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富不過三代」,不知前幾句更重要,老祖宗果然大智慧

2020-01-19     美詩美文的世界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老話「富不過三代」,直白的意思就是富貴傳承難以超過三代,其實這句話背後的所要表達的意思可以用另一句老話來概括,那就是「守業容易創業難」。

當然「富不過三代」說的只是普遍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傳承很多代的富貴之家或者是企業。所以有些人會覺得這是一個放在現在並不適用的規則,其實這句話只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完整句子的一小部分而已,倘若把這句話放在原句子中,我們會發現,原來它的前幾句話更為重要,可謂句句都蘊含著老祖宗的大智慧,讀懂了受益終生。這句話是由《孟子》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演變而來,完整的這句話應該是: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讀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在這句話中家族傳承的代數其實是由所傳承的東西決定的,傳承道德可以十代以上,耕讀就要少一點,只是讀書就要更少一點,而只傳承富貴,則是不過三代。那麼這些所傳承的東西,「道德」、「耕讀」、「讀書」、「富貴」分別有什麼不同呢?

在筆者看來,所謂的「道德」就是精神品質上的一些東西,是思想的傳承,而「耕讀」則是行為和知識的傳承。「讀書」比起耕讀則是只有知識而少行動,「富貴」則不必多說,就是財物的意思。當理解了這些傳承的內核,我們再去看這段話,真不愧是至理名言,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其實在深層次地去思考這個問題,所謂傳承最主要的是什麼?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人」字,不管是守業或者使傳承更上一層,其中的執行者都是傳承人,而傳承能否繼續流傳也是取決於傳承人是不是人才。就像立下千秋工業的秦始皇,他的成就可謂震古爍今,但是他的傳承者秦二世完全就是沒有那個能力去守住諾大的基業,最終不可一世的大秦也只能二世而終。

比起現代人,古代讀書人對於傳承的理解可能更為深刻,所以才會留下那麼多的傳世「家訓」,比起所謂的富貴,這些「家訓」才是傳承之本,它傳承的是這個家族的精神內核,是這個家族之所以輝煌或者之所以崛起的根本。

以我們熟悉的北宋名臣范仲淹為例,范文正公一生武能鎮西夏大軍,文能寫紅岳陽樓,但他死前留給子孫的最大的財富並不是家產,而是一份百字家訓。范仲淹用100個字,總結了一個人立於世該遵循的道德標準:

《家訓百字銘》(節選)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這篇百字家訓傳到如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讓范氏家族幾百年興盛不衰,有人統計幾百年間范氏共出了二品以上的大員70多人,打破了「富不過三代」一說。了解了這些,大家覺得將來我們要給孩子們留下點什麼呢?歡迎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ERtwW8BjYh_GJGVCp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