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字,學問大,如何起一個好名字?學學古人是怎樣起名的

2022-04-20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取名字,學問大,如何起一個好名字?學學古人是怎樣起名的

導讀:老一輩的人,喜歡取名叫建國、秀英、和平,現在很多家長喜歡給小孩取名叫軒宇梓涵等等,感覺都不如古人的名字好聽,比如張九齡、賀知章、陶淵明、李商隱,還有卓文君、李清照等等,一聽就有種超凡脫俗之感,怎樣才能像古人一樣取一個既好聽又高雅的名字呢?

姓名,是為了區分彼此而設定的個人符號,而這個符號,往往會和他的主人一生相伴,有些名字從不被人記起,有些名字卻流芳百世。

古人

在識別功能之外,中國人的名字,還包含了很多文化與精神的內涵,讓名字不單單只是一個符號而已,所以說「取名字,學問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會將許許多多的寓意和祈盼融入其中,希望通過姓名里的寥寥數字來承載更多的美好。

如何起一個好名字?來看看古人取名的智慧,學學古人是怎樣起名的!不知道你留意過沒有,不同時代人的名字也有不同的風格,比如五六十年代的人特別喜歡叫建國、秀英,七八十年代的人喜歡用偉、麗、艷、勇等單名,然後現在的年輕父母流行給孩子取名軒宇、梓涵等等。

古人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出現重名的幾率也越來越大,所以現在還有四個字五個字甚至六個字的姓名出現,儘管每一位父母在取名的時候都會絞盡腦汁,還有人不惜花大價錢請所謂的大師幫忙,但很多人還是會覺得,無論怎麼起,都不如古人的姓名那樣高雅那樣有氣質,那麼古人又是如何取名的呢?

父母對孩子的姓名,通常都不會隨便胡亂起一個就完事,給孩子取一個什麼樣的好名字,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是隨便翻一翻歷史,就會覺得很多歷史人物的名字真是非常有水平。古人的姓名,當然不是隨口取一個就剛好有這麼優雅,而是因為他們有取名的「章法」。

古人

《左傳》當中記載,取名要遵循「五法」和「六避」,簡單來說,就是取名有五個大的原則,以及六個必須避諱的事項。《左傳》的原文是:「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名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這是取名的五個大原則,那麼「六避」是哪六避呢?分別是: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左傳》中記載,取名要遵循「五法六避」,「五法」是指「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我們逐一來看,「有信」,就是以身體的一些先天特徵來取名,比如身上的胎記,手上的指紋等等,西周時晉國始祖姬虞的名字,就是因為出生時手掌的紋路像一個「虞」字而得名;

古人

然後第二個取名方法,叫「有義」,有義的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有意義」,比如用一些祥瑞和代表福德的文字來取名,你像周文王的名字叫昌,昌就是一個很美好的漢字,代表興旺和繁榮之意;

第三種方法,叫「有象」,就是以外貌特徵來命名,比如孔子出生的時候頭頂是凹陷下去的,看上去像個小小的山丘,所以就叫「孔丘」;第四種方法「有假」,就是假借身外之物的名字,比如孔子的兒子叫孔鯉,是因為當時有人送來了一條鯉魚作為賀禮,於是孔子乾脆就給兒子取名為孔鯉;

最後一種方法,「有類」,根據嬰兒和父親的某種共同點、或者和父親名字相關聯的一些文字來取名,那麼以上呢,就是左傳中關於取名的五個方法。

古人

接下來是 「六避」,也就是取名的六個忌諱,左傳當中的原文是: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翻譯過來,就是說在取名的時候,名字當中不要有國家的名稱,也不要用官職的名稱,還有不用各地的山川之名,不用難言之隱的疾病為名,另外還有不用牲畜和禮器玉帛之名。

除此以外,古人取名還有其他的避諱,比如要避開皇帝的名字,要避開父母或者祖上的名字,還有避開古代聖賢的名字,至於起名時具體選用哪個字,其實都藏在詩書禮易等各種古籍經典當中,但前提是取名的這個人要有足夠的文化修養作為基礎,當然現代人取名已經沒有過去那樣多的講究,無論取什麼樣的名字,都包含著父母對兒女最樸素、最真摯的祝願,只要是父母用愛、用心給兒女取的名,都是好名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9fcc389aed848bd5a353ed3c54e1e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