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市場的健康之道

2023-04-12     世直研

原標題:無糖市場的健康之道

近日,《自然醫學雜誌》刊登了一項最新的實驗研究結果,聲稱攝取「赤蘚糖醇」可能增加血栓、心臟病、中風甚至死亡的風險,尤其是對於糖尿病或心臟病患者來說,若血液內的「赤蘚糖醇」處於高水平,其心臟病發或中風的風險將會增加兩倍。

這一結果引發了市場對於赤蘚糖醇以及其它代糖的擔憂。隨著網紅飲料「元氣森林」的大火,以赤蘚糖醇為典型代表的代糖市場被迅速引爆,「無糖」成為了一種新的健康潮流時尚標,各種無糖飲料、無糖零食風靡。

然而代糖真的完全健康嗎?對減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而言,它可以作為安全食品長期食用嗎?

為了探究這兩個問題,《知識經濟》記者聯繫到了知識經濟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旭輝先生,希望從專業人士的角度揭開代糖對健康影響的真相,並探討未來無糖市場真正健康的發展方向。

01

代糖並非可以大吃特吃

「關於代糖,很多消費者都存在理解誤區,認為代糖不會被人體吸收,所以可以放心、大量地吃,這是很危險的。」張旭輝說。

代糖確實難以被人體吸收,它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產生甜味來刺激味蕾和大腦,緩解高血糖人士對「甜」的渴望,但又不會真正進入到細胞和血液中,這樣就可以達到「欺騙性」安撫嗜糖情緒的目的。

然而實際上研究發現,大腦收到甜味信號後會通過中樞神經分泌多巴胺,給細胞發出「糖來了」的錯誤信號,「興奮」的細胞遲遲等不到糖,就會認為中樞神經和多巴胺在「欺騙」它。長此以往,原本健康的人會出現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和糖代謝紊亂,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而原本就患有糖尿病的人則可能會發生細胞「報復性」餓糖,難以自控地產生「暴食糖」行為,重者可致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代糖並不完全健康,也不適合減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經常或大劑量食用。

張旭輝坦言:「業內對於長期食用代糖的危害早有共識,但整個食品界一直沒有引起廣泛重視,尤其是在消費者層面,很多消費者依然把代糖『奉為圭臬』,這對於控糖人群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此次《自然醫學雜誌》指出赤蘚糖醇可能增加血栓、心臟病、中風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對「代糖並不完全健康」的進一步實驗認證,希望可以引起食品界和消費者的重視,儘快糾正公眾對代糖的錯誤認知。

02

市場中的代糖陷阱

除了代糖本身存在的問題外,目前市場對於代糖的過度推崇和應用也是造成健康問題的一大原因。

過去常見的可口可樂、雪碧、果汁、奶茶等飲料中加入的糖分主要是白砂糖和果葡糖漿,再配以食用香精調味。現在很多飲料都以各種代糖取代了白砂糖,並憑藉「0糖」「0卡」「0熱量」的標籤大火於市場,這多是「營銷概念」惹的禍。

首先,所謂的「0糖」並不等於無糖,「0卡」也不等於沒有熱量。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只要每100克固體食物或每100毫升液體食物中糖的含量小於等於0.5克,就可以在標籤上標識「0糖」。因此一瓶500毫升的「0糖」飲料,實際上含有的糖分可能在2.5克左右。

其次,很多商家宣稱「沒有蔗糖,所以無糖」,頗有「偷換概念」的嫌疑。實際上除了蔗糖外,代糖、澱粉也都是糖。以無糖餅乾為例,商家聲稱餅乾無糖,但餅乾本身的主要成分就是澱粉,澱粉是多糖類,怎麼可能無糖呢?

因此在選購食品的時候,切不可因為包裝上的「0糖」「無糖」而被忽悠了。

目前市面上聲稱「0糖」「低糖」的飲料有很多,它們所採用的代糖甜味劑主要分為三大類:

本刊記者對常見的「0糖」「低糖」飲料中的主要甜味劑進行了整理分析,發現赤蘚糖醇、三氯蔗糖、木糖醇、阿斯巴甜和安賽蜜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甜味劑,尤其是赤蘚糖醇和三氯蔗糖,堪稱是甜味劑中的「明星產品」。

赤蘚糖醇又稱赤藻糖醇、鈷華,是糖醇中最便宜的一種,甜度約為蔗糖的60%~70%,可以通過大量添加來調取口感。它是「元氣森林氣泡水」最主要的甜味劑,大火後又被應用於「農夫山泉蘇打水」「喜茶氣泡水」「外星人電解質水」中。

三氯蔗糖俗稱蔗糖素,是一種高倍甜味劑,其甜度是蔗糖的400~800倍,只需要添加一點點就能達到較高甜度,我們熟悉的「可口可樂零度」「生活宜簡蘇打水」等都是以它為主要甜味劑。

低成本的赤蘚糖醇+高甜度的三氯蔗糖顯然成為了當下最受飲料生產商青睞的甜味劑組合,元氣森林、農夫山泉、喜茶、生活宜簡等品牌都是這種組合的鐘愛者。但是如前所述,這些代糖成分並不完全健康,也不是真的「無糖」,因此想要控糖還應儘量少喝。

03

遠離甜味才是降糖良方

既然市面上的這些代糖都並不利於控糖,那對於需要控糖的減肥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來說應該怎麼辦?有沒有相關的營養保健類產品可以實現控糖、降糖?

張旭輝提醒消費者,「無糖」「低糖」在產品層面往往只是理想化的健康概念,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目前除了醫用手段和藥物外,市面上幾乎沒有真正可以降糖的產品。如果有非醫藥類的產品聲稱可以降糖,那麼可能就要引起警惕了。

對於需要控糖的減肥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張旭輝給出了四點建議:

第一,遠離甜味,努力讓身體和味蕾習慣少糖、無糖的環境,減少糖量的攝入。

第二,少食多餐,控制每餐攝入的致糖食物量——包括米飯,避免升糖指數過高。

第三,保持適當運動,減脂降糖。研究證明部分脂肪可以轉化為血糖,因此運動和減肥對於降糖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糖尿病患者不宜劇烈運動,否則心臟負荷會過大。

第四,控制情緒,儘量避免因情緒起伏過大導致的血糖飆升,保持情緒平穩。

張旭輝呼籲消費者,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遠離甜味要從孩子抓起,不要給孩子吃過多的水果、甜食,否則多巴胺會形成記憶,長大後難以戒掉對甜味的依賴,容易埋下糖尿病隱患;同時,孕婦要避免猛吃水果,水果中的糖分很高且為單糖,不需要經過腸道酶的轉化就可以被直接吸收,攝入太多也容易導致糖尿病,以至於中國已經成為妊娠期糖尿病的高發區。

04

改變劑型和工藝是產品方向

站在相關直銷企業或新零售企業的層面,專門以降糖為訴求去生產相關產品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同時在宣傳推廣方面也存在巨大限制和風險,不利於企業穩定或擴大發展。因此,在營養保健品市場「生產降糖產品」似乎成了一個偽命題。

對此,張旭輝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雖然不建議企業專門以降糖為訴求去生產相關產品,但是可以針對有控糖需求的人群進行現有產品的無糖化或低糖化改造,這樣也從另一個層面創造出了差異化的市場需求。」

改造可以有兩種思路:

一是改變劑型,把相關產品做成片劑、膠囊的形式。目前市面上很多營養保健類產品都是以固體飲料、口服液等形式存在,這類產品為了保證食用口感,必須加入各種添加劑、甜味劑來進行調和。而片劑、膠囊一類的吞服產品則不需要考慮口感問題,可以真正做到不添加或少添加代糖,從而保證真正的無糖化或低糖化。

二是改變工藝,採用「發酵」等工藝來生產相關產品。發酵過程中會對分子鏈進行切割,使得長鏈變成短鏈,因此經過發酵後的物質糖分會變低,這樣也可以從工藝手段上實現產品的低糖化。

總的來說,具有降糖功效的產品很難以營養保健品的形式出現,這一點需要引起消費者和相關新零售企業的共同注意。代糖的相關研究已經基本證明了「安慰味覺」這一行為本身是具有風險的,只有從產品本身出發,去思考如何做到不加糖或少加糖,才是未來無糖市場真正健康的發展方向。

來源:知識經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06e9561da9950938044d1b52cc20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