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航空航天產業密不可分,航空工業強,那麼航天產業的實力也不會差。不過有時候也有例外,就拿日本來說,根據美國公布的世界航天強國排名,日本史無前例地躋身世界前三,航天產業的實力有目共睹。但是另一方面,日本航空工業卻走得磕磕絆絆,一個進行了十幾年的國產大飛機項目-三菱MRJ最終不了了之。
儘管日本航空工業實力不弱,日本企業還參與了波音787飛機的研製和生產,但是日本造不出自己的大飛機卻是事實。三菱MRJ項目是一個70-90個座位的支線噴氣式客機,2008年就已經啟動,前後參與的日本企業幾乎都是日本的骨幹企業,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豐田,富士重工,住友商事,三菱商事,三井物產等。
而日本航天方面最令人矚目的成就就是小行星的探索,日本發射的隼鳥探測器成功對一個小行星進行了採掘取樣,並順利返回地球。日本也因此受到國際航天界的認可。那麼為什麼連國產大飛機都造不出來的日本,在航天方面卻取得了豐碩成果,並因此躋身世界三大航天強國之列?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項目的承擔主體不同。MRJ主要由三菱重工負責開發,主體是企業;而航天事業主要由JAXA負責(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隸屬於日本文部科學省,主體是國家。一個是企業主導,一個是國家主導,當然區別就很大了。JAXA聚集了日本最優秀的科學家,可以調動一切需要的資源,包括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像日本的小行星探測計劃,參與的企業就多達300多家,其中包括提供離子引擎的NEC,提供軌道計算系統的富士通,提供衝擊裝置的日本工機,提供密封艙的石川島,提供砂石採樣器的住友機械等。這些企業可以不計成本地投入研發能力,而這一點顯然三菱重工的MRJ是無法做到的。
其次,三菱MRJ在研發過程中過於依賴國外技術,而日本航天尤其是小行星探測主要立足於日本國內的力量。MRJ在研發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外籍技術人員,比例達到了30%,當然這和日本缺乏航空工業的核心技術有很大關係。其結果就是MRJ研發進度緩慢,交付時間一再推遲。相比之下,日本航天事業以獨立開發為主,經過多年的積累,日本逐漸掌握許多核心技術,在小行星探測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此外就產業屬性而言,航天和航空還是有一定區別的。航空屬於成熟產業,已經形成完整的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包括航空發動機,航電系統,飛行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產品結構複雜,分工嚴密,對於產品集成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這一點對於沒有大飛機整體集成經驗的三菱重工來說,顯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航天產業完全不同,不需要大規模的生產,只要能提供少量產品就可以滿足需要,一個類似研發過程中的打樣,一個是規模量產,區別還是很大的。
第三,資金或許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三菱重工畢竟是一家企業,成本問題是任何企業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MRJ(後改為SpaceJet)最後還是因為資不抵債而無法堅持下去。而日本航天產業方面則不需要擔心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