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露易絲·海這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人生堪稱跌宕起伏到了極點。
早年間,露易絲深陷痛苦之中,婚姻破裂,身體罹患癌症。那時的她,把自己的人生困境通通歸咎於婚姻的不幸和生活的不公,習慣了扮演受害者角色的她,覺得所有的不幸都源自於外部。
而當她的婚姻最終走向破裂時,露易絲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就是:繼續扮演受害者只會讓她越來越無力,越來越消沉。
在離婚後的那些年,她慢慢自愈,並且逐漸開始覺醒,她意識到問題的根源並不在外界,而在於她自己對人生的掌控力。她慢慢學會不再將自己的痛苦歸咎於他人,開始積極地尋求改變。
在她決定徹底走出「受害者牢籠」後,露易絲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潛心學習身心靈療法,後來不僅修復了自己的人生,治好了自己的癌症,還成為了幫助他人的啟迪者。
她出版的《生命的重建》一書曾經一版再版,廣為流傳,而她另一本書《自我肯定的力量》,更是成為了許多陷入困境中的女性的指引和動力源泉。
露易絲·海的成功,正是從一個生活中的「受害者」蛻變為掌控自己命運的「贏家」的最好例子。
一個女人,越來越強大的標誌:走出受害者牢籠。
01. 扮演受害者角色,往往是女人主動選擇的
莎士比亞曾說:
「生活如戲,我們是自己的導演。」
可很多女人在婚姻和生活中,卻總是選擇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我有一位同事小美和我很要好,我們一見面,她就會向我抱怨,她的丈夫不顧家。
結婚二十多年了,丈夫下班後的活動不是喝酒就是打牌,從未主動承擔過任何家務,小美每次在聊到這個話題時,總是無奈地朝我嘆氣。
我們一群玩得不錯的同事都勸她想想辦法,比如,可以直接和丈夫談一談。可她卻總是擺擺手說:「說了多少次了,也沒用,這麼多年,我已經習慣了。」
漸漸地,我越來越感覺到小美其實並不是真的很難過,我甚至感覺,她可能還挺享受呢!
《自我肯定的力量》里有一句經典名言:
「一直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越入戲,反倒越舒適。畢竟是受害者嘛,錯的都是別人,我又不必負責。」
是的,小美在長期的抱怨中,已經不自覺地陷入了「受害者」的戲碼中。她總是在期待別人改變,卻不願意主動打破這種局面,她自己都沒有覺察到,她已經很喜歡這種不斷抱怨和不斷得到安慰的感覺了。
其實,受害者的心理其實是一種以弱之名在操控關係。
這樣的心理會讓人「甩手一身輕」,因為你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責任都拋給了別人。
這樣的女人,看似在控訴,卻其實在享受這種「我不必負責」的舒適區,有人說,那不是很好嗎?表面上看起來是挺好的,但是這樣的做法,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長期在這種負面情緒中生活,你的身體,一定也承受著你沒有覺察到的,隱藏的攻擊。
02. 走出受害者心態,比留在原地還讓人痛苦?
在生活中,很多人不願意改變現狀,覺得那是因為周圍的環境不好或是別人的過錯。他們寧可保持現狀,也不願意承擔改變帶來的不適感。
比如在電視劇《知否》中,王若弗一直深陷於自己的憤怒和失望中,不願意嘗試改變自己和丈夫盛弘之間的關係。
她覺得盛弘虧待了她,可她從來不願意主動去溝通或解決問題。她在痛苦的婚姻中停滯不前,始終沉浸在「我被辜負」的心態中,最終只能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種。
無獨有偶,最近的一則現實中的新聞也是讓人瞠目結舌。
一個離婚後無家可歸的女人,帶著自己10幾歲的女兒一起住在橋洞裡,被好心人發現,被拍了視頻發到網上去,引得眾人同情。
但在我看來,這個女人固然可憐,然而,如果實在是被前夫欺負,無法翻身,那也可以好好地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也不至於還讓自己10幾歲的,正值讀書年齡的女兒也陪著自己流浪街頭。
一個人,再遭受命運的磨難,你都始終要明白:我們自己,才是掌控生活的關鍵,永遠都不要失去生活的自主權。
《自我肯定的力量》一書中明確指出:留在原地不動看似安全,然而,這種停滯不前往往帶來更深的內耗。只有當我們決定真正走出受害者心態時,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邁向新的生活。
03. 走出受害者牢籠,你期待的美好生活才能真正開始
紀伯倫曾說:
「我們不能左右風的方向,但可以調整我們的帆。」
改變自己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戒掉那些讓我們陷入受害者心態的負面情緒。真正的力量源自於我們對生活的主動掌控,而不是對他人的無休止的依賴。
想到知名作家張德芬的故事。早年,她的生活也很是不如意,但她把生活中的所有不順都推到父母、丈夫等外部因素身上,於是她和家人關係很糟糕,還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離婚。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才逐漸意識到:真正讓她痛苦的並不是外界的環境,而是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於是,她辭去了高薪的工作,潛心修養,重新找回了自我,最終成為了一位受人敬仰的作家。
知名教授沈奕斐在婚姻中同樣也面臨著挑戰:夫妻雙方常常因為觀念的差異產生摩擦。可她沒有抱怨丈夫的不理解,而是選擇與丈夫共同制定規則,化解矛盾。正因為他們在婚姻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從來不把問題歸咎於對方,從來不讓自己處在受害者的牢籠里,所以,他們的婚姻才得以穩固並保持了和諧。
露易絲·海在《自我肯定的力量》里說:
「所有的負面情緒,都來自於看不到自己的責任。」
是的,當我們開始看清自己的責任時,我們才能從中找到力量,走出受害者的角色,掌控自己的生活。
04. 梅娘說
《自我肯定的力量》這本書中還提到:
「最需要學習的東西,往往最容易被我們抗拒。」
是的,改變自己,走出受害者的心態,往往是最難的,因為它需要我們面對自己的責任和痛苦。
然而,真正的贏家,不是那些始終停留在原地、抱怨生活的人,而是那些願意直面痛苦,勇敢改變的人。而唯有先改變內心,才能真正改變你糟糕而痛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