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是連接甘青兩省的「要衝」,自古就是絲綢之路東段南線之「咽喉」。屬祁連山水源涵養區,是黑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永續補給的綠色生態屏障。
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擊敗匈奴、征服河西之後,歷朝都在這裡建郡置縣,因取「人民安居樂業」之意,故名民樂縣。
「樂」游亮景
民樂之美,美在高山峽谷,美在田園綠洲。七、八月的民樂,是一派油菜花的世界,扁都口的油菜花進入盛季,盛開的黃花與綠野草原相連,編織成一幅美妙的畫卷,舉目四望,滿目黃花,置身其間,蜂飛蝶繞,花香百里,天闊氣爽,堪稱「天下第一油菜圖畫」。
縣境南端,巍巍祁連山被南北長約27公里的峽谷東西劈開,形成著名的扁都口大峽谷,古稱「大斗拔谷」。此峽南通河湟、北達甘涼,扼甘青要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當年霍去病率軍自扁都口而出,直搗匈奴單于老巢民樂縣永固城 ,使匈奴遠走西域、隱於漠北,漢武帝移民屯田,開闢了有名的南絲綢之路。
隋煬帝大破吐谷渾之後,決定在張掖召見27國使者,召開萬國博覽會,遂率數萬之眾由扁都峽而出。行至半峽,突遇六月飛雪,士卒凍死者大半,伴隨隋煬帝西行的愛妃突遇奇寒,身染疾患,未及出峽,便長眠於此。這是一段哀婉的故事,但隋煬帝出扁都口召開「萬國博覽會」,卻名傳千古。
走進扁都口,登高望遠,遠處雪峰雄峙,近處層巒疊峰,山間綠草如碧,色彩斑斕的油菜花星星點點播撒在綠草之中,迎風搖曳。
夏日,扁都口的油菜花開得正艷,金黃的油菜花香味濃郁、一碧千頃,一間間紅色磚瓦建造的農舍,掩映在綠樹花海之中,炊煙裊裊,恬靜悠然。
扁都口作為險關要隘,不僅是古代軍事防務重地,更有著發展農牧業生產、貿易往來的重要地理位置。通過這條峽谷,廣袤西部變幻出最美的風景,農業與遊牧也相互交織,書寫著絲路最美的傳奇。
錯過了民樂扁都口,就相當於錯過了最美的夏天!在藍天白雲和祁連雪山的襯托下,一望無際的油菜花顯得異常斑斕,令人慨嘆,像一幅巨型畫卷,十分驚艷!
海潮湖生態度假旅遊區位於民樂縣西南部,因松濤如潮、山水一色而得名。這裡坐擁著白雪皚皚,松柏蔥蔥的海潮壩山,山谷間蜿蜒跳動的是浩浩蕩蕩的海潮壩河,鑲嵌在高山峽谷間的是煙波浩渺的海潮壩水庫。
海潮壩水庫位於海潮壩河上游的深山峽谷中,是甘肅省第一座混凝土面板堆石壩。一壩橫鎖滄浪水,青山翠柏映其中,高峽平湖,山水一色,景致獨特。
如果說峨冠博帶的祁連山孕育了無數別致景觀的話,那麼美麗醉人的海潮壩就是上蒼灑落在祁連雪峰下的「翡翠」。
茫茫藍天、悠悠白雲、皚皚雪峰、茵茵草甸、陣陣松濤、淙淙溪水、高峽平湖......大自然揮灑絕妙手筆為海潮壩精心繪就了壯麗畫卷。
秀麗迷人的海潮壩,自然資源極其豐富。林海峽谷內古木參天,鬱鬱蔥蔥;芳草萋萋,野花叢叢;遊人至此,寄情山林、諦聽天籟之感油然而生。
沿海潮壩水庫逆流向上爬行約4公里處的山丘松林間,便是海潮音寺。高山峽谷間,裊裊香煙氤氳蒸騰,芸芸眾生虔誠朝拜。海潮壩景區秀麗迷人的自然景觀盡收眼底,不是仙境,勝似仙境。
初秋時節,冰雪融化匯成的海潮壩清流蜿蜒穿行於峽谷之中,不僅灌溉了民樂縣大片的沃土,也形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帶動當地鄉村旅遊熱。
土牛城遺址是漢朝時為防匈奴入侵而修築的一座重要烽燧,也是漢朝時為確保絲綢之路南線暢通無阻的一個重要驛站。該遺址雄居「人不能雙肩,馬不能雙轡」的半山腰,是扼守扁都口的一個重要軍事屏障。
「樂」賞民俗
民樂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又叫張掖皮影。清初傳入民樂,在甘肅、青海部分地區有一定的名氣,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是一種傳統民間戲劇文化娛樂活動方式,其行裝簡單,用人較少,攜帶方便,表現詼諧。有神話故事,也有帝王將相,表現惟妙惟肖、生動活潑,千古盛事,盡在手指,可謂「燈下敷衍千古事,影中情舞鼓樂聲」。
皮影戲裡的人物、景物圖案,造型小巧,生動逼真。刻工精細、線條明暢,設色艷麗,栩栩如生,藝術價值極高。
從皮影戲誇張、稚拙的造型中可窺見人們的熱情善良、純樸勤勞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民樂縣人民還通過舞蹈來展示皮影戲形象,極具地方特色。
民樂頂碗舞是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極具民族性、民間性、技巧性和欣賞性,它反映了古代軍民在勞作中就地取材,以飯碗為道具,自編、自演、自樂的一種娛樂形式,是古時人民生活文化的傳承,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表演時敲擊碗、碟的聲音此起彼伏,舞樂渾然一體,過門如微波蕩漾,高潮如排山倒海。表演者用碗筷演繹了「編鐘」的真諦,美妙的樂曲,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頂碗舞集舞蹈與雜技於一體,動作優美,技巧嫻熟,起臥自如,舒展大方,是民間舞蹈藝術中的精品。2010年,民樂頂碗舞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千年古道,色彩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