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鋰或能預防痴呆!劍橋陳善全團隊發現,鋰使用與患痴呆症風險下降44%,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下降45%有關丨臨床大發現

2022-05-14   奇點網

原標題:補鋰或能預防痴呆!劍橋陳善全團隊發現,鋰使用與患痴呆症風險下降44%,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下降45%有關丨臨床大發現

阿爾茨海默病是第一大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目前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

近日,英國 劍橋大學的陳善全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讓我們看到一線新希望[1]。

陳善全團隊發現,短期和長期使用鋰鹽(有相關藥物)與痴呆症及其亞型的發生風險降低有關。具體來說, 鋰使用與患痴呆症風險下降44%有關,與患阿爾茨海默病(AD)風險下降45%有關,與患血管性痴呆(VD)的風險下降64%有關

這意味著,鋰鹽有望成為AD等痴呆症的一種潛在治療方法。

論文首頁

痴呆症是一類慢性進行性認知障礙綜合徵,而非一種特定的疾病,最常見的類型是AD、VD、路易體痴呆症以及額顳葉痴呆症[2]。

2015年全球患有痴呆症的人數高達約4700萬人,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痴呆症也是西方老年人口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據估計,美國有550萬65歲以上的成年人患有AD[3]。

雖然大多數痴呆症目前仍無法徹底治癒,但 採取預防性干預措施以適度延緩痴呆症發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痴呆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對公共衛生健康也具有重大意義。

鋰劑不僅可以改善人體造血功能,提高人體免疫機能,還能調節中樞神經活動,發揮鎮靜、安神、神經保護和控制神經紊亂的效果[4-6]。兩項薈萃分析及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打開了抗痴呆治療的新大門,研究表明,鋰對輕度認知障礙(MCI)和AD患者的認知表現具有積極影響[7-9]。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鋰發揮神經保護的作用機制,也 沒有確切證據證實鋰能延緩痴呆發作

基於此,陳善全團隊採用回顧性隊列研究,探究了鋰的使用與痴呆症及其亞型發病率之間的相關性,並對潛在的混雜因素進行了分析。此外,他們還通過鋰治療的持續時間評估了相關程度。

回顧性隊列研究的數據來自英國劍橋郡和彼得堡NHS基金會信託(CPFT)的電子臨床記錄。陳善全團隊選定了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的數據,並規定符合條件的患者年齡須在50歲或以上且至少進行了1年隨訪,但不包括在開始日期之前或之後不到1年內被診斷為MCI或痴呆症。

他們將 使用鋰的患者隊列定義為Li +組,未使用鋰的患者隊列定義為Li −組。Li +組鋰鹽使用的平均水平為0.61 mM,四分位數範圍為0.49−0.80 mM。

研究流程示意圖

篩選後,研究員們跟蹤隨訪了548名使用鋰(Li +)的患者和29070名未使用鋰(Li −)的患者,各隊列的平均隨訪時間為4.8年和4.3年。

在年齡(p = 0.0857)、性別(p = 0.760)以及酒精相關疾病(p = 0.8666)等方面,兩組之間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

經診斷, Li +隊列中出現了53位(9.7%)患有痴呆症的患者,其中,36名(6.8%)患有AD,13名(2.6%)患有VD。統計結果顯示,鋰使用者患有痴呆及其亞型的累積危害顯著降低(p ≤ 0.0009)。

鋰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痴呆及其亞型的累積風險

在納入社會人口統計學因素、吸煙狀況、其他藥物使用、其他精神合併症以及身體合併症等混雜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 鋰使用與痴呆症風險下降44%有關(HR = 0.56,p = 0.0006),與患AD風險下降45%有關(HR = 0.55, p = 0.0033),與患VD的風險下降64%有關(HR = 0.36,p = 0.002)

鋰使用與痴呆症及其亞型發生風險相關性研究的HRs、95% CI及p值

通過分析鋰使用的持續時間,研究員們發現, 短期使用鋰(≤1年)和長期使用鋰(>5年)均與痴呆症及其亞型發生風險的降低有關。但持續使用鋰1−5年對干預痴呆的影響並不顯著。

鋰使用時間與痴呆症及其亞型發生風險相關性研究的HRs、95% CI及p值

最後,陳善全團隊開展了敏感性分析,以確保結果的一致性,從而減少潛在的偏差。敏感性分析的所有結果均證實了上述結論,即鋰使用與痴呆及其亞型(AD和VD)發生風險降低有關,且在短期使用(≤1年)和長期使用(>5年)中效果較為明顯。

綜上所述,陳善全團隊通過開展對綜合臨床記錄資料庫的回顧性隊列研究,發現短期和長期使用鋰鹽與痴呆及其亞型(AD和VD)的發生風險降低有關, 進一步證明鋰鹽有望成為一種改善痴呆症的新興療法

然而, 鋰鹽是雙相情感障礙(BPAD)的首選治療方法。在應用於抗痴呆治療之前,還需開展大規模隨機試驗證實它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2.Oh ES, Rabins PV. Dementia. Ann Intern Med. 2019;171(5): ITC33-ITC48.

3.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ancet. 2020;396(10248):413-446.

4.Gildengers AG, Butters MA, Aizenstein HJ, et al. Longer lithium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white matter integrity in older adul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 2015;17(3):248-256.

5.Lyoo IK, Dager SR, Kim JE, et al. Lithium-induced gray matter volume increase as a neural correlate of treatment response in bipolar disorder: a longitudinal brain imaging study.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0;35(8):1743-1750.

6.Hampel H, Lista S, Mango D, et al. Lithium as a treat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 systems pharmacology perspective. J Alzheimers Dis. 2019;69(3):615-629.

7.Velosa J, Delgado A, Finger E, et al. Risk of dementia in bipolar disorder and the interplay of lithiu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20;141(6):510-521.

8.Matsunaga S, Kishi T, Annas P, Basun H, Hampel H, Iwata N. Lithium as a Treat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lzheimers Dis. 2015;48(2):403-410.

9.Forlenza OV, Radanovic M, Talib LL, Gattaz WF.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long-term lithium treatment in older adults with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Br J Psychiatry. 2019;215(5):668-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