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亂象:誰提議誰干!誰能幹誰干!誰老實誰干。。

原標題:工廠亂象:誰提議誰干!誰能幹誰干!誰老實誰干。。

你為什麼總有干不完的活兒?

今天這個提問,主要是想說說工廠里那些防不勝防的坑。提出這個問題的同時,答案就已經在問題裡面了。你為什麼會有干不完的活兒,原因就是有人比你乾得少,如果大家都那麼忙,就不會只是你總有干不完的活兒了。

這裡面有個科學分配的問題,也有防不勝防的坑。我們總結了四種類型:

1、誰提議誰多干

凡是有責任、有擔當的領導,都會非常重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凡是有責任、有擔當的職場人,都會積極主動地向單位領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偏會出現讓你哭笑不得的結果。

比如,小明提出一項很有創意的建議,單位領導當然要肯定、要表揚。然後,往往是話鋒一轉,「難得小明對這事兒思考這麼深,這項建議就由小明負責落實吧」——這是組織的信任。

這種情況,應該說也有合理性,也是一種組織信任。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感覺哭笑不得呢?原因就是,這種信任和肯定,同時也打破了原有的責任分工。

這樣下去,單位里那些愛研究、愛琢磨的人,恐怕就會「經一事長一智」,然後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下次再有好的意見和建議也不會再提,一個單位的創新銳氣,可能就這樣慢慢消磨了。

2、誰能幹誰多干

能者多勞,這是一條最基本的職場規律。你能幹,當然要多干一點。

不管是安排任務的領導,還是能幹的下屬,在這個問題上認識都是一致的。這個職場規律沒毛病,但是問題是能幹的多干,相應的就是不能幹的少干、甚至不幹。

當你某天嘮叨兩句,旁邊一定會有人說:你這麼能幹,你不幹誰干?

這個現象背後的問題,還是一個責任擔當的問題。誰的事情誰來干,這是天經地義的職場原則。你的事情你幹不了、干不好,那就讓能幹的上,這個「上」不是上任務,是上位置——把能幹的人放到事兒上去,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說來說去,能者多勞,還要讓能者多得。最怕的就是:有硬活兒了看本事,誰有本事誰干;有提拔重用了看資歷,誰夠年頭誰上。

3、誰心軟誰多干

工廠上好人還是多數的,有事情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一直都是工廠里的主流。但是,主流之外也有些支流。總會有些情商比較高的小夥伴,會把你這種心軟用到極致。

這問題背後還是一個各負其責的問題,不能遇著累活就想耍花招。

當然,確實遇上解決不了的難題,求人幫助也不是不對,關鍵是不能把心思都用在求人幫忙上。如果說就為那一口酒、一筷子菜,小明才不會給你費那個勁呢。

這種求人幫忙,還算是有點人情味兒在裡面,雖然也有小花招,但是,總比那些有難題就找領導一推六二五的要略好一點。領導也會經常被弄得沒辦法,只好把花牛的車調給黃牛去拉,黃牛的車還不能丟下。

4、誰老實誰多干

都說老實人不吃虧,這是從大規律上說的。老實人實實在在,不坑人不害人,不招事不惹事,每天就在自己的工位上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事。

只要細心觀察,每個工廠都有一批這樣的人,不顯山不露水,就是這樣一批默默無聞的人在支撐著各單位大量日常工作。

有時候,甚至當領導的都叫不上他們的名字來,但是,他們照樣默默無聞地堅守自己的崗位和職責。

慢慢地,領導們就會形成這樣一種印象:有事交給老實人放心,特別是交給能幹的老實人更放心。於是,那些老老實實的老黃牛,就時不時地多加上幾幅套,多拉上幾掛犁,多耕上幾畝地。

但是,他們還是吃原來那一把分給自己的草,不多吃,不多占,只是多勞多干。

多干點活兒,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往往出在年底,要評優,要推薦幹部,要提拔重用了,老實人不好意思找領導「一跑二要三折騰」,也不善於「東拉西扯跑選票」,有時候因為有干不完的活,連民主推薦會的會場都遲到甚至參加不了。

結果,大家都會認為這樣的同志沒什麼個人想法,踏踏實實繼續干吧。於是,你就這樣繼續老老實實地多幹活。

這四個坑,實際上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就是能者可以多勞,多勞一定多得。

這四個坑,關鍵還是要靠單位領導來填。如果能者只是多勞而不多得,到頭來還是要拼選票、拼臉熟悉、拼關係、甚至拼爹,那樣下去,能者就會慢慢變成忍者,就會變成工廠里的老油條。

一個單位的忍者和油條越來越多,這樣的單位,越來越單薄,越來越無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50bafa67574390d37f49f388e54b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