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教育部」力推所謂「新型專班」,由學校與企業簽訂產學合作計劃,引發島內「定製員工」的質疑。
據台灣《聯合報》19日報道,台「教育部」預計5年投入52億元新台幣,推動「促進國際生來台暨留台實施計劃」,除了創設海外基地外,也鼓勵大專院校設置「新型專班」招生,合作企業將與學校共同規劃定製化課程,並提供生活津貼。專班目前以理工科、金融、半導體領域為主,鎖定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優先招生。赴台學生最多可免除兩年學雜費,企業提供每月至少1萬元新台幣津貼,但畢業後須留台工作兩年。
不過專班才剛開設,各校招生情況不一。例如崑山科大開設5班全都滿招,其中「先進位造國際產業碩士專班」的報名人數是招生名額的5倍之多。但很多學校的招生情況都不理想,台鋼科大預計開設10班、招收360名學生,但最後僅兩班成班,錄取30多人;明新科大預計開10班、招收139名學生,最後也僅成功開設3班、共36名學生。明新科大副校長廖信德直言,學生的語言能力是一大問題。台灣大同大學今年度開設「電資工程新型專班」,預計招收1班11人,最終僅錄取3名學生。大學方面直言,台當局政策倉促實施,學生來不及準備,再加上企業也要挑人,導致招生不佳。一名私校高層表示,過去私校外籍生產學專班出了很多狀況,例如學生入學後逃跑,甚至下機後就被特定人士帶走,因此本次開辦新型專班寧可仔細一些,先篩掉一批,也不要來了發生問題。
全台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法務中心執行長林金財稱,招生單位應向國際學生講清楚,該計劃在「學習」和「工作」方面將如何安排,否則以美好藍圖將學生「騙」進島內後,類似「烏干達血汗學工」的案件可能再次上演。林金財同時提到,企業在「新型專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通過課程設計或招生面試,基本上能幫他們「定製」出想要的員工,不過目前招到的學生恐怕只能填滿生產線的勞動缺口,而非研發人才。台灣高教工會執秘張志綸表示,每一門學科、專業的課程設計,都應由教學單位的教師決定,怎麼可以由學校與企業共同規劃?「這樣根本是拿民眾的錢去服務企業、資本家」。他強調,學校並非職業訓練所,台「教育部」用民眾的稅款替企業訓練「定製化員工」,嚴重破壞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使台灣教育進一步商品化。(楊 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692cc6e0e6183314d0c31555dab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