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媽媽燉的羊肉湯(散文)
今天又是冬至,24節氣中的第22個,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過冬至了,過冬至了……」
同事們在溫暖的空調房間裡,談論著家鄉的冬至習俗,四川人吃羊肉喝湯乃滋補之首。
同事們的談論,點燃了童年、少年的青澀記憶。
那時,農村一日三餐能吃飽是慶幸之事,何謂「滋補」?吃肉是「打牙祭」,冬至吃羊肉喝湯,小娃兒晚上不尿床。
我的家鄉在川東南的淺丘山區,一家一戶養二三隻山羊,每隻山羊的頸上拴一個竹篾圈,三四米長的細棕繩一端系在竹篾圈上,其餘打結收拾好。每天午飯後拉山羊到山坡上吃草時,細棕繩放長另一端拴在木樁上,山羊在以細棕繩長度為半徑的山坡上吃草,傍晚拉回羊圈拴好,第二天午飯後又拉到山坡上吃草,因此有「羊半天」之說。
山羊的屎、尿拉在羊圈草木灰里是上等農家肥,上交給生產隊春播大豆、玉米,秋播小麥、胡豆、豌豆。記工分時,一籮筐羊圈灰肥,比其它灰肥高兩三分。
一天,羊媽媽生下兩隻可愛的小羊羔,幾次跪下後自個兒站起來。
羊媽媽輕輕舔舔小羊羔,「咩、咩」地邊呼叫邊跪下哺乳。
媽媽說:「羊媽媽跪下哺乳可見慈愛之心,小羊羔跪下磕頭感謝羊媽媽的養育之恩。」
有了小羊羔後,拉羊媽媽到山坡上吃草時,用竹篾背篼背小羊羔放在羊媽媽身旁,小羊羔悠閒地學吃草,偶爾頑皮彈跳、篼圈兒……
小羊羔長得很快,幾天後自個兒悠哉悠哉地跟在羊媽媽身後。
小羊羔長到不吃奶完全吃草時,爸爸在它們的頸上分別拴好竹篾頸圈,拉一隻到縣城畜牧市場賣了,留下一隻與羊媽媽一起喂養。
媽媽說:「要細心喂養和看管羊媽媽和小羊羔,冬至吃羊肉喝湯暖和身子。」
我天天盼著小羊羔快快長、冬至快快到來……
小羊羔在山坡上吃草時,淘氣地掙脫了頸圈上的細棕繩,吃了別人家地里的菜葉。爸爸知道後,把小羊羔系好,拿自家最好的蔬菜去賠償避免了糾紛。
媽媽說:「自家的小羊羔給別人家造成了損失,給予賠償理所當然。」
小羊羔一天一天成長,立冬後成了大山羊,小雪、大雪後又壯實了許多。
我常常掰手指、數天天盼冬至……
冬至那天早上天色朦朧時分,爸爸與鄰居相互幫助,宰了我們家的大山羊,又宰鄰居家的大山羊。我跑去時,爸爸和鄰居正在剝大山羊皮。那個年代剝下的大山羊皮風乾後,賣給供銷社5元左右一張,還補助5斤糧票。
爸爸和鄰居分別剝下大山羊皮後,把大山羊倒掛在事先選好的樹樁上宰下頭、頸、蹄,開邊口取出羊的心、肝、肺、肚、腸等內臟洗凈,把胴體放在大木板上分為4腿羊肉。
我們家門前的赤水河對岸是縣城。上午,爸爸把4腿羊肉背到縣城街上賣了,買回鹽、醬油、火柴、照明用煤油……
媽媽在家裡,把山羊的頭、頸、蹄、肚、腸等清洗後,或剁成坨或切成小片燉在大鍋里,很快散出撲鼻的羊肉湯香味。
爸爸中午回家時,媽媽把蘿蔔塊倒入鍋內與羊。
肉、羊雜一起燉,羊肉湯香味更濃郁了。
媽媽拌好鮮紅辣椒膩、蔥花、薑末、蒜末、芫荽等蘸料,姐姐把一人一碟蘸料端上桌。
爸爸、媽媽分別把一大盆熱氣騰騰的羊肉羊雜蘿蔔湯、炒的兩大盤羊肝端上桌後,我們幾姊妹趕快各自加一丁點兒羊肉湯在蘸料碟里,然後盛一碗羊肉湯,加上蔥花、芫荽,高高興興地喝羊肉湯、吃羊肉、羊雜、蘿蔔……
一邊吃一邊讚嘆談羊肉、羊雜好吃時,媽媽說:「沒有爸爸與鄰居相互幫助,一個人宰不了大山羊,大家喝不上羊肉湯、吃不上羊肉……」
爸爸媽媽常常桌前教子,要求我們幾姊妹聽故事明事理!
我的童年、少年時期,家裡年年養山羊,還與哥哥一起拉山羊到山坡上吃草或拉回羊圈拴好。年年冬至宰山羊吃羊肉喝湯,聽爸爸媽媽講故事……
改革開放40年來,日子越來越好,穿講高檔吃講營養和滋補,羊肉、羊肉湯的營養、滋補價值,在其它湯類之上,爸爸媽媽講的故事多為「正直、清廉、人生坦然……」
審閱:王克齊
簡評:少年時光樂回首,媽媽給我燉羊湯。語言樸實親切,充滿正能量。
作者:黃開貴,四川合江人
編輯:趙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OF5NG8BMH2_cNUgrL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