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航母——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的前世今生

2020-02-04   吟風社

在中國沒有航母的時候,曾經有個國家向中國推銷過航母。那個國家就是西班牙,當然這沒有成功,雖然有某些國家的影響,但是也會中國當時的國情有關。雖然沒有向中國推銷成功,但是還撈到泰國那樣一個客戶也就是之前講過的泰國那艘小航母。

對於西班牙給泰國造航母,一些讀者覺得好奇。西班牙自己的航母如何呢?為何能給泰國造航母?所以今天就說說西班牙航母的那些事。

雖然二戰時期的航母在艦載機性能和強度結構上遠遠遜色與今天的航母,但是表現出強大的打擊能力和生存能力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對於一些國家航母還很有吸引力的,比如西班牙。

所以西班牙海軍於1967 年8 月30 日租借當時的"卡伯特"號行航母(為期5 年),改名為"迷宮"號;1973年12 月5 日,正式購買,成為當時西班牙海軍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

這艘航母的前身為克利夫蘭級的"威爾明頓"號輕巡洋艦(CL-79)改建的。1942 年1 月7日,紐約造船公司奉命將"威爾明頓"號等正在建造中的輕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艦號為CV-28;6 月23 日,更名為"卡伯特"號;1943 年4 月4 日下水,同年7 月15 日又改為輕型航空母艦,艦號為CVL-28;7 月24 日服役。

作為一艘用輕巡洋艦改裝的航母,這艘航母動力很強動力裝置:4 部蒸汽輪機,4 台鍋爐,4 軸,10 萬馬力;航速31 節,續航力1.3 萬海里(15 節時)。遠遠超過那些客輪和運輸船改裝的航母。

但是使用空間上卻很悲催,雖然標準排水量達到10662 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達到14750 噸;艦長為189.74 米(全長),但是飛行甲板長度只有165.81 米;

而且艦體寬度小,艦寬僅21.79 米,飛行甲板寬22.25 米;吃水(平均)6.4 米。所以對比長寬就會發現這艘航母屬於典型的竹竿。

因為艦體結構的緣故所以搭載飛機只有45 架實際30架。

在武備上,裝備2 門127 毫米炮,16 門40 毫米炮,10 門20 毫米火炮。編制人數1569人。在太平洋戰爭中,卡伯特號共擊落日機360 架,炸沉和炸傷日艦265艘。先後榮獲了9 枚戰役銅星紀念章和一次總統傳令單位集體嘉獎。二戰結束後因為沒法搭載噴氣式戰鬥機和安裝蒸器彈射器所以逐漸淪為普通運輸船直到1965 年至1967 年,"卡伯特"號在費城造船廠進行了現代化改裝,然後轉交給了西班牙海軍。當時的任務是搭載20架直升機進行巡邏和反潛,在1976年之後搭載4~6 架AV-8A"鬥牛士"也就是所謂的鷂式垂直起降飛機。通過迷宮號的使用西班牙逐漸獲得對航母使用和設計的直觀印象。

因為年紀太大,所以西班牙早早的考慮這艘船的替代者。也就是本文的主角—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R-11)航母。

當時這艘航母的定位還是很明顯的——制海,根據對迷宮號的使用經驗和存在問題,外加當時處於冷戰西班牙扼守大西洋與地中海,既要應對往來船隻還要小心那些蘇聯核潛艇。所以西班牙航母在設計上就嚴格的遵循之這種制海的思路。在1970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艾爾默·朱姆沃爾特還提出過一種提構想",制海艦( Sea Control Ship)是一種只能操作垂直/短距起降戰機與直升機的小型短距起降航空母艦方案,標準編制下可操作14架SH-3海王反潛直升機以及4架AV-8B鷂式攻擊機。在作戰時以一艘制海艦搭配四艘佩里級護衛艦進行反潛任務。

二戰後的西班牙積極向上美國靠攏,在作戰也會配合美軍大西洋艦隊,所以美國制海艦方案正好迎合了西班牙當時的戰略需求。

對於西班牙這種國家來說,資金有限比不了當時的英法。但是防務壓力又那麼大多以自然需要這種任務明確成本又低廉的制海艦方案。

所以在設計建造上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布滿了制海艦的影子,但是也有自身的特色。

相對於原本的制海艦方案,大概也是受夠了迷宮號可憐的載機量。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的載機量更大。這個航母的載機量有多大呢?

美國制海艦方案想像圖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搭載平時22架各式飛機,括10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6架SH-3H海王式反潛直升機、2架"海王AEW"預警直升機和4架AB-212直升機。遠遠高於美國設想的制海艦。

極限條件下可搭載37架各類飛機,當然這種情況是機庫17架甲板20架對海況有一定要求。

雖然看起來感覺也不是太大,但是咱們看看這艘航母的尺寸和噸位。先看看尺寸。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這艘航母艦長195.9米 ,艦寬24.3米,吃水:9.4米。然後看看噸位。相比較大型航母,這艘航母的標準排水量只有 15,912 噸, 滿載排水量 16,700 噸 。也就比之前提過的泰國航母大還有加里波第號航母大點。

但是載機量和英國無敵級航母相當,無敵級最大載機是24架,包括9架海鷂FA2型戰鬥機,6架鷂GR7A/9A型戰鬥機,6架海王HAS6反潛直升機,3架海王AEW.2直升機預警機。

我們可以對比下二者的體積,無敵級航母艦長209.1米艦寬36米,標準排水量16000噸,滿載排水量20600噸。很明顯無敵級要比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大了不少。

所以為了獲得高的航空效率,這艘航母艦島結構的設計的非常緊湊,內部僅設有航海艦橋和飛行控制室,而且和煙囪與桅杆貼合。


然後為了獲得大的機庫,還採取了開放式機庫設計。也就是飛行甲板在主甲板之上,從而形成敞開式機庫機庫,這種設計優點是因為機庫更寬所以面積較大,使得該航母機庫面積達2300平方米。這種設計還影響了泰國航母,從一些照片中航母的艦尾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機庫的特點,建立在主甲板上沒有被包裹起來,雖然影響防禦但是獲得更大的寬度。在軍艦上還有一塊12度的滑躍角增加艦載機的起飛重量

雖然西班牙這種航母設計在有限噸位下擁有很強的航空作業能力,並且降低了成本但是缺陷還是比較明顯的。

因為噸位有限所以在其他性能上就要取捨了,雖然這艘艦島設計的優點是節省空間,但是缺點是影響設備安裝。所以在電子設備上主要裝備一具AN/SPS-52C/D 3D E/F頻對空搜索雷達、一具ISC Cardion的AN/ SPS-55 I/J頻平面搜索雷達和ITT的SPN-35A J頻航空管制雷達。

以及4部斯佩里(Sperry)VPS 2,I波段雷達,用於"梅羅卡"近防炮提供知識;一部RTN 11L/X,I/J波段飛彈告警系統;塞萊尼亞RAN 12L,I/J波段,目標指示。一部URN25型"塔康"飛機戰術導航系統:還有TDS指揮系統,11、14號數據鏈,馬可尼-馬特拉SCOT 3衛星通信系統。在自衛武器上也就是四座梅羅卡近防炮。

可以看出這樣設計目的在於降低成本下,保證自身的航空管制功能和艦隊指揮通信功能。此外航母本身又不需要像驅逐艦巡洋艦那樣帶頭衝鋒,似乎這樣的配置夠用了。

但是早期西班牙航母戰鬥群編制的陣容包括:2至3艘聖塔瑪莉級護衛艦(佩里級西班牙版),1至3艘巴里納斯級護衛艦。

這兩種軍艦都偏重反潛,火力偏弱。也造成航母編隊本身不適合高烈度海戰,主要進行烈度偏低的制海作戰。當然這也是符合當初制海艦設想的。直到2002年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級(Alvaro de Bazan class)宙斯盾護衛艦逐漸投入以後才有了巨大改善。

諾克斯"級護衛艦

在動力上,為了節省空間。所以該艦由兩台通用電氣LM2500燃氣渦輪發動機作為主,功率34.6兆瓦,總共才46,000馬力,航母的最高航速27節,20節航速航行6,500海里的續航力。而且在推進設備上搭配的兩型護衛艦一樣都是單軸推進,結果一旦大軸出問題就悲劇了。

所以到了後來為泰國建造航母時改成雙軸,不然泰國可不答應。此外開放式機庫雖然面積大但是航母的整體強度結構被削弱了。

因為西班牙早期缺乏航母製造經驗,加上早期制海艦方案並不成熟。所以各種設計出現反覆修改。以至於該航母雖然於1977年6月開工,1979年10月安放龍骨,1982年5月22日下水,但是直到1988年5月30日才進入西班牙海軍服役。但是積攢了經驗之後為泰國建造航母的周期就短了不少。

從西班牙的航母使用經歷和設計初衷明顯看出,這艘航母既考慮到本國的財力又考慮到作戰任務。總體來說符合預期,但是隨著冷戰結束,作戰環境發生變化。原來的蘇聯潛艇威脅不復存在,這艘航母原來的優勢反倒變的有些雞肋,再加上冷戰後西班牙海軍參與一些熱點地區衝突,比如伊拉克戰爭等事件。所以兩棲作戰任務不斷增多。而自身兩棲作戰能力非常有限。所以西班牙人開始設計新的軍艦,也就是戰略投送艦。新軍艦被命名為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於2010年9月30日正式交付西班牙海軍。

新軍艦功能上偏向兩棲投送,看起來沒有衝突。但是隨著2008年以後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以及早期設計原因,使得這艘航母升級維護日益困難。出動次數不斷減少,原本計劃在2007-2008年的中期升級延壽都未能進行。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左)和"查克里·納呂貝特"號航母 (右)


因為新的戰略投送艦服役後,兩個大傢伙就是倆吞金獸,加上每年3000萬歐元維護費用,最終2012年這艘航母停止運行,13年正式退役。2016年被以240萬歐元的價格賣給土耳其作為廢鋼鐵進行拆解。17年被拆解,從服役到退役不到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