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伊利賣了334億,金龍魚多賺了7.4億,四大零食品牌少賣了近20億

2023-05-08   快消

原標題:一季度:伊利賣了334億,金龍魚多賺了7.4億,四大零食品牌少賣了近20億

文丨李歡歡

「消費復甦」成了一季度的關鍵詞。無論是消費場所排隊等位的場景,還是國家層面發布的宏觀數據,都給出了消費向好的信號。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922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為近七個季度新高,較2022年四季度的-2.7%增長了8.5個百分點。按消費類型來看,一季度,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3.9%,糧油食品增長7.5%,飲料增長1.8%。

落到快消行業的各大業務板塊和具體公司,業績復甦如何?在快消君不完全統計的70家A股上市公司中(涵蓋了乳製品、休閒食品、飲料、糧油米麵及調味品、預製菜等五個板塊,港股公司不發布季報,不在本次統計之列),53家公司實現營收正增長,47家實現凈利潤正增長,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的公司有40家。

其中,受餐飲行業強勁復甦的帶動作用,糧油米麵、調味品、預製菜等品類的業績增長明顯。從業績增速來看,金龍魚、道道全、克明食品、加加食品、千禾味業、仲景食品等7家公司的凈利潤實現了翻倍式增長,安井和寶立食品的凈利潤也增長了八成。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多數企業的利潤增長並非來自銷量的帶動,而是企業降本增效的結果。一季報數據顯示,不少企業在毛利率提升的同時,還降低了銷售費率,由此實現凈利率的大幅增長。70家公司的平均凈利潤增速達51.32%,而營收的平均增速只有10.99%。其中,還有42家企業的營收增速是低於這個平均值的。

經過三年的磨練,「在不確定性中追求穩定」,成了大多數企業的選擇,也成了很多個體消費者的選擇。今年一季度,面對一些非必要消費的品類,消費者的態度依然是理性而謹慎的,比如,高端零食。良品鋪子、三隻松鼠、洽洽、來伊份四家頭部休食企業的營收,一季度集體下滑,四家公司合計少賣了近20億。

除了上述「共性」,一季度國內快消品行業消費復甦進程中,還有哪些現象值得關注?我們依舊嘗試從調味品、休閒食品、乳製品、飲料、預製菜等五個品類的70家A股上市公司財報中尋找答案。

調味品、預製菜:

受益餐飲回暖,業績增長明顯

相較於多數行業的弱復甦,餐飲的復甦較為強勁。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3.9%,增速比1-2月份加快了4.7個百分點,高於商品零售額增速9個百分點。其中,3月的增幅最大,達到26.3%,遠高於其他品類。

企查查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一季度,餐飲行業新增企業數同比增加30.5%。

餐飲線下消費場景的強勢回歸,拉動了多個其他行業的增長,比如糧油、調味品、預製菜和飲料等。

在快消君統計的18家糧油和調味品上市公司中,有16家公司營業收入實現正增長,12家公司實現利潤正增長。其中,金龍魚、道道全、克明食品三家糧油公司不僅營利雙增,且凈利潤增速均超過300%,金龍魚的凈利潤增速更是高達645.99%,比去年一季度多賺了7.4億。

對此,金龍魚在一季報中指出,受益餐飲行業回暖,公司廚房食品銷量和毛利率均有所提升,此外,主要原材料的成本低於去年同期,使得公司廚房食品利潤同比增長顯著。

13家調味品公司中,千禾味業、天味食品、涪陵榨菜、安琪酵母、寶立食品等7家公司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雙位數增長。不過,從體量來看,7家公司中除了安琪酵母一季度營收過30億,其它均不足10億。

相較於中小企業的強勢反彈,頭部的海天味業和中炬高新卻開局不利,業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海天更是出現了營收、凈利潤雙降的局面。不過,環比上年第四季度的情況,海天的業績亦在逐步改善。要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12%」的預期目標,今年面臨的挑戰不小。

而本來就是「香餑餑」的預製菜,再碰上線下餐飲的復甦和商超流量的回升,10家公司的營收無一例外實現「全員」增長,表現最強勁的依舊是以安井食品為主導的速凍食品公司。今年有一個更加明顯的趨勢是,主打B端市場的預製菜企業都開始發力C端市場了,除了安井,千味央廚也高調推出岑夫子、納百味兩大新品牌,入局新消費賽道。

乳品繼續承壓,飲料競爭加劇

2022年過得異常艱難的乳業,今年開局過得也並不舒心。從19家乳企的一季報來看,國內乳製品市場跟整個消費大環境一樣,呈弱復甦狀態。

19家乳企中,雖有12家公司一季度實現了營收正增長,但除了均瑤健康、皇氏、天潤乳業、燕塘乳業等5家小體量的區域乳企實現了雙位數增長,其它都在低速增長,整體平均增速只有4.5%。

其中,巨頭伊利實現總營收334.4億元,同比增長7.7%;歸母凈利潤36.2億元,同比增長2.7%。分品類來看,伊利業績的增長主要靠奶粉、奶製品和冷飲的帶動,液態奶收入出現了下滑,同比減少2.5%至217.4億元。光明乳業的下滑態勢仍在延續,一季度收入同比減少2.4%至70.7億元。新乳業雖然維持了營利雙增的局面,但營收增速已出現明顯放緩。

業績下滑幅度最大的公司,除了仍在泥潭中掙扎的麥趣爾,就是「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一季度,妙可藍多營收下滑20.47%至10.23億元,凈利潤下滑67.08%,扣非凈利潤下滑91.47%。妙可藍多營利大幅下滑的背後,是公司「燒錢換增長」手段的失靈,也是整個奶酪棒市場高增長時代的終結。

顯然,未來妙可藍多和整個奶酪行業想再次實現高速增長,必須在兒童奶酪棒之外,找到第二條、第三條增長曲線。

一季度,乳企的另一個明顯趨勢就是「降本增效」。一方面,受下游市場需求的影響,原奶供過於求,價格繼續走低,同比下滑4.4%,企業的成本壓力有所減輕。另一方面,伊利、光明等頭部企業在市場的投入也趨向謹慎,銷售費用率均下滑了至少一個百分點。

相較於乳品,一季度飲品的表現更加穩健,五家A股上市公司均實現了營收、凈利潤雙增。不過,飲料行業一向「臥虎藏龍」,排行榜上的公司均屬於中小體量,大公司們都在榜外,真正的競爭和行業走勢也體現在榜外。

根據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過去三年,飲料行業的復合增長率為0.7%,市場規模勉強保持住了。今年市場全面放開,行業的競爭勢必會更加激烈,品牌們從一季度初就已捲入戰局。

先是各大品牌扎堆做起了電解質水,餐飲復甦後,不同品類的品牌們又卷向了餐飲渠道。東鵬在忙著培育「第二曲線」,元氣森林也正式向「兩樂」宣戰,做起了可樂味氣泡水,區域性品牌如大窖也表現強勁,頻頻出圈。不過,飲品市場一向競爭激烈。誰能笑到年末,且拭目以待。

休閒食品:

業績持續分化,頭部企業集體下滑

相較於糧油米麵和調味品,休閒食品並非剛需。另外,消費者面臨的選擇也更加多樣,更考驗品牌的產品力和渠道力。

隨著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休閒食品公司的業績分化在今年一季度表現得更加明顯,業績增長和下滑的公司各占一半。

一方面,憑藉渠道或產品優勢去年表現優異的中小體量公司,如鹽津鋪子、勁仔食品、甘源食品等,今年一季度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其中,鹽津鋪子和勁仔的營收、凈利潤增速均超過50%。

另一面,良品鋪子、三隻松鼠、洽洽、來伊份等四家頭部企業的銷量卻集體出現下滑。其中,良品鋪子的營收同比下滑18.94%至23.85億元,三隻松鼠同比下滑38.48%至19億元,洽洽下滑6.73%至13.36億元,來伊份賣了12.12億元,同比下降7.8%。相較於上年的一季度,四家公司合計少賣了19.45億。

事實上,四家公司的產品各有優勢,渠道也各有側重,營收不約而同出現下滑,除了受今年年貨季提前的影響(部分銷量算在了去年),主要還是下游的市場需求不振所致。消費雖然在復甦,但未來的不確定性及薪資漲幅有限等可預見性情況,多少影響著個體的生活消費支出態度。作為高端零食的主要消費群體,年輕人的消費也趨於理性和謹慎,要麼不吃,要麼將目標轉向價格更實惠的品牌。

當然,面對一季度的開局不利,企業們也在積極應對。比如良品鋪子,計劃2023年新開 1000 家大店,改造1000家老店成為大店。另外,自有零食量販品牌「零食頑家」要新開500家店。如果計劃執行順利,公司接下來幾個季度的收入便有望改善。

相對而言,隨著線下零售門店消費的進一步恢復和部分原材料價格的回落,去年經歷了「大潰敗」的滷味,今年一季度迎來了業績好轉。絕味和紫燕食品均實現營收和凈利潤的同步增長,兩家的凈利潤增速都超過了50%。

以上就是今年快消行業五大業務板塊的開局情況,復甦態勢雖沒那麼強烈,但消費場景和客流已然恢復,企業們要做的就是全方位發揮實力,靜待消費力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