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4),因湘鄉大兵之後人煙稀少、田畝荒蕪,明太祖下令江西移民充實湘鄉,僅豫章羅氏先後從江西移至湘鄉就有四十一支。第一批少數約在明洪武晚年(約1390年前後),大批多在宜德(1426)之後,最晚一批到了清朝初年(約1650年前後)。原湘鄉縣(今轄湘鄉市、雙峰縣、婁底市婁星區、漣源市部分)除金石大湖劉姓等少數幾個姓氏為世傳土著族外,其他各姓大多來自江西的移民。
湘鄉為何大量從江西移民?其歷史背景是:
湖南為兩廣、雲貴門戶,湘鄉地處該門戶中的長(沙)寶(慶)戰略要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起兵攻克廣州後,率軍50萬進軍長安。途中曾屯駐湘鄉中里,與鎮守潭州5萬官軍在湘鄉地域反覆衝殺,至今雙峰還保留有「黃巢山」之地名。宋末德佑元年(1275),湘鄉人劉榮叔起義,聚眾在境內與元軍長期混戰。隨後,湘鄉的歷史大浩劫,要數元末明初朱元璋的「規糧為餉」。
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湘鄉堂甲灣(今屬湘鄉市潭市鎮大坪村)出了一位名叫易華的人。其祖易炎正為延佑七年(1320)進士,家財殷富。易華仗義疏財,濟困扶危。元治平元年(1351),值徐壽輝紅巾軍起義於湖廣蘄州,派陳友諒往南發動,易華在湘鄉首義響應,湖南、江西地區始歸入徐壽輝新建的天完國,為時十年。徐死國廢,陳友涼自立為漢王,改元大義,易華附之,被受封為湖廣參政。
大義三年(1362),出身於郭子興紅巾軍的吳國公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奪天下,兩軍爭戰鄱陽湖,陳敗退九江,中箭身亡,其子陳理繼位。次年,陳理困於武昌,被迫投降。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自立為(西吳)吳王,易華所擁有的湘鄉、醴陵州等地方勢力,亦隨附於朱元璋,仍授湖廣參政。
為應付連年征戰,朱元璋命降將陽從政搜刮田賦,「規糧為餉」。元代湘鄉州征糧定額為3.6萬石,陽從政報告朱元璋,從陳友諒父子往年的《糧冊》中發現,湘鄉有過兩次助糧,各為10.8萬石。朱元璋惱怒第二次所助陳理糧餉支撐其堅守武昌達半年之久,使自己久攻不下。因此,他不顧民窮財盡,命湘鄉州每年按10.8萬石這個數目作秋糧總額,永遠照納。
易華挺身而出,與陽從政抗爭。陽不聽,以「不從者殺」相威脅。易華抗言:「父老苦友諒苛法久矣!舊額屈於偽命,安有真主為民除暴,而有是不仁之言乎?」因反覆爭辯,被陽從政誣之為「逆君蟊賊,不思引咎,無理取鬧」。為抗拒西吳王,易華率7個兒子改名換姓,繞道江西各地聯繫後,返回湘鄉,在中里荷葉黃牛峰聚眾結寨自保。某夜,椎牛饗士,與48寨首領歃血誓師,以73歲高齡據鞍指揮,往來參戰,抗暴隊伍悉聽令行。各地農民亦紛紛反抗「規糧為餉」,聞易華起義,率眾依附,長、岳、衡、寶、永道各地同時響應。
朱元璋害怕易華此舉動搖全局,又極其惱怒湖南曾是支援與他爭奪天下的政敵陳友諒父子部卒軍糧的堅強後盾,於是派徐達領軍,溯長江西上,攻戰易華。入洞庭後,所過之處,殘殺無辜,橫屍遍野。這就是歷史上的「朱洪武血洗湖南」之說。由於始禍之處為湘鄉,而集矢又在易華一人,故湘鄉農民更是大劫難逃。易華不忍百姓慘遭殺害,在其常踞地湘潭州烏石寨揚言已「投水死」,令部下丟盔棄甲於途。部隊似沒有主師,象吃了敗仗樣一路逃潰。討伐軍進寨,寨虛無人,認為問題已經解決,始班師歸去。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金陵登基,頒行《大明律》,規定對謀反大逆的起義者,不分首從,一律凌遲處死;對逃亡山澤的農民,不聽「追喚」,為首者處「絞」,抗拒者全體「處斬」,凡講過不滿話者,也要處以死罪。當聞悉易華並沒有真的投水死,大怒,立即復遣重兵包圍,搜查湘鄉,縱火焚燒寨房。湘鄉和湘鄉鄰近州、縣老百姓均受其株連,即使逃亡山澤劫後餘生者亦有家不得歸,有田不能種,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紛紛扶老攜幼,相繼逃往雲南、貴州定居,致使湘鄉良田荒蕪,十室九空,人丁銳減,路斷行人。
劫難中的易華,當時其實潛伏在上麓寨的險峰上。他派人縱火焚山,並放出消息說他已投火自盡。其實,他在焚山前已先下山潛入敵帳中,刺殺了監軍王爺和陽從政二人,匿其屍於大坪山中。復潛往袁州,一直活到洪武十年(1377)83歲才去世。湘潭烏石寨建有神廟。
古湘鄉縣城,從「日中為市」起至今有近3000年歷史,據《後漢書》載:湘鄉以「民至萬戶為州」。一個擁有橫100公里、直120公裡面積的湘鄉州,經上千年的繁衍,彼時其人丁數額應已超過100萬,至少也已具數10萬之眾。由於幾經浩劫,明洪武二年(1384),湘鄉全境人口陡降為7.097萬人,雖不斷移民,但移民人數遠不及外逃人數之多。至嘉靖年間(1522~1566) ,湘鄉人口再降為5.108萬人。到萬曆十年(1582),總人口僅有4.5701萬人。到清康熙年間(1770)進行人口普查,全境計賦人丁僅6000來人。
清順治八年(1654),湘鄉知縣南起風奏請朝廷減免朱元璋對湘鄉施加的重賦。兩年後,湘鄉納糧由每年10.08073石,經過280年後,到順治帝時才核減為6.7303石。又經過60年,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廷再次確定湘鄉自後按8132丁計算賦稅,50年內不加減,對人口繁衍實行獎勵政策,這才使湘鄉人口得到了發展。到乾隆年間,再次確定湘鄉賦稅為5.9638石。到嘉慶二十年(1815),湘鄉全境已有9.169萬戶,58.3105萬人。再過56年,到同治十年(1871),全縣人口達108.3252萬人。
湖南本是羅氏的發源地,羅子國遺民自被楚王從湖北枝江袞脅到湖南平江、岳陽等地後,特別是經歷了秦王朝到漢王朝這兩個歷史時期的發展,羅氏後裔已擴展到湘陰、瀏陽、長沙、湘潭及常德、湘鄉、醴陵等廣大地域。在兩千來年的歷史長河中,其後裔應該是枝繁葉茂,原有支系早應遍及湘中、湘南等地。而如今在湖南找豫章羅氏易,尋凌甫公世系、長沙郡世系等古代宗支難,其原因又在哪裡呢?很簡單,這與朱元璋幾次「血洗湖南」有關。湘鄉被血洗後,其歷史土著居民劫後餘生者,僅湘鄉金石鎮尚保留有劉姓等三幾個姓氏人丁,這就是最強有力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