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家庭:變化世界中的動力與責任
1996年:家庭:貧窮和無家可歸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1997年:在夥伴關係基礎上的家庭建設
1998年:家庭:人權的教育者和提供者
1999年: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家庭
2000年:家庭:發展的推動者和受益者
2001年:家庭和志願者:建設社會凝聚力
2002年:家庭和老齡化:機遇與挑戰
2003年:籌備2004年國際家庭年十周年紀念活動
2004年:國際家庭年十周年:一個行動框架
2005年:愛滋病毒/愛滋病與家庭福祉
2006年:變化中的家庭:機遇與挑戰
2007年:家庭與殘疾人
2008年:父親與家庭:責任和挑戰
2009年:母親和家庭:變化世界中的挑戰
2010年:移徙對世界各地家庭的影響
2011年:面對家庭貧困和社會排斥
2012年:工作與家庭-兩者兼顧
2013年:推進社會融合和代際團結
2014年:主題確定為「家庭事關發展目標的實現;國際家庭年20周年」。中國紀念活動的主題是「人人健康,家家幸福」。
2015年:國際家庭日主題「男人說了算?當代家庭中的性別平等和兒童權利。」慶祝活動旨在促進家庭內部的性別平等及兒童權利,並強調通過公正的家庭法框架和多種方案干預防止家庭暴力。
2016年:Happy & Healthy!快樂和健康
2017年:第24個國際家庭日,主題是「家庭、健康生活和可持續發展」(Families, healthy lives and sustainable future)。
2018年:主題是「家庭與包容性社會」(Families and inclusive societies)
2019年:第26個國際家庭日,以「健康家庭、幸福家庭」為主題,目的是促進健康知識普及。深度弘揚家庭和諧、文明新風、進一步提高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感和家庭發展能力。
國際家庭日的重要性
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Families)。
1989年12月,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主題為「家庭:變化世界中的動力與責任」。聯合國有關機構確定以屋頂蓋心的圖案作為「國際家庭年」的標誌,昭示人們用生命和愛心去建立溫暖的家庭。
1993年2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宣布,從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目的是提高各國政府、決策者和公眾對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家庭這一社會基本單元的健康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個體單位。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家庭數目急劇增加,家庭規模日趨縮小,離婚率普遍上升,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人們的家庭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家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衝擊,需要國際社會更多關注。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14年國際家庭日致辭中指出:家庭為成員提供經濟和情感依託,將成員培養為有生產能力和愛心並致力於公益的公民。不論何種形式的家庭,只要關係穩固、運作良好,都有助於減少貧窮,增進母親健康,促進性別平等,維護人權。
2014年5月15日,一份發布於國際家庭日的「中國家庭幸福發展二期研究報告」的調查報告,印證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論城市還是農村,排在前列的家庭幸福因素均為「夫妻和睦」「家人身體健康」「兒女懂事」「長輩通情達理」「生活有保障」以及「家人團聚的時間多」。在我國現階段,家庭關係軟環境成為影響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在眾多家庭關係中,最受重視的是夫妻關係,其次是與子女的關係。被調查家庭對「夫妻和睦」的重視程度是其他各選項無法匹敵的。
池田大作在《女性箴言》中寫到:「對男子來說,社會是戰場,是令人不斷處於緊張狀態的舞台,而家庭則是心靈唯一的綠洲和安憩之地。」家庭是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個體單位。從很早以前起,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有關的專家對家庭在社會的組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家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地位,家庭是應人的需求而出現的。人根據其本能的特徵,需要同類的關懷和憐憫,而家庭就是為滿足人的這一天性需求,而建立的一個集體。男女的結合是符合人性的,它不但能加深雙方的關係,而且使他們相互完美。並奠定牢固的家庭基石,通過他倆。又可建立起新的親戚關係,而這一裙帶關係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加強社會基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家庭作為對社會最有影響的單位在解決困惑人類社會的危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