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城·磁州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每年夏天,中華慈兩旁
荷花競相綻放
偶有微風吹拂
池塘中荷波蕩漾
清新的荷香隨即瀰漫開來……
在層層疊疊的荷田裡
朵朵綻放的荷花
點綴在綠油油的荷葉中
煞是美麗
盡顯「官路荷風」美麗景觀
磁縣素有荷城的美譽
那麼,磁縣為什麼被稱作「荷城」?
今天,小編
帶您來一場別樣的文化之旅
一起追溯磁縣「荷城」由來
據《磁縣誌》載:每逢夏季,城北官道兩旁荷花怒放,荷葉如蓋,綠柳婆娑,鶯歌燕舞。微風過處,荷葉顫動,荷花飄香,令人留戀忘返。此景就是磁州古八景之一「官路荷風」的美麗景象。
在磁縣詩史的傳承中,自宋以後便代代有續,而越到後來,植荷、賞荷頌荷、食荷越為普及,且磁縣城作為荷城的出現愈為特色明顯。宋代,是一個崇尚蓮花的特殊時代。那時的洛學大師周敦頤一篇《愛蓮說》風行天下,將蓮的形象、色澤、品格推向極致,致使普天下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為彰顯自己「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聖潔、高尚而爭相種植;民間也因其觀賞性和實用性兼而有之而農田種植。
磁州的植荷也可追溯到宋代。據志書載,宋仁宗慶曆年間,宋代大儒程晌(1006-1090)為磁州知州。在任期間,他廉潔奉公、勤政為民、政績卓著。為了防止滏河泛濫成災,淹沒城池,便組織民眾修建了自留旺、田井至縣城的數十里大堤,後人稱為「程公堤」。當時磁州經五代蹂躪,縣城及其周圍水井均被破壞,他便相度地形,打井十三眼,使民喜得甘泉,後人稱為「程井」。
程晌是宋代程朱理學的奠基人程灝、程頤的父親,與洛學大師周敦頤交遊甚密,便讓二子拜周為師。周敦頤的《愛蓮說》為程晌十分稱道,便親自躬行在其衙內「逸園」挖池種藕。在任其間,其二子隨父任讀書於滏陽書院,建有「讀書台」。程晌也在讀書台周圍掘壕、放水、植荷,使這一讀書之地,清水漣漪、荷花飄香,進而堅其志,勉其學,礪其品,終於使二子成為程朱理學大儒。
清人孫硯香在寫詩追憶這一段美好歲月時,寫到:「琴幾芸窗面面開,荷花香繞讀書台。風流有意歸宏講,問字何須載酒來。」足可說明磁縣宋時程晌任知州期間,受周敦頤的影響,植荷成景是無可非議的。同時,也說明,磁縣荷花的始植年代雖然不詳,但植荷的歷史起碼在宋慶曆年間(1041-1048),距今已一千多年以上。
從宋代荷花的種植延續到金代,磁州荷花又有了一次十分轟動的事件,即磁州觀台出現了一株「祥蓮」。
明・嘉靖三十二年《磁州志》載:「祥蓮,昔金明昌年間(1190-1197),磁州觀台有京兆運判劉軌家其沼池中,產紅蓮一莖開花十三,香色俱異常。後邀僚士賞閱,以褒美之…」當時,劉軌的同行和文人雅士觀後,皆感嘆不已,詠詩歌之。其中,陳修《祥蓮》詩日:「劉郎種得不計年,庭前池水清且漣,當今長出玉井蓮,中有脈脈春無邊。一莖秀出十三葩,錦繡嫵媚凌輕煙。……恨無大筆如修椽,為君別賦祥蓮篇。」當時,名士周馳、王輝等也即席賦詩。這一祥蓮的出現和傳播,引起了官方的重視,也大大提高了磁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據民間傳說,當時的彰德府知府還到劉軌家看蓮,併到磁州城隍廟祈禱,以求境內多降祥瑞,物阜民安。他還倡導民間多植蓮藕,此時磁州城周圍開始了一個種植蓮藕的小高潮。
到了明代,蓮荷的觀賞性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由於其品格的聖潔、高尚,官方把荷種植到一些神聖的地方,如衙署、廟宇、廟學等,文人雅士則建立自己的書齋、室圃、園囿,也栽植荷柳。同時,蓮藕作為一種蔬菜食物,其種植也開始大面積推廣。
明洪武十三年(1371年),知州包宗達組織民眾,於響水亮、槐樹里一帶開挖五條分流滏陽河的支渠,叫五爪渠。此渠旱可澆田,澇可排水,正常年景,春植蓮荷,夏采荷菱,初冬挖掘藕塊,並用於土特產對外交流。民間傳說,還作為貢品進京上貢。這一五爪渠一直延續到清代,磁州知州蔣擢又給予了重修和延伸。這一水利成果和民間種荷的傳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懷念。
清代的官民植荷形成了一個大的高潮。一是磁州城開始了植荷種柳的美化。據志書載,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知州莊數重修磁州城,重睿護城河,始導滏河水入壕,植柳兩千株,以固堤身,並在北郭外,「官路荷風」的起首處,重修了「賞荷亭」。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知州蔣擢重修城四門樓及洞券。捐俸重浚護城河道,並勸同城文武沿壕種蓮,以壯觀瞻,始開縣城美化之先河。清同治十年(公元1872年)知州程光瀅繼之修築,勸諭捐輸,設局重修,閱十月完工。並捐資浚壕,一律深廣仍舊,重植荷柳,漸復舊觀。二是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磁州八景,形成了四十里的「官路荷風」。
磁州八景在明代時,是一個逐步創意的過程,那時的八景雛形為「滏水冬溫、唐山樵唱、西鼓鳳儀、三台煙雨、渡河古渡、賀蘭積雪、脫甲晴嵐、台城避暑。」到清代時,磁州八景趨於成熟、逐步得到公認,即爐峰朝靄、響堂晩鍾、台城煙柳、官路荷風、龍洞珠泉、賀蘭積雪、漳渡晴瀾、滏橋秋月。志書上對於「官路荷風」的記載是「北郭之外官路兩旁,夾植荷花。每逢夏季,菡萏怒放,翠蓋齊舉,綠柳婆娑,燕語鶯啼,行人飄飄欲仙,恍若置身西湖。」此時游官磁州的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多以詩詠之。當時應邀來彰德府知府的華亭人廖風征的詩《磁州道上》寫出了當時官路荷風的壯闊和詩情畫意。詩日「夾岸垂柳四十里,方塘似鏡藕花香。前河一雁驚飛起,人坐紅橋古寺旁。」
三是在官路上來往的官員,也都十分讚賞此景,並倡導地方官員多為民做些興修水利、植荷種柳的好事。這個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林則徐。清時,林則徐三次途經磁州。第一次是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由庶常館國史協修的崗位上調任「雲南正考官」時,在官道上南行經磁。他在日記中寫到:「官路兩旁,渠水夾道,其清如鏡,芰荷出水,蘆葦掩隱,一幅天然圖畫也。」後來,他知道這渠水稻荷是康煕年間的知州蔣擢治理滏陽河而引渠為利的,而且這一帶的稻田現在仍還用此渠水澆灌,他十分讚嘆的說:「啊,哪裡都可以為民興利,關鍵是看當地的官員如何去做了!」
從上述清代的這些史料來看,磁州的荷花種植是有特色的,磁縣城的荷城雛形是初步完備的。到了民國十年(1921),縣長劉孟揚開挖城渠,引滏河渠水入城,使城內的死海變為活水,始開磁縣治污之首舉,並沿岸植柳,池中種荷,也首開居民觀賞宜居之首舉。這樣,磁縣城內的署衙、名勝院內、荷花遍布;城內四海、城壕荷花連片;城郊近有賞荷亭,遠有官路荷。
磁縣三千年植藕歷史不斷,「荷城」實至名歸。如今,磁州白蓮藕已是河北省磁縣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為河北省水生蔬菜中的特色佳肴和著名地方品牌,是當地群眾招待客人的主要土特產品之一。
日月如梭 光陰荏苒
磁州植荷的歷史已越三千年
如今
中華慈大街兩側荷塘片片
延續了古磁州八景的官路荷風
美麗的荷城
風采越來越迷人
明年的第五屆邯鄲旅發大會
記得到磁縣看荷花哦
end
來 源|人文磁州
編 輯|郭 麗
初 審|東 平
終 審|房淑萍
秦 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