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界的蘋果——blue bottle coffee。
」
有這麼一個咖啡館兒,雖然還沒登陸中國大陸,但是你一定聽過它的名字,這就是:小藍瓶(或叫藍瓶子)咖啡——blue bottle coffee。
一個純粹的美國品牌,居然一度橫掃了咖啡領域搏殺特別激烈的日本,成為首屈一指的日本網紅領頭羊,導致一時之間大街小巷都在傳唱著一個名字:布魯波托擼摳菲。
委實有點東西。
之後,它還被叫做「咖啡界的蘋果」。甚至一個2002年才成立的年輕牌子,生生的把自己的歷史搞到1683年前後,怎麼看怎麼「離譜」!
一個營業故事全靠編的咖啡店,是怎麼突然火起來的?日站君也不知道,但是看完這篇文之後,可能我們都會對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如果我說的夠嚴肅,
那它就是真的!
當你打開小藍瓶首頁的「Our Story」頁面,隨便翻兩眼,你可能就有點想笑出聲了。
· 事情要從遙遠的歐洲和土耳其說起 ·
在遙遠的歐洲,1683年,發生了一個大事件,史稱「維也納之戰」!當時土耳其軍隊把維也納團團圍住,情況非常危急!需要一個給波蘭軍隊送信的信使,傳遞出關鍵的信息。
一個名叫Franz George Kolshitsky的老哥兒,自小熟知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也不知道哪裡練的),自告奮勇的穿上土耳其軍隊的軍服就衝出去了。
經過重重危機!小哥找到了波蘭軍隊,軍隊的大佬們擊退了土耳其軍,開始打掃戰場。他們發現了土耳其軍隊留下來的,裝了好多豆子的袋子,不知道是幹什麼玩意的。
但是Kolshitsky小哥表示:喲呵!我懂啊!這不是咖啡豆嗎!
於是他用給他的賞金買下了所有的咖啡豆,跑到中歐就開了一家咖啡店,叫做「Blue Bottle Coffee」。
這就是小藍瓶咖啡店的前身……看完這一段,日站君的臉上已經露出了「你在編,我在聽」的表情。
· 事情總要順回來,順到美國去 ·
時間一晃,就來到了2000年,中間跨越的300多年,我們就不要太注重細節了。那麼在2000年,美國加州的奧克蘭市,一個對咖啡特別鍾愛的名叫James Freeman的音樂家,認為現在在場的咖啡都是辣雞,於是決定自己干。
對於咖啡無比狂熱的他,就宛若蘋果的喬教主一樣,用小型咖啡烘焙機烘好最新的咖啡豆,販賣給客人,久而久之奠定了口碑,並開了一家門店。
為了紀念1683年的那個小哥,他將店命名為「Blue Bottle Coffee」,300多年的藍瓶空窗期,就這麼被接上了。
如果我做的你喜歡,
那生意就可以成功!
而實際上,這樣一個年輕的咖啡品牌能夠在隨後的幾年中成功俘獲大批粉絲的內心,除了講故事之外,還有對於咖啡執念的「研究與演繹」。
· 做小眾咖啡,講精品故事 ·
不論是咖啡豆的操作,亦或是沖調方式,小藍瓶咖啡都在各個領域,想要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比如「只賣48小時內新鮮烘焙的咖啡豆,因為這樣顧客才能品嘗到最優風味。」這個規矩,雖然客人們買回的豆子,可能大多都得一兩個月才喝完,和這個原則的意義相去甚遠。
亦或是現場咖啡師精湛的「演出」,從頭到尾都給了咖啡狂熱粉視覺上的滿足。雖然等待時間大概要一個半小時。
以及從選址到店內設計,從咖啡器具到店內家具的執著,凸顯出一種「小眾、精品、精緻」的鑽牛角尖感。
這些操作很難不吸引到有同樣「對生活美學有所執念」的人群的認同:一件事如果能夠吸引到一群人的注意,那麼它一定會收穫到具備同樣價值觀的粉絲——是不是真的特別像蘋果了?
· 設計注重簡潔,功能注重易用與入門 ·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小藍瓶咖啡被叫做「咖啡界中的蘋果」,還有另一層原因。
我們都知道,蘋果的設計原則是「簡潔,並且易用」。在這一點上,其實小藍瓶咖啡,也確確實實做的不錯。
除去每家店都貫徹著簡潔設計的原則之外,對於咖啡器具的選擇,小藍瓶咖啡也降低了咖啡沖泡的門檻,讓大眾都能參與到其中。
比如小藍瓶在線商店裡販賣的咖啡濾紙,採用的就是「蛋糕碗濾紙」。對於咖啡沖泡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會知道這種蛋糕濾紙,只需要「單點沖泡法」就可以萃取出一杯不錯的咖啡。
也就是說,你不需要了解什麼「一刀流」和順時針/逆時針注水,也不需要特別刻意的控制出水量。只要拿著手沖壺往下持續注水,控制好萃取時間,就能有「好喝的成果」了!
這無疑讓咖啡變得更加「簡單好操作」,即便是咖啡初學者和懶人也能享受到手沖咖啡的樂趣。
還有和Hario聯名出的冷萃咖啡壺,也是突出「造型簡單,功能簡易」的設計。你只需要把咖啡粉丟進中間的槽里,衝上冷水,放到冰箱8小時,第二天就有冷萃咖啡喝了。日站君家裡就有一個,確實很好用又很方便。
這種簡潔而不失逼格,同時具備低門檻的設計,可說是貫穿了小藍瓶咖啡最初的品牌核心。更成功的擊中了日式極簡主義者的心,在日本成為眾人的「心頭好」,就完全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咖啡界中的營銷王:
更簡單,更要話題
這兩年,可能是因為小藍瓶咖啡變得越來越大眾,它的經營思路正在逐漸變化,從「提供優質的咖啡」,正在逐漸變成「讓人能快速體驗咖啡的樂趣」。
所以它也會推出自己的速溶咖啡包,以前那個「只賣豆,不賣粉」的牌子,已經漸漸與人遠去。
還在日本神田萬世橋開出了第一家專門外帶的「take out」店。
甚至還在澀谷街頭推出了鋁罐裝的咖啡自動販賣機。
各種各樣的周邊和聯名就更不用說了。
它變得越來越「矛盾」,從小眾品牌到走向大眾視野,可能一定要被迫犧牲掉一些東西,這個依舊年輕的咖啡牌子,正在逐漸經歷著這些變革——嗯……金錢的變革。
堅守初心?還是繼續營銷,
這是個問題
在小藍瓶咖啡中,我們能看到它有著一切網紅品牌的基因:它講故事,講好故事,聚集特定人群,再把這些人群趕走,吸引更多的大眾。
它的思路,也真的很像蘋果:從喬布斯式的細節打磨到庫克式的全球營銷。
它曾經有著自己的特色,但是又在逐漸放棄特色,可能在未來幾年,它將逐漸遇到更多挑戰。
我們也只能希望它足夠好運,能夠繼續經營的風生水起,至少能趕緊在大陸開一家門店。
畢竟,網紅店嘛,打個卡,大家總還是樂意的。
參考文獻:
1、《藍瓶子咖啡,憑啥成為星巴克的最大勁敵?》運營的小事@搜狐
圖片素材:
小藍瓶咖啡官網
Learn and Run
流通ニュース
haconiwa
ブルボトルコーヒー神戸店
作者:日站君;來源: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轉載已獲得授權。每日正午十二點,和日站站長說一句:「設計說」三個字,站長會為您推送一條設計物語,365天,365句經典,我們相約每日正午時分,不見不散。
優質原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FjxLHYBjdFTv4tA8Z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