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和周潤發為什麼被西方世界喜歡?中國男性具有特別的吸引力

2022-08-12     小酥肉美食

原標題:李小龍和周潤發為什麼被西方世界喜歡?中國男性具有特別的吸引力

說起中國男性的特質,大家的印象肯定是堅韌、謙虛、努力、陽剛這樣的正能量形象。這不僅是中國人的自我感覺,也是全世界對於中國男性的評價。

無論是關羽、武松這樣的古代人物,還是李小龍、周潤發、周杰倫這樣的現代人物,這些不同時代的典型,反映出男性形象的潮流變化。

中國人對於男性的最高要求,是文武雙全,文是腹有詩書,武士驍勇善戰。想要了解中國男性的特質,就必須從這些典型人物深入去了解。

最有代表性的「文」「武」男性,是「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關羽,主攻是武將,擁有兩米多高的魁梧身材。二者雖不相同,但都是理想的男子氣概。

在儒家思想下的社會統治中,「文」「武」各據其位,但人們普遍認為,「文」要比「武」更優越。比如宋代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說法。

與「文」相比,大多數「武」的英雄都是出身中下階層的農民,比如《水滸傳》里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個個都是生活在社會的邊緣地帶。

在傳統小說中,具有著大量「武」特質的中下層英雄人物,與為官的「文」的人物相比,少有權力。因此,他們往往通過施行暴力和自律來控制他們的道德世界。

孔子和關羽在兩性關係上表現出了同一種特質,那就是不近女色。孔子有一句名言,正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孔子在告誡他的學生遠離小人的同時,還教導他們要和女人保持距離。

關羽則是一位對美女和寶藏都無動於衷的人。他不僅從不背叛、堅持正道,還能夠完美地抵禦女色的誘惑。史書、小說和民間戲曲,都對關羽這一人物有諸多記錄。

中國古代英雄,是沒有兒女私情的,比如武松,潘金蓮愛慕武松,認為武松是「男子漢」,但只有當武松拒絕了潘金蓮,反襯了他的道德力量之後,武松在故事中才真正地成為「男子漢」。

不過,單純的「文」「武」都不是男性追求的最高點,最理想的男性形象其實是文武兼備的。

比如《三國演義》里,代表「文」的諸葛亮和代表「武」的關羽之上,是主公劉備;在《水滸傳》里,代表「武」的武松和代表「文」的「智多星」吳用之上,是領袖宋江;古代皇帝,也統領著文武大臣。

可見,「文武雙全」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最理想的男性特質。

進入民國時代,西方的文化傳入中國。在西方的影響下,中國男性形象,被來自不同文化、不同性別的觀眾不斷地塑造和闡釋。

隨著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加快,西方的小說和電影中,開始出現華人角色。

20世紀初,面對著西方帝國主義和日本的殖民侵略,「東亞病夫」的稱號也困擾了中國男性數年之久。

在當時,西方的影視作品中,出現過很多偽造的中國男性形象。「傅滿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傅滿洲」這個邪惡的中國男人形象最初是由英國作家洛莫爾創作的,他「瘦高,聳肩,像貓一樣地不聲不響,行蹤詭秘,細長眼,閃著綠光」。

這一角色在當時非常流行,並一度成為中國男人的象徵。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一系列以傅滿洲為主角的連續劇和電影,但飾演傅滿洲的演員沒有一個是中國人。傅滿洲陰險狡詐,在電影中對白人女性垂涎三尺。早期好萊塢電影刻畫的中國男性形象,被醜化,還被強加了一種變態的性幻想。

之後,西方又塑造了一位軟弱的中國男人形象——陳查理。「陳查理」是一位華人偵探。這個角色的形象也非常典型,被塑造成了一種缺乏自信的樣子,總是在道歉,折射出了美國人在當時對待中國人時高人一等的姿態。而陳查理這個形象,也從來沒被真正的中國人扮演過。

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的興起,人們對種族和性別的看法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西方對中國男人的態度也開始轉變。這時,一位華人武術男星開始冉冉升起,就是李小龍。

李小龍電影的一大核心主題就是反抗種族壓迫。在電影中,李小龍逼著日本人吃掉寫著「東亞病夫」四個字的匾額,擊敗俄羅斯空手道冠軍,與兩米多高的黑人對打。他總能夠征服各種膚色、各種體型的對手。

在李小龍扮演主角的電影中,《龍爭虎鬥》為李小龍贏得了國際聲譽。這部電影其實是受到了傅滿洲系列小說的啟發,但區別在於,中國男人不再是反派,而成為電影里的英雄角色。更重要的是,這個英雄角色是由一個真正的中國演員扮演的。

李小龍之後,繼承了李小龍衣缽的人,當屬成龍。與李小龍不同,成龍給自己的形象和電影增添了喜劇元素,不再是不苟言笑的硬漢形象。

在李小龍和成龍之外,另外一位在國際聲譽上可以與他倆比肩的香港男演員,是周潤發。周潤發在電影中展現出了更為複雜的男性魅力。

由周潤發和楊紫瓊出演的武俠電影《臥虎藏龍》,在西方得到了熱烈歡迎,獲得了四項奧斯卡金像獎,同時征服了東方和西方,在1999年的美國《時人》雜誌上,他被西方人選為「最性感的動作明星」。

從傅滿洲、陳查理,到李小龍,周潤發,中國男性特製的內涵,在時代變化中不斷演變,也被不同文化不斷地豐富和詮釋。追溯古今,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男性特質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78befb0c57d58db013cbbedf543bc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