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多年的執著求而不得,過往的糾葛耿耿於懷,一旦身陷囹圄,只想逃避,不想擔責……
人世浮沉,悲歡起落,考驗往往花樣百出,波瀾多半始料未及。
修煉半生,幡然醒悟,人生最該修煉的本領,無非是能舍、能放、能熬、能扛。
01 念時能舍
《進擊的巨人》里有一句台詞:
「什麼都無法捨棄的人,什麼都無法改變。」
有時,執念太深,體現的不一定是堅毅;畫地為牢,反而會禁錮真正的本事。
路不通、事不順時,卸下重負、調轉方向,未嘗不是一種明智之舉。
有個男孩從小喜歡跳舞,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蹈演員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可貧寒的家境無法支撐他追尋夢想,為了補貼家用,父母只得送他到一家縫紉店學手藝。
當學徒的日子痛苦難熬,工作累,薪資低。眼看著生活與理想背道而馳,男孩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在浪費人生,與其苦苦支撐,不如一了百了。
就在男孩打算跳河自殺前,頭腦中閃過一個念頭,他要給自己的偶像——「芭蕾音樂之父」布德里寫信拜他為師,為了布德里能答應,他甚至威脅說如果布德里不同意,他就跳河自殺。
幾天後,男孩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可信中隻字未提收徒拜師之事,而是布德里講述了自己一段經歷。
原來布德里從小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只不過貧窮迫使他放棄了夢想。迫於生計,布德里很小就跟一個街頭藝人賣唱,當時卻沒有想過能在這個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信的最後,布德里告誡男孩:
「人生在世,現實與現實之間,人首先要選擇生存,只有好好活下來,才能讓理想之星發光,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談藝術的。」
男孩幡然醒悟,他不再執著於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縫紉技術。
幾年過去,男孩的手藝越來越精進,甚至超越了師傅,後來他獨闖巴黎,23歲時開始了自己的時裝事業,不久公司和品牌也建立起來。
如今,他的時裝和影響已經遍及世界,他就是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和企業家皮爾·卡丹。
接受採訪時,皮爾坦言:如果不是早年理智地放下了執念,就不可能有自己今天的成就。
這正應了馬雲演講中的一句話:
「有時候,當你學會放棄,你才開始進步。」
誠然,有時放棄不一定是遺憾,反而會成就另一番美麗;失去不一定是痛苦,可能收穫別有洞天的驚喜。
心心念念,念而不得,理應反思:自己心之所向,也許本就是身外之物。
與其在執著倔強中苦苦內耗,不如洞察時事,瀟洒轉身,抬頭仰望未嘗不是另一片晴空。
02 怨時能放
《奇葩說》有一期提到了「原諒」這個話題,馬東說:
「隨著時間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卻說:
「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
短短几字,讓人醍醐灌頂。
人非聖賢,無需強迫自己原諒過往的傷害,說聲「算了」,坦然放下,便是對人對己最好的體面。
麥家的小說《人生海海》中,敘述者「我」有這樣一段經歷。
「我」的家庭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一家人過得也平淡舒適。
然而,由於村裡的小瞎子惡意造謠,鄰里流言四起,「我」一家也因此成了眾矢之的。
父親為了保護「我」,讓「我」偷渡到了國外,然而這一分別就是22年。
這些年,異國他鄉的「我」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身體和心理也無時無刻都在飽受折磨。
「我」將這一切苦難歸咎於小瞎子,22年來仇恨與日俱增,像呼吸一樣如影隨形。
終於,有機會「我」重新踏上故土,可原本的家卻已經面目全非。
當年「我」走後不久,爺爺就經不住流言上吊自殺,母親、二哥和二嫂也相繼離世,大哥入贅,只剩父親獨守老屋。
時隔多年,「我」第一次見到小瞎子,仇恨之火又燃燒起來,當看到他生活拮据、狼狽不堪,「我」在內心不免拍手叫好。
只不過,這種快感轉而又有些悲涼。時過境遷,憎恨小瞎子的人包括父親已經釋懷放下,甚至父親臨終前讓「我」幫他治療殘廢的手。
「我」也深知,背負這麼多年的仇恨自己已經不堪重負,如今生活苦盡甘來,本著敬畏逝者,或許可以嘗試放下心中的怨恨。
直到後來「我」又見到小瞎子,奄奄一息的他向「我」討錢,「我」丟了兩百塊給他,他用腳在地上寫:大人不記小人過,謝謝。
那一瞬間,一直折磨「我」多年的仇恨終於瓦解,「我」的身心也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輕鬆坦然。
書中有句話很應景:
「人要學會放下,放下是一種饒人的善良,也是饒過自己的智慧。」
若對出言不遜之人,回之污言穢語,對惡意傷害之人加倍報復,那麼日後即使面對他人的善意,最初的心怕也難以做到心如止水。
生活就是這樣,怨而不放,長此以往,再清醒的人也會迷了心、蒙了智。
怨念是一個活結,你越擰巴結越緊,心越累;但懂得暫且放鬆,結就開了,心情自然舒展。
人生海海,負重而行,只會停滯不前;一念放下,才能萬般自在。
03 苦時能熬
關於歷練,泰戈爾說過一句扎心的話:
「世界之路並沒有鋪滿鮮花,每一步都有荊棘,但是你必須走過那條荊棘路。」
生活風雨陰晴,可人生沒有「跳過鍵」,唯有熬,才能苦盡甘來。
相聲演員郭德綱如今功成名就,可談起早年的經歷不免讓人唏噓感嘆。
為了夢想,年少時郭德綱曾三次北漂,前兩次因沒有收留自己的單位,被迫回到天津。
第三次進京前,郭德綱破釜沉舟,打算從最底層做起,跑龍套、劇務、打雜、零工,只要給錢,什麼都干。
為了省錢,他住在陰暗狹小的出租屋,常常被房東追著要房租,甚至最難時連橋洞都睡過。
有段日子眼看房租都交不起,他省吃儉用,整日就大蔥大醬吃掛麵,郭德綱還聊以自慰:掛麵糊糊可以補充碳水,大蔥能補充維生素。
然而現實又和他開了一個玩笑,由於當時生活毫無發跡,郭德綱的髮妻選擇和他離婚。此後,郭德綱一邊工作,一邊帶娃,幸得父母幫襯,生活才能勉強維持。
那幾年,郭德綱苦中作樂,他很清楚:要成功就得吃得了苦,就得和苦剛一剛。
即便後來成立了德雲社,最困難時也面臨「揭不開鍋」的窘迫。
為了籌集資金,郭德綱參加過一個私人生活展示節目。在商場的透明櫥窗里待48小時,吃喝拉撒都在裡面解決,甚至還要配合觀眾的要求。
他模仿著動物又蹦又跳,供人觀賞取樂。節目中途,他一度崩潰想要放棄,可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節目後,郭德綱拿到了幾千塊的報酬,這對於當時的他來說就是救命稻草,德雲社也因此起死回生。
苦心人,天不負。如今,德雲社相聲紅遍大江南北,郭德綱在相聲界也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曾國藩有言:
「人才都是熬出來的,本事都是逼出來的。」
歷經黑暗,才見黎明破曉,好的人生,當需慢煮細熬。
竹子苦熬四年,僅長高3厘米,可從第五年開始,就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長,僅用六周就長到了15米。
人更當如此。堅守的日子是苦的,可沒有永遠的風雨,也沒有一路的荊棘。
要相信,走過崎嶇,前方便是坦途,風雨當歌,彩虹就在不遠處。
餘生,沉住氣、穩住心,熬過一時之苦,修得一己之長,方能迎來柳暗花明。
04 難時能扛
蘇芩說:
「人,其實不需要有那麼多過人之處,能扛事就是才華橫溢。」
生而為人,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擔當,真正厲害的人,難時能扛,直面風雨。
澠池縣第四中學就有這樣一位教師。
她叫張麗明,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五口之家。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天哥哥在學校突發精神疾病,這對全家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可沒過兩年,弟弟也出現了和哥哥一樣的症狀,先後三次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療,病情時好時壞,生活也不能自理。
麻繩專挑細處斷,在長年累月照顧兄弟倆中母親積勞成疾,人時而清醒時而糊塗,後來,父親也得了重度腦萎縮,走路都需要人扶。
一家五口,四個人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張麗明柔弱的雙肩上。
曾經幸福的家庭,如今風雨飄搖,生活的坎坷、命運的不公,讓她痛哭絕望。
但她很快從悲痛中清醒過來,從小要強的張麗明沒有被苦難壓垮,她在心底給自己打氣:一定要把家庭照顧好。
從此,張麗明扛起了家庭、生活和工作的重擔,十年如一日,家裡家外、任勞任怨。
這期間,她一邊在學校教書育人,一邊回家照顧病人,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三點一線,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
可生活沒有給張麗明一絲喘息的機會,幾年後,母親去世了,原本還能幫著做些家務,現在張麗麗更忙更累更苦,但她毫無怨言,每天像個陀螺一樣穿梭於學校、娘家和自己家之間。
雖然照顧家庭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時間,但這並沒有影響張麗明的教學工作。
她兢兢業業,深受同事、學生的尊重喜歡,且多次榮獲獎項,還被評為澠池縣年度文明教師。
生活歷經挫折,但張麗明臉上時常掛著的笑容,讓人不免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人活一世,要想不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就要頂天立地,敢於抗事。
作家李思圓就曾勉勵大家:
「生活這個試煉場,其實是很公平的。一個人想要有所長進,就必須扛得住壓,擔得起責,受得住打擊和痛苦。」
我們不歌頌苦難,但挫折也能視為人生的一張存摺:能擔責的人,大事不亂;能抗壓的人,苦事不餒。
能抗事的人,不僅有過人的膽識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煉就了一顆刀槍不入的心。
挫折不是財富,扛過挫折,事後反思,才是豐盈靈魂最好的做法。
成年人的世界,免不了風雨突襲,遇事不怕,遇難能抗,方能煉就一身金剛鎧甲。
05梅娘說
季羨林在《悲歡自渡》中寫道: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人生在世,潮起潮落,唯有修正內心、歷練自己,才能過好萬千光景。
餘生,願我們都可以做到:念時能舍,怨時能放,苦時能熬,難時能扛。
然後,養一顆自得心,過一方好生活。
錦黎,終身讀書實踐者。鍾愛寫作,以筆書情,用文字凝視內心,以理性洗刷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