的旅途帶來太多的驚喜,風景宛若一幅色彩斑斕的壯闊畫卷。蜿蜒曲折的黃河,宛如一條金色的絲帶,溫柔地靜靜流淌。而長城就如同一條巨龍,安靜地盤踞在山脊之上。在山西忻州,黃河和長城竟然在這裡握手,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壯麗景觀。
第一站 太原篇
晉祠
山西太原是一個歷史文底蘊深厚的城市,很多遊客來到太原旅遊,有一個地方一定會來走一走,這裡就是位於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的晉祠,從晉祠所在的位置,就可以感受到這座古老建築對於太原的影響,就連地名也因為晉祠而改名。
走進晉祠,走進一段古老悠久的歷史,沿著歷史的脈絡,在一磚一瓦中尋覓屬於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在太原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來晉祠,枉來太原,晉祠在太原人的心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在晉祠內有一個對越坊,看著是不是覺得古樸平實,其實這是一個結構精美、雕刻玲瓏的牌坊,被列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很多人說到中國皇家園林,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故宮,其實太原晉祠比故宮的歷史還要悠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始建於北魏時期,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漫步在古典的園林之間,在雕刻精美的老建築中,感受這座皇家園林的古老歷史。
大家來到晉祠,建議好好聽一下導遊的講解,因為晉祠的古建築十分特別,如果自己走馬觀花的看,就可能錯過其間的精彩。晉祠內的古建築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我們了解了這些古建築的故事,就可以真正讀懂其中的美和韻味。
不知道大家看到晉祠內聖母殿門前的柱子上盤繞著形象生動的八條龍,會作何感想?仔細看來,會發現這八條龍全部都是木質的,在遙遠的晉代,人們的木工技術已經十分高超了,這一條條木龍盤旋在柱子上,歷經若干年的歲月滄桑,依然保持著很好的狀態,盤旋的地方居然一直完好,不得不感嘆古代匠人技術的精湛,而且八條龍怒目利爪,看著很有呼之欲飛的感覺,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這裡參觀只可以在外面欣賞,可以看到雖然雕塑上有很多塵土,可是人物形象卻十分鮮活。端坐在正中間的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分列在兩旁的侍女們,看著也十分生動。
晉祠裡面有講究的建築很多,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如果不了解的話,會誤以為這座橋就是很平常的一座橋,仔細看來,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晉祠內真的處處都是古建築。
時光悠悠,晉祠內的老建築見證了太原城在歷史長河中的潮起潮落,依然以靜默的態度,印證著這座皇家園林在太原人心中的地位,大家如果來到太原,一定要來晉祠走走。
太原美食:頭腦
說起山西的小吃,那真的是太豐盛了,山西刀削麵遍布全國,很多喜歡吃面的人都十分喜歡,平遙碗托、牛肉,太谷的餅都很有地方特色,可是要說到山西省的省會太原,有什麼特色小吃,太原人一定會推薦頭腦。冬天來到太原旅遊,當地朋友說,第二天早上早點起來,帶我去吃最太原的頭腦,當時對這個名字充滿了好奇。
說起頭腦這道小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 傅山 發明,為藥膳食品,對人體有滋補作用。頭腦外觀看起來很平常,就是一碗粥,為什麼太原人這麼愛吃,還可以流傳這麼多年呢?
朋友帶我來的這家店,原諒我忘記店名字了,據說是當地的老字號,剛剛進來就被眼前排隊的人驚到了,我們來的特別早,也就是剛剛蒙蒙亮,沒想到已經有這麼多人在排隊取號等著吃頭腦了。
這家店早餐以頭腦為主,還搭配了一些小菜和燒賣,來這吃飯的一般都是太原本地人,說句實在話,我也來了太原很多次,若不是當地朋友當著來,怕是也走不到這裡,頭腦我也是第一次吃。
小店裡一碗頭腦18塊錢,價格不算便宜,吸引吸引很多人來吃,做的很粘稠,裡面的寶貝還真不少,頭腦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配製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作為一個外地人,我覺得這樣的地方小吃,如果喜歡吃,就會很喜歡,如果吃不來這個味道,真的是難以下咽,黃酒的味道很濃。這也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吧。
坐在我對面的大爺,就經常來這裡吃頭腦,因為頭腦裡面的食材豐富,經常食用,有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補虛損的功效,特別是在晨起食用效果更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也叫"趕頭腦",就連水滸傳裡面,寫到西門慶的時候,也喜歡在大早上吃一碗頭腦再出門。
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頭腦,承載著太原人的濃濃鄉愁,三百年來,這道經典的地方小吃,依然是太原上早上最喜歡的舌尖美味,開啟太原人一天的幸福感。如果你來太原旅遊,會去吃頭腦嗎?
大同篇
雲岡石窟
燦爛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了五千年,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給我們留下了燦若星河的寶貴財富,石窟文化就是眾多歷史文化遺產中,最讓人矚目的一項。
我們都知道,中國最有名的四大石窟,分別是:莫高窟(甘肅 敦煌 )、雲岡石窟(山西 大同 )、 龍門石窟 (河南洛陽)、 麥積山石窟 (甘肅 天水 ),這四大石窟都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雲岡石窟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清晰的記載了一個輝煌繁華的北魏時代,走進山西大同,第一站我就來到了雲岡石窟。
精美的石窟文化,賦予了大同這座城市更重要的歷史意義,當年,為什麼在大同建築了這麼多精美複雜的石窟雕刻呢?這樣說來,時間就要追溯到1500年前了,北魏王朝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擁有著璀璨的佛教文化,山西大同古稱雲中、平城,當時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這麼解釋大家就都清楚了。
現在喜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旅遊的過程不僅僅是欣賞自然風景,人文歷史往往能帶給我們更強烈的心靈震撼,大家有機會來到大同,可以抽出時間,來雲岡石窟好好走一走。
雲岡石窟的具體位置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
走在雲岡石窟之中,往往會被眼前神態各異,變化萬千的佛像所震撼,據資料考證,中國的石窟文化有著很濃郁的時代特徵,古老神秘,布局嚴謹,充滿了故事性,在北魏時期,是中國石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
雲岡石窟的修建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在中國的北魏,最初是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入主中原後,為解決日趨緊張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領導者就要從統治階級舊有的思想武庫中尋求出路,歷史上記載,北魏開國諸帝,皆為佛、道並奉後來出現廢佛的事件,一直到了文成帝即位,下詔復法,佛教才以更大的勢頭髮展起來。文成帝復法的直接結果,便是雲岡石窟的大規模營造,才有了我們如今看到的盛大的石窟建築群。
一公里的長度,對於喜歡石窟文化的愛好者來說,就是一個盛大的視覺盛宴。
現在的雲岡石窟,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小的2公分,最高的17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每一石窟都是不一樣的題材,每一個石窟都是一個歷史久遠的故事。
古老的石窟群,穿越時光的長河,依然色彩鮮亮的巨大佛像,神態安詳,端然靜坐於此,已經1500年的光陰了。
恆山
三晉大地,表里山河,美麗的山西,5000 年歷史源遠流長,巍巍太行,茫茫呂梁,挺起民族的脊樑,恆山作為山西一顆璀璨的明珠,特別值得推薦。
恆山,作為五嶽之一,這裡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勝地之一。秋天,整個山區被五彩斑斕的紅葉裝點得如詩如畫。而且,這裡還有許多古剎,可以一邊領略秋天的美景,一邊感受佛教的神秘和寧靜,爬山的過程也是一個鍛鍊毅力和耐力的過程,秋天的恆山,氣候十分舒服,很適合登高遠望。
懸空寺
來到懸空寺,遠遠的就看到了屹立在山崖上的寺廟,沿著台階登上懸空寺,不禁感慨古人智慧的偉大,我們如今可以如此輕巧的來到寺廟前面,在古時候,應該是費了很大的心力吧,尤其是寺廟建造的時候,需要人工一點點的把所需材料背上來,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懸空寺被稱為世界上十大不穩定建築之一,可是經歷一千多年的風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保持著挺拔的姿態,懸空寺是我國五嶽名山之一的北嶽恆山十八景中最獨特的一景,號稱恆山第一勝景,真實看到的情景,更讓人感慨萬千。
因為地理環境的限制,說句實在話,建在懸崖峭壁間的懸空寺,樓梯都很特別窄小,要一步步爬上來,也是一件考驗膽量的事情,古人在一千多以前,完全憑藉人力,建造這樣一座山崖中間的寺廟,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當站在高處俯瞰山下時,有種一覽眾山下的豪邁感。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南北朝時期是因為政治原因,才有了如今的懸空寺,你來過山西的懸空寺嗎?
黃芪文化園
渾源黃芪文化園是山西大同重要的旅遊景區之一。這裡以種植和研究黃芪而聞名。裡面的黃芪博物館,特別值得去逛一下。
我們可以在這裡了解黃芪的種植歷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二樓還有一個賣場,各種各樣的黃芪周邊,原來小小的黃芪,卻有很大的用處。
渾源古城
歷史悠久的渾源古城,古色古香,這裡是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古樸的建築、石板街道、古老的城門,無不展現出歷史的厚重感。
渾源文廟:歷史悠久,始建於遼,現存戟門、大成殿、尊經閣和東西廡是明清建築。大成殿有金元的構造特徵,面寬五間,單檐廡殿頂,採用了減柱和移柱造,大成殿背後牆上題有「忠孝節義」,很有歷史感。
渾源州署:是北方現存的古官署衙門中獨具特色的明清風格州衙建築,讓你了解古城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在這裡,你可以了解古城背後的故事,領略到山西文化的瑰寶。
夜遊古城:夜幕降臨時,渾源古城燈光溫柔而柔和。古城門樓、街巷、亭台樓閣,都會被五彩斑斕的燈光裝點得美輪美奐。漫步在古城的夜色中,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繁華歲月,別有一番韻味。
來到這裡,當然不能錯過山西的美食。渾源古城周邊有許多小吃攤點,你可以嘗試當地特色的麵食、麵皮和燒餅等。這些美食都帶有濃郁的山西風味,讓你大快朵頤。
忻州篇
走進忻州,是在糜子成熟的季節,感受豐收的喜悅,這次忻州之旅,我主要行走了偏關,在這裡,我們不僅能欣賞到黃河和長城握手的壯麗場景,還可以品嘗到忻州特色美食,感受到夜晚的迷人氛圍。讓我帶你一起探索這個山西忻州的偏關,這個寶藏旅遊城市吧!
秋天的忻州偏關,宛若一幅色彩斑斕的壯闊畫卷。蜿蜒曲折的黃河,宛如一條金色的絲帶,溫柔地靜靜流淌。而長城就如同一條巨龍,安靜地盤踞在山脊之上。這裡,黃河和長城竟然在這裡握手,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壯麗景觀。
偏關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這個九月,走進田間地頭,感受糜子豐收的喜悅,偏關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景也有有著獨特的魅力。
長城一號旅遊公路
金風送爽,沿著長城一號公路自駕,一路上都是好風景,長城一號公路忻州段,起點位於偏關縣老牛灣,途經神池縣,在寧武縣高崖上村進入朔州境內,經朔州段進入忻州市繁峙縣長咀村,終點與繁峙縣平型關太行1號公路主線相接,全長271.6公里,而偏關縣的這一段風景,尤其壯麗,在這裡我們還可以看到長城和黃河握手處,自然奇觀和古老文物在偏關交匯,造就了神奇壯麗的風景。
護寧寺
偏關縣歷史悠久,地貌特殊,沿著公路一直自駕,我們就來到了護寧寺,護寧寺位於偏關縣峰屏鎮寺溝村,外觀古樸大氣,,黃河、長城、古剎相聚於此,讓人十分感慨,偏關真的是一個寶藏旅遊城市。
寺溝
當站在古老的烽火台極目遠眺,蜿蜒的黃河從我的面前奔流而下,一直延伸到視野的盡頭,微涼的風拂過臉頰,讓人覺得無比愜意,偏關的長城,作為中國萬里長城上重要的關隘,歷經王朝的更迭,默默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至今仍然保存的很好。
關河口
關河口的風景十分大氣,來到這裡會有一個神奇的發現,在偏關境內,黃河水是碧綠清亮的,環繞著美麗的黃土高原,世代居住於此的偏關人,在這片土地上,辛勤的耕種者,秋天來到偏關旅行,不僅可以看到大片的糜子地,還可以看到高粱、稻穀等等五穀雜糧,我們可以盡情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感同身受的體會到農民豐收的喜悅。
乾坤灣
乾坤灣被稱為黃河入晉第一灣,距離老牛灣只有12公里的距離,民間有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最美還是乾坤灣的說法,從高處俯瞰,乾坤灣宛若盤旋在偏關大地上一個巨大的S形,乾坤灣以「八卦」文化為特色,天造地設,暗含著天地自然之理,十分神奇。
老牛灣
老牛灣是觀賞黃河和長城交匯之處最佳的觀景點。站在老牛灣的最佳觀賞點,仿佛能夠看到黃河和長城之間默契的對視。白雲悠悠,天空澄澈,長城的輪廓愈發清晰,黃河的也愈發熠熠生輝。
來到老牛灣,我仿佛置身於畫家的作品中,被壯美的自然風光深深吸引。在這裡,黃河的水清得像一塊碧玉,映照著藍天白雲,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
漫步在老牛灣的山間小道上,清新的空氣讓我心曠神怡。沿途可見到許多窯洞,美麗的田園風光令人陶醉。
偏關博物館
每到一座城市旅行,我都喜歡去當地的博物館走一走,去了解一下這座城市的歷史和人文風情,這個秋天走進偏關,在落日熔金的下午,去偏關博物館看看,深度感受偏關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
偏關美食
一座城市的煙火氣,往往和舌尖上的美食有關,這些年我的腳步走過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個地方,對於當地的特色美食,我都會懷著好奇心品嘗一下,偏關的特色美食真的太多了。
這次我的偏關之旅,是一次尋糜之旅,在偏關,我不僅去田地里看到了沉甸甸的糜子,還品嘗到了很多糜子做的美食,偏關人最愛的酸粥、酸撈飯,都是以糜子主要食材,還有糜子鍋巴、糜子月餅、糜子餅乾等等。
偏關的燒腸、涼糕、碗托,都是地方特色美食,經歷了漫長時光的沉澱,依然被當地人所喜愛,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來到偏關旅行,不妨也品嘗一下當地人喜歡的舌尖美味吧。
夜色偏關
三晉大地,表里山河,總有那麼多美好等著我們去開啟,此刻,夜色如水,在偏關,你還可以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欣賞偏關的璀璨夜景。偏關雖然不大,但它的夜景卻別有一番風味。燈光映照下,小巷彎彎曲曲,仿佛引導著我們去探尋這個小城的秘密。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體驗到山西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山西,無論來了多少次,每次來,從來都不缺乏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