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徐雷電魚的背後,有我們人類無法隱藏的快樂

2023-02-05     塵飛揚說經典

原標題:《狂飆》:徐雷電魚的背後,有我們人類無法隱藏的快樂

元宵節放個小假,回答了3個關於《狂飆》的小問題,匯總成一篇小文章。

恭祝大家元宵快樂。

問題1:徐江的兒子妥妥的富二代,為什麼要去電魚?

簡單講,對徐雷來說,電魚能給他很高的情緒價值。

這個問題完全可以繼續追問下去,為什麼電魚讓他爽?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發現。

我爸特別喜歡下河捕魚,然而,他不喜歡吃魚。這讓我很費解,不喜歡吃魚,為何還要花費時間捕魚啊?

後來,我明白了,捕魚行為是一種狩獵行為,而我們的身體裡面,有採摘狩獵的基因。

農耕文明出現之前,人類經歷的是採集狩獵時代,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大時代。

在採摘狩獵時代,男女有明確的分工,男負責漁獵,女從事採集。

採集狩獵時代長達20多萬年,在地球史的維度它或許只是一瞬間,然而,這是人類史上迄今為止最長的時代。

來個對比,農耕文明時代也只存在近1萬年。

20多萬年來的採集狩獵文明,塑造了我們的身體和行為習慣。

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認為,採摘狩獵文明經常面臨周期性食物短缺,於是他們為了獲得食物,不得不進行大量體力勞動。這也造成了人類更偏愛高熱量食物的本能。同時,人類在獲得食物後,能多休息就多休息,這樣消耗不完的熱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一則有更多熱量投入繁殖行為中,二則方便應對饑荒。

這也解釋了我們對高碳水的食物無法自拔,能躺著就不要站著,制動運動計劃時雄心勃勃,表現去英雄氣短。

採集狩獵文明也馴化了我們的身體,「仍然只適應於包括富含纖維的水果和蔬菜、堅果、種子、塊莖和瘦肉的多樣化飲食」。

徐雷打魚,享受的是原始人類漁獵的樂趣。這是一種古老的呼喚,「今天我打魚,今天我就餓不死」。

即便隔著幾十萬年,我們的身體依舊有對採摘狩獵感到親切。你可以對比一下,你親自採摘的蔬菜水果,總比去店鋪買來的好吃。

這裡面或許有個新鮮度的考量,但最重要的因素是,這是幾十萬年前人類生活的常態,採摘讓我們更快樂。

這也解釋了,當下的採摘經濟為何廣受歡迎。

在兩年前,我去杏林摘果子,心中有種莫名的快樂。

我能理解徐雷去電魚的快樂。他不是窮的吃不起魚,需要自己打魚吃,他是不用工作就不缺吃少喝的富二代,只是為了享受來自遠古時期的快樂。

問題2:為什麼高啟強連殺人都不怕卻害怕販毒?

其實,這是一個風險評估的問題。

通常來說,風險主要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

純粹風險就是只有損失,沒有盈利可能的風險。而投機風險就是有損失的機率,也有盈利的機率。

對高啟強來說,殺人是可能風險,販毒則是絕對風險。

有人說了,殺人償命,這是法治社會。問題是,高啟強不是親手殺人,他有老默這副白手套。

收益是自己的,風險是老默的,黃瑤就看清了高啟強面善心黑,於是她一直默默等著扳倒高啟強的機會。

其實,在高啟強成為強哥之前,京海的黑惡勢力也沒有人敢涉毒,徐江做色情行業,他敢殺人,但也不敢涉毒。

高啟強發家致富的手段就是利用非法手段瘋狂搞錢 ,但這裡有個底線就是他的非法之舉有能洗白的可能。

我曾分析過,高啟強和高啟盛都喜歡一種服裝搭配,外白內黑西裝風。

這個風格有明顯的表意功能,高家看似商人,其實是黑惡勢力。

高啟強涉黑有底線,不敢碰毒品,因為這個沒有領導幫自己兜著。

《狂飆》中,高啟盛涉毒是為了不斷搞錢,是瘋批。而在原著中,高啟盛是小靈通受到3G手機的衝擊,涉毒就是為了彌補虧空。

高啟強是個頭腦冷靜的角色,他堅決反對涉毒,就是要降低自己的風險。

問題3:高啟強願意跟兒子玩命飆車卻還要殺兒子?

有人不明白,高啟強能和高曉晨玩命飆車,後來卻說恨他,想殺他!

高啟強說他恨高曉晨,當然是真的,但他對高曉晨的愛大於恨。

請注意,但凡高啟強恨死了高曉晨,他會讓人把他幹掉。然而,高曉晨只是受傷,不是喪命。

這也說明高啟強的目的不是要殺高曉晨,而是通過這場苦肉計,來混淆視聽,爭取求生機會。

簡單講,他想要用高曉晨的負傷,來換回高家的安穩。

這是利用高曉晨嗎?是的,但不可否認,高曉晨也能成為受益者。

只要高啟強能平穩著陸,高曉晨依舊是個財務自由的富二代。

孔子就說過評價一個人的方法,「聽其言,觀其行」,就是在告訴客觀評價他人,千萬不要只看他說了什麼,還要看他做了什麼。

強盛集團家大業大,高啟盛一直不讓高曉晨參與,就說明他真的把曉晨當作親兒子。

為了曉晨,他真的沒脾氣。

而他卻讓黃瑤進入高盛集團,也能看出他並沒有把黃瑤當親閨女。

對此,《狂飆》的原著小說寫得明明白白。

高曉晨問高啟強為何他不能進強盛集團,高啟強說「陳書婷不曉晨和黃瑤沾手生意」。

高啟強卻讓黃瑤進入強盛集團了,可以看出他把高曉晨當親兒子,把黃瑤當乾女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9382ad2cb5b28f25f491044c84bcf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