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綜藝里罵兒子的樣子,喚醒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2019-12-24   Vista看天下


因為各種原因,曾紅極一時的親子綜藝《爸爸去哪兒》如今已經無人關注。誰知這個盛產了許多萌娃的節目,今天卻因為「小包總」楊爍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再次「出圈」。


很多網友甚至都不知道這部綜藝還在播出,就突然被楊爍對兒子吹鬍子瞪眼睛的視頻嚇了一跳。


在節目中,楊爍對兒子楊雨辰要求十分嚴格,態度也很兇。在下車步行到目的地的過程中,他先後對小雨辰的著裝、速度、步行姿勢提出要求,因為孩子走路時「腳尖沒有沖前」,還要求孩子退回去重走一遍。



而當他們走到木屋前的時候,楊爍又突然心血來潮,要求兒子「在我之前踏進房間的門檻」,否則就要從起點再走一遍。已經氣喘吁吁的小雨辰只好艱難地加快腳步,趕在父親之前進入房間。



類似的場景在節目裡還有很多。楊爍在採訪中表示,覺得對男孩子就要嚴厲一些,要教他「懂規矩」。於是當楊雨辰忘了怎麼疊褲子,他又生氣地訓斥兒子:「疊幾折?我是這麼教你的嗎?」



連節目中一度以「嚴父」著稱的陳小春都不禁感慨:「他好像太兇了吧。」



而楊雨辰在節目裡全程畏畏縮縮不敢說話,對父親的指令更是馬上執行不敢反駁,讓一眾網友大呼「心疼」,大家紛紛建議送楊爍去參加《變形記》體會一下。


儘管在節目的結尾,楊爍反省了自己對兒子的態度,但他這種高壓的「否定式教育「還是激起了一大波網友的憤怒。


有網友表示,自己童年時期也在父母那裡遭受過類似的打壓:



80後、90後對楊爍的反感可以說是非常正常的。畢竟,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遭遇過這樣的「PUA家長」。


「這樣的PUA家長,我家也有」


對於網友來說,最讓人憤怒的不是楊爍對小雨辰的惡劣態度和嚴格要求。更重要的是,從他與兒子的相處中看不到鼓勵和讚美。


在節目中常規的選房子環節,楊爍本想選1號房,但最後聽從了楊雨辰的意見選擇了5號。而到了目的地以後他們才發現,5號房是位置最偏的一間。


當時他們身處于海拔4000多米的稻城,即使是大人走路都很耗費體力。而楊雨辰全程都乖乖向房子的方向出發,既沒因為路遠而鬧情緒,也沒有中途放棄。


正常來說,楊爍起碼應該肯定兒子「勇於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堅持精神,結果他卻因為兒子選了最差的房,全程都在對楊雨辰冷嘲熱諷:


「(跑這麼遠)值不值得?」

「值得。」

「那你下次跑更遠點更值得。」


楊雨辰被爸爸的套路搞得一臉懵。


這種讓人無語的神操作,很多80後、90後卻十分熟悉。畢竟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父母在生活里常常扮演的就是一個潑冷水的角色。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永遠都不明白,父母對自己怎麼總是不滿意?


每當自己興沖沖地做了一件什麼事,拿回來跟他們分享的時候,父母卻永遠只會把事情里的負面因素拿出來強調。


班級活動拿了第一名,問你學習怎麼不能也努努力;考試考了100分,問你為什麼不能次次考滿分;學習成績優異,還要問你體育考試怎麼總是不及格……


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最讓觀眾覺得窒息的一幕:女兒從第一名下降到第二名,就被媽媽嚴厲地數落:「這次考成這樣了,那下次呢?下下次呢?高考呢?」



大多數家長甚至在安慰孩子的時候,用到的都是打壓式句子。比如你童年一定聽到過的「哭起來就不好看了」「大度一點,不要那么小氣」。



而當80後、90後長大,儘管父母抱怨的主題發生了變化,但這種挑刺的行為依然沒有結束。


只不過他們的打壓漸漸變成了「工資高有什麼用,這麼大連個對象都沒有」「天天工作瞎忙,家裡亂得像豬圈」。


這讓很多人覺得,無論自己做得多好,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關於「楊爍是不是個負責任的父親」這件事我們先不討論。但是必須承認,對於很多普通父母來說,他們打心裡認為自己的打壓是出於關心,是希望孩子能更好。


然而在上一代的觀念里,親子關係中的讚美是一件矯情的事。父母習慣把自己對孩子的關心轉化為吐槽和打壓,甚至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愛的表達」。


於是,說出來的話全都變了味。心裡想的或許是「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嘴裡卻說「生你不如生叉燒」。


然而對於很多人心中來說,童年所受的打壓永遠是心裡的傷口。這種缺憾即使在成年後也仍舊難以彌補。



因此當楊雨辰在節目中認認真真完成任務時,很多觀眾都想問楊爍一句:真誠地鼓勵一下自己的孩子,就這麼難嗎?


在很多80後、90後的心中,這也是自己想要問父母的問題。


「在家多受打擊,走向社會才不會崩潰」



去年,一檔「天台告白」的親子節目,揭示了家長們堅持「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堅持否定式教育的原因:怕表揚讓孩子驕傲。


在節目裡,小女孩袁璟頤站上天台指責媽媽與她的日常對話永遠圍繞著「別人家的孩子」展開。她與媽媽對話中,出鏡率最高的,是自己的閨蜜學霸。


自己考試沒考好,就被揪著落後學科不放;可自己的優點、強項卻從來被無視,沒有鼓勵和讚賞。



面對女兒發自肺腑的一番話,媽媽卻依然掰著手指列舉女兒身上的不足之處,並表示自己一直打擊孩子是怕表揚會讓她「有點飄



而在節目中,楊爍被節目組cue到誇讚兒子的時候,同樣使出了「別人家孩子」這個大殺器。


在主持人的大力鼓動下,楊爍豎起大拇指,乾巴巴地對兒子說了兩聲「你太棒了」。緊接著他又馬上把節目中其他的小朋友挨個誇了一遍,表示「你們都很棒」。



這種場景對於80後、90後也很熟悉,對於很多人來說,父母對別的小朋友誇讚總是來得更容易一些。


直到現在,依然很多父母依然在信奉「挫折教育」。他們相信自家孩子在受到表揚以後會驕傲自滿,而自己的打壓則是用「知恥而後勇」來激勵孩子進步。


就像之前網上的一位父親,當小女兒指責他過於嚴厲的時候,他說:「就是要讓你現在經常不開心,以後你才不容易崩潰。」


這麼小的孩子也逃脫不了」挫折教育「


換句話來說,「虎爸狼媽」們把自己變成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挫折,試圖通過不斷的打擊和否定,讓「溫室里的花朵」歷練成參天大樹。


對「挫折教育」的推崇,也能解釋為什麼「軍事化管理」的各類訓練營10年前在國內風靡一時。


在這種訓練營中,孩子們按時起床、吃飯、上廁所,每天負重拉練。只有懲罰和敦促,沒有鼓勵和讚美。


即使孩子因為訓練強度過大導致受傷的新聞常常登上媒體,依然阻止不了家長們前仆後繼地將孩子送去「鍛鍊」。他們認為生理上的挫折會帶來意志上的堅強,孩子趁小時候吃點苦頭沒有壞處。


甚至就在今年,還有家長把兒子送進所謂的「消滅娘娘腔」訓練營,試圖讓孩子在「吃辣椒」「人格侮辱」的訓練方式下練出「陽剛之氣」。


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父母相信,對孩子的表揚就意味著驕傲,驕傲則意味著停滯不前。如果想讓孩子拼搏進取,就要將「否定式教育」進行到底。


請讓「否定式教育」在我們這裡終結



然而很多時候,故意製造挫折不會令孩子如你想像的越挫越勇,只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不愛他們。



同樣,對於楊爍在節目中對兒子的各種諷刺和打擊,網友們也並未感激「父母當年的打壓讓我更加堅強」,反而紛紛回憶起了童年的經歷帶給自己的陰影。



而頻繁的打擊,對於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強大的孩子來說,對他們自信心的摧殘往往是毀滅性的。


在我們之前《每個人都要警惕「不寒而慄的愛」》這篇推送中,曾有一位粉絲在評論區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曾被朋友拚命地打壓,而自己則因為朋友的話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就連有個帥哥追求自己的時候,她朋友也要暗示像她這麼丑的女孩子不會有帥哥喜歡的,導致她在那段感情里極度不自信。


成年人面對身邊人的頻繁打擊都會產生自我懷疑,更不要說三觀還未建立起來的未成年人了。即使孩子們相信父母並非出自惡意,傷害卻也已經造成。


同樣拿《小歡喜》做例子,陶虹飾演的媽媽帶女兒去看電影,結果發現她其實看過一遍了。


媽媽很生氣,斥責女兒這是浪費時間,沒意義;女兒很委屈,想陪你一起看電影、想讓你高興不是意義嗎?


最後陶虹大喊「我不用」的時候,女兒即使明白媽媽的愛,卻依然無法避免自己的失落。



更讓人難過的是,我們長大後想要跟父母傾訴當年自己受到的傷害時,卻往往是雞同鴨講。


當一代人把「否定式教育」當作習以為常時,曾受到傷害的子女反而成了異類。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其實我爸就是(像楊爍)這樣的,我和我弟都是這麼過來的,但感覺周圍的人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一直說什麼嚴父出孝子之類的,說我爸是為了我們好。」


有些人甚至把這種教育方式延續到了對下一代的培育上來,在自己成為父母以後,也秉承著「孩子不能慣」的觀念:



畢竟,在負面的情感反饋中長大的人,也學會了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他們既不了解大方地接受讚美是怎樣一種體驗,也不明白應該怎樣慷慨地讚美別人。


所幸,從楊爍的教育方式所受到的抨擊來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意識到打壓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


有網友評價楊爍所謂的磨練是一種「偽挫折教育」


而當有人講述自己童年所受到的來自父母的否定時,評論里也總是一片安慰、支持和理解。


還有人即使不自控地把挑剔的情緒帶到育兒中來,依然時刻提醒自己對孩子進行鼓勵式教育,「要做個好母親」:



希望所有在打壓、批評中長大的人,能夠在成長中治癒自己、治癒他人。也希望我們在成為父母后,讓「否定式教育」就在這裡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