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一直都是中國人繞不開的話題。
房子對於我們來說意義重大,有不少人奮鬥一生都是為了一套房。
眾所周知,自從房地產改革以來,我國的房價就始終在上漲路上「一路高歌」,從一開始的全國商品房均價不到2000元/平,到後來8000元/平…
「兢兢業業一輩子,辛辛苦苦一套房」成了當代人的真實寫照。
然而前不久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楊瀾訪談錄》里的發言,一石激起千層浪。
他認為,人人有房住這個過程需要15年。這也就意味著2035年,我國的居民就能夠基本滿足「居者有其屋」的需求。
根據2019年的一份調查公報顯示,現階段我國中等收入群組的人數已經達到了4億人(按照一家人的年收入在10~50萬之間的標準)。只要在15年之後這個數字翻倍,那麼「人人有房」就一定能夠實現。
當然,中產家庭增長的同時,房價也離不開政策的調控。為了穩定房價,我們國家接連動作,一直在推動和落實老百姓「住有所居」工作,其目的就是確保人人有房住。
前有《關於福州等5個城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實施方案意見的函》,原則同意福州、南昌、青島、海口、貴陽5個城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實施方案;後有隨著《土地管理法》、《房地產管理法》相繼修訂,刪除了「必須經過徵收為國有土地才能進入市場」的規定。少了政府征地環節,土地成本大幅下降,建成後房租相對便宜,有利於地方租金市場穩定。
隨著集體土地入市試點城市的不斷擴大,以及相關政策的不斷優化,集體土地入市全面推開,老百姓租房、買房就相對容易不少。
除了集體土地入市,國家也在不斷試驗共有產權房,並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作為一種「新型住房制度」,共有產權房,就是地方政府讓渡部分土地出讓收益,然後低價配售給符合條件的保障對象家庭所建的房屋。
即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購房時,可按個人與政府的出資比例,共同擁有房屋產權。為暫時買不起房的人群量身定製提前實現居住夢,待收入增加後再購回房子剩餘產權。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秦虹主任在「紀念住房制度改革20周年研討會」上表示,共有產權住房將作為未來住房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加大對房價上漲壓力的城市共有產權房供應規模,既平抑房價,又可滿足剛需人群。
4月30日,兩部門發布了《關於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並出台了45條配套指引。
此次,基礎設施REITs聚焦於新基建、交通、能源、倉儲物流、環境保護、信息網絡、園區開發七大領域。
雖然此次的試點相關工作和房產並沒有直接相關,但這個舉措標誌著我國公募基建REITs將正式啟航,必然會對樓市產生深遠影響。
早在2018年4月份,有關部門就發布了《關於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如果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老百姓的福音,那麼REITs就是支撐它運轉的其中一種方式。政府把蓋房子的成本打包成REITs,以未來的房租和房產增值預期折成現金流,如此一來,就能保障前期項目的運轉。
可以使剛需有地方住,即便農民工這樣的低收入群體,同樣可以住上價位低廉的房子,而房企通過REITs獲得了現金流,蓋房子、施工、運營成本的融資需求也解決了,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從現階段樓市的發展趨勢以及房價的變化趨勢來看,「穩定房價」是樓市調控總基調,樓市中房產的供給大於需求,房地產存在一定泡沫,這些現狀都意味著未來房價很難實現上漲,所以再過15年,也許真的會和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預言的一樣,「人人有房」將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