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周期性特徵明顯,激烈競爭下有投行主動摘牌

2023-12-13   紅刊財經

原標題:港股IPO周期性特徵明顯,激烈競爭下有投行主動摘牌

本刊編輯部 | 惠凱

去年以來港股IPO市場周期性特徵明顯,投行競爭趨於激烈、員工規模精簡,個別投行在激烈競爭下擬計劃私有化。

經歷了2021年前的上市大年後,去年以來港股IPO市場周期性特徵明顯,投行競爭趨於激烈、員工規模精簡,而伴隨著投行格局的重塑,依託股東和地域稟賦優勢的部分大型內資券商在港公司表現亮眼,比如內資投行中的中金公司就穩坐港股IPO保薦業務量第一的「龍頭寶座」。

內資投行中,少數在過往幾年依賴生物醫藥、房地產等業務快速做大的投行,目前正面臨連續虧損和私有化摘牌壓力,預期隨著多家原排隊A股的「衣食住行」類公司開始轉向港股市場後,這些投行的基本面或會有所改觀。

港股IPO周期性特徵明顯

內資大型投行穩坐保薦業務量首席

港股市場一直是內地企業搭上資本市場「順風車」的主要選擇之一,有大量優秀企業獲准在港股市場上市,在資本補充、公司治理、品牌形象方面得到顯著改善。受去年以來美聯儲持續加息、國內二級市場持續低迷等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港股IPO發行未能延續往年的高景氣。iFinD顯示,2022年港股新上市公司約80多家,總募資1034億港元;今年1~11月,有55家公司在港股上市,募資總額約為360億港元。

港股一級市場的周期性變化,對投行生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依據iFinD數據統計,2021、2022年,港股IPO的發行費用總額分別是125.8億港元、71億港元,今年前11月為51億港元左右。 分析背後原因看,大型明星公司IPO數量的減少是重要因素之一。

iFinD顯示,2021年,快手在港股上市,募資額413億港元,發行費用8.1億港元,是當年募資額、發行費用最高的一家。 2022年,天齊鋰業港股IPO募資額也達到134.5億港元,摩根史坦利、中金公司、招銀國際作為保薦機構分享了發行費用的大頭。 今年,港股IPO募資額最高的企業是珍酒李渡,在中信建投國際、高盛亞洲的聯合保薦下,募資額達53億港元,其次是中金公司、美林、摩根史坦利聯合保薦的極兔速遞,IPO募資額達39億港元,兩家在港發行上市的公司發行費用分別是3.2億港元、3.9億港元。

在IPO保薦數量上,今年在港IPO業務量最大的是中金公司,獨立擔任了9家企業的首發保薦機構,其次是中信建投國際。 不過,若考慮到港股多數IPO採用聯席保薦模式,中金公司加上參與聯席保薦情況,則年內實際共參與了18家企業在港IPO的保薦業務。

整體來看,中資投行在H股發行領域的排名已經逐步超越了歐美知名投行。

投行業績分化

有投行連續虧損後主動摘牌

相較上述投行,也有個別投行遭遇到較大經營壓力,比如海通證券國際化業務平台——海通國際,其往年港股業務量不少,和多家內房股達成多方面合作。2021年後,隨著內房股風險頻出,股價和債券跌幅較大,海通國際公告顯示,在跟投虧損、計提信用減值等情況下,去年虧損了53.4億港元。今年上半年,海通國際繼續虧損7.8億港元,股價也一度跌破面值。多重壓力下,今年10月初,海通國際公告稱大股東海通國際控股擬計劃對公司私有化。

何以至此? 公開信息顯示,海通國際投行聯席主席李克非2021年10月接受採訪時表示,「海通國際牢牢把握近年中概股回歸的契機,深耕TMT、醫療健康、EV等新經濟行業。 」但從上市後的走勢來看,前幾年港股上市的醫藥網際網路等企業股價普遍有較大跌幅; 另外綜合多家媒體報道,海通國際的境遇變化還和地產業務有關。 早些年房企紛紛在港股融資,海通國際是不少房企的保薦承銷合作夥伴。 iFinD顯示,房企融資高潮的2020年,僅當年11月17日、18日兩天,金科服務、上坤地產、祥生控股集團集中在港IPO,承銷機構都包括了海通國際。 2022年下半年,這3家房企出現債券展期或違約。 據騰訊財經等報道,海通國際重倉了不少出險房企的債券或股票。

海通國際也是投行中精簡隊伍較明顯的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初,公司員工達1200多人,最新只剩880人。 而除海通國際外,國泰君安國際的員工總數同比減少也超過10%。 近幾年,國泰君安國際凈利潤波動較大,其2020年至2021年時年均歸母凈利潤還超過10億港元,而到去年則降至不足億元,今年上半年業績出現反轉,錄得1.3億港元凈利潤。

據iFinD數據統計,剔除AH兩地上市以及主要業務在內地的券商後,去年以來,港股上市投行和經紀商的員工總數從6900人左右減少到當前的6320人左右。

生物醫藥、科技明星公司表現不佳

外資老牌投行承壓

相較於內資投行的表現,昔日強勢的國際投行群體有所「掉隊」。據統計,今年以來,摩根史坦利亞洲擔任了9家企業的保薦機構,在外資投行中名列第一,而其去年的IPO保薦業務是14筆;高盛亞洲今年只參與了4宗IPO的保薦工作,去年是9筆。UBS Securities的保薦業務量從去年5筆跌至今年的2筆。

香港投行的裁員風波也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至今。 今年5月,一家在港規模較大的券商啟動了新一輪壓降人力成本的行動,投行IBD、資管和固收部門是壓降重點,部分部門的人員規模已經縮減到保留牌照要求的最低規模。 6月,摩根史坦利和高盛也先後曝出精簡在港團隊規模,內地企業融資業務是重點。 8月,據媒體報道,瑞士信貸決定精減香港的投資銀行團隊,大約80%的員工因此而離職。

上述面臨精簡壓力的投行以歐美知名投行居多,且IPO業務規模和份額有所下滑。 比如高盛2020年保薦13家H股公司,既有百勝中國這樣的消費類巨頭,也有藥明巨諾等生物醫藥行業的新經濟明星公司; 2021年高盛參與了百度、嗶哩嗶哩、京東物流、理想汽車等明星公司的上市工作。 但去年以來,其重點保薦的騰訊音樂、BOSS直聘等公司都是以「介紹方式」實現雙重上市,即只上市不發新股不融資,發行費用較低。

據了解,外資投行的壓力和變遷,與前幾年受熱捧的生物醫藥、網際網路等公司上市後的表現低於預期有關,外資投行的經營戰略更青睞這些大額明星項目,但如今大額募資已經減少。 可佐證的是,以高盛為例,其去年參與了9家企業港股上市的保薦工作,多數是生物醫藥疫苗、網際網路公司和龍頭物業公司,比如僅萬物雲一家公司的上市募資就接近60億港元。 今年高盛保薦的4家公司中有3家是醫藥和網際網路公司,即藥明合聯、途虎、科倫博泰生物,募資總額僅53億港元,發行費用總額約4億港元。

還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主打內資新經濟企業融資業務的精品投行在近兩年表現不佳,比如曾為大量國內網際網路、新消費公司融資上市提供服務的華興資本控股,其主導或參與了促成滴滴和快的合併、騰訊京東合作、京東上市、美團收購摩拜等明星項目,自去年2月保薦的匯通達網絡在港上市後,迄今再無新的港股保薦業務。

融資趨轉暖,港股IPO蓄勢待發

三類企業有望「跨過香江」

對於港股IPO市場的未來,有受訪者表示市場是周期性的,港股潛在的IPO儲備公司仍有不少。某券商保代肖先生表示,「一方面,隨著今年下半年A股IPO政策優化,傳統的『衣食住行環保』行業登A股上市難度加大、節奏拉長,這些公司不少近期調整了上市路線圖,瞄準港股;另一方面,今年有多家網際網路巨頭開始大規模調整架構和發展規劃,一些增速較快、有擴張需求的子業務紛紛拆分,將來大機率會尋求港股上市。」

公開信息顯示,不久前老娘舅、德州扒雞、八馬茶業等消費股A股上市申請撤回後,一些企業迅速啟動港股上市。 今年11月30日,深圳金融監管部門指導的「港交所上市企業座談會」上,八馬茶業、優必選、多點科技等「11家擬上市企業代表參加會議」。 此外,阿里集團今年也加速組織變革,旗下的阿里雲、盒馬鮮生等港股上市前景也一度被寄予厚望(註: 近期阿里叫停分拆,IPO將有所延後)。

對於赴港IPO問題,前述保代認為,近些年不少地方政府和國企加大了資產證券化考察力度,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節奏延緩的情況下,部分不具備科技屬性或業績優勢的國企也有可能轉向港股。

今年11月22日,山西安裝成功在港股上市募資6.5億港元。 山西安裝的控股股東是山西國資下的山西建設投資集團,主業是工業工程承包,去年的營收為人民幣128億元,凈利潤為人民幣2.12億元,行業屬性和業績表現在A股上市面臨一定難度。 但在同樣是山西國資背景的山西證券子公司山證國際和華泰金控香港的聯合保薦下,成為港股不多見的國資IPO案例,iFinD顯示,其發行費用高達7266萬港元。

在未來港股IPO標的來源更加豐富下,有著股東和「地利」優勢的內資投行,預期業績有望好轉。

(本文刊發於12月9日《證券市場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本刊立場。本文提及個股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