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父母打罵13歲男孩賭氣離家!和青春期孩子相處,請堅持三個原則

2019-07-22   曦曦媽說教育

2019年7月16日晚22時,南寧市第三十九中學一名13歲的男學生,在雞村離家出走。原來,父母發現兒子偷了鄰居家的錢,所以對兒子進行了打罵教育,隨後正值叛逆期的兒子就賭氣離家出走了。

隨後的四天,小男孩跟著一位陌生的老奶奶撿垃圾廢品度日。第一天他掙了5元錢,買了一瓶礦泉水,還剩3元,他告訴老奶奶剩下的3元他就買包子吃。老奶奶見這孩子沒飯吃,邀請他去自己家裡吃麵條,但被小男孩拒絕了。

剛開始老奶奶以為小男孩是自己這個小區的住戶,所以並沒有引起重視,但發現小男孩連續三四天都睡小區的過道,且一粒米都沒進食時,她才意識到這個小男孩可能有問題。隨後她聯繫物業,物業又恰巧看到了朋友圈的尋人啟事,於是聯繫小男孩的父母將其帶回了家。

看完這個報道,網友們調侃著:「這孩子生存能力可以。」更有網友無奈的表示:「現在的小孩兒一個比一個牛。打也不敢打,罵也不敢罵。處理不好,父母還要後悔一生。」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只要進入青春期,得不到家長合適的引導,不僅不會改正缺點,反而會變得更加逆反。對此,曦曦媽建議各位家長,在與青春的孩子相處時,我們應該堅守三個原則。

(1)公平

在很多家庭,家長們習慣認為我是家長,我是父母,我是監護人,所以我的地位絕對比孩子高。只要是跟孩子有關的事情,孩子都必須聽我的,否則就要接受責備、批評和打罵。

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最忌諱居高臨下的態度。我們要學著公平對待孩子,不挖苦,不嘲諷,不侮辱。大人犯錯了,給孩子認錯道歉,並加以改正;孩子犯錯後,他們才會跟父母承認錯誤,並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營造一個處事公允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感受到這個家庭不是父母的專治,遇到問題大家都有發言商討的權利,只有在公平的情況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才會更加融洽。

(2)尊重

很多家長,其實很注重「尊重」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只注重孩子是否對自己尊重,卻忘記了重視自己是否有尊重孩子的行為表現。

比如,家長說髒話,被孩子指出來並要求家長改正。這個時候,家長會覺得「你一個小屁孩,來指責父母,這不是不尊重父母嗎?」所以家長死活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哪怕知道自己錯了,但嘴上還是強撐著。而如果換一下,孩子在跟家長說話的時候,說了一個髒話,下一秒必定就會被指責或者打罵。

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上面的。家長不要覺得我是家長,所以我正確的行為是正確的,錯誤的行為還是正確的。理性看待自己的缺點,也理性看待孩子的缺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孩子一起共同進步。

(3)平等

孩子犯錯了,怎麼辦?家長不僅僅是會嘮叨,緊接著還會批評、自責、打罵、侮辱、挖苦……讓孩子不勝其煩。可自己犯錯了,怎麼辦?家長不僅口頭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在行為和態度上也絕對不服軟,硬撐著——「我就是權威,我就是霸王條款」。

就像文初的那位家長一樣,發現孩子偷了鄰居的錢,他們便對兒子進行了打罵教育。其實他們嘴裡所說的打罵教育,並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而是成了發泄自己不良情緒的途徑。我們可以坐來下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說:「就這件事情而言,如果爸媽打你,你肯定心裡不舒服。但是,如果爸媽不教育你,爸媽心中也不痛快。我們來商量一下,看利用怎樣的方式達成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結果吧。」

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平等,也追求相互理解。如果家長在每件事情上都總是想著把孩子踩在腳底,那勢必會激起孩子叛逆的內心,讓孩子有一種想要反抗的心態。學著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樣的做法孩子更容易接受。

——————

青春期,一個非常時期。如果父母還是利用對待小孩兒那招打罵教育,對孩子來說無疑就是一種助其逆反的推動力。在陪青春期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儘量遵守公平、尊重、平等這三大原則,才能更為巧妙的幫助孩子度過逆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