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要撤軍?專家:他不撤軍他就完了

2023-12-08   文史風雲

原標題: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要撤軍?專家:他不撤軍他就完了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空城計,是小說《三國演義》之中最為經典的橋段之一。

諸葛亮巧用計謀,一人一琴,使得司馬懿15萬大軍望風而逃。

不僅如此,司馬懿還嚇得魂飛魄散,等到反應過來,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空城退敵

不過,也有人提出,司馬懿雖然被嚇退,然而,當時兩軍相距不遠,司馬懿若是再折返攻打,諸葛亮也無計可施。

後文也可以看出,司馬懿已經反應過來,這不過是諸葛亮的計謀。

既然如此,他為何不再做攻城之舉,反而真的乖乖退去呢?

許多專家對這一情節進行分析之後,認為,這反倒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

不撤軍,也許司馬懿會獲得一場攻城之戰的勝利,可以將自己的老對手諸葛亮徹底擊敗,但之後等待他的,也將是悲慘的命運。

所以,撤軍對司馬懿和諸葛亮而言,或許是雙贏。

諸葛亮布置空城計,是兵行險招,主要是由於當時雙方兵力懸殊。

在失街亭事件之後,蜀漢方面失去了戰場的先機,獨守孤城的諸葛亮,此刻手中只有2500人馬,面對15萬大軍的包圍,絕無勝算。

何況,此時退無可退,萬般無奈之下,諸葛亮選擇兵行險招。

原著中對於諸葛亮施展計謀的具體描寫,是這樣的:

「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洒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不得不說,這一招雖然奇絕,但風險很大。

畢竟,城中無兵,如果對方是個不假思索的猛將,那麼,孔明的計謀必敗。

不過,這偏偏是諸葛亮為司馬懿量身定製的計謀。因為孔明料定,司馬懿這個人性情多疑,出手謹慎,所以,面對這樣一座看起來無人把守的空城,司馬懿反而不敢向前。

果然,事情的發展如諸葛亮所料,等到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司馬懿一見諸葛亮氣定神閒,坐於城樓,立刻下令大軍調轉方向。

當時,作者借司馬懿之子司馬昭之口,問出了困惑:「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

司馬懿給出的回答是:「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這段故事,讓人不由得為諸葛亮的智慧拍案叫絕。他利用了司馬懿的性格弱點,甚至也利用了旁人對自己性格的固有判斷,演繹了這樣一出化險為夷的好計策。

可以說,這個計劃只有針對司馬懿才能成功。

一直等到本章的末尾,司馬懿經過反覆的思考,加上派出小隊去偵查,終於確定,那不過是一座空城,自己中了諸葛亮的計。

此刻的司馬懿只能連連感嘆,折服於孔明的智慧。

但是,他卻沒有再進一步動作。

瞻前顧後

從後文可見,蜀軍這一次的撤退,整個過程十分驚險,司馬懿若是再追,結果或許不同。

但司馬懿的確沒有動手,這並不符合司馬懿對待敵人的態度。

他非常清楚諸葛亮對於曹魏政權的威脅,諸葛亮這個對手一日不除,曹魏也一日不得安生。

將來,諸葛亮還會一次又一次的進行北伐。

所以,司馬懿表現出的退讓,令人覺得反常。

他為什麼不拼盡全力再度追擊呢?此刻,司馬懿的心裡究竟在想什麼?

很多專家在分析司馬懿此刻心理活動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談到了司馬懿的臨終遺言:「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這是司馬懿告誡自己兒子的話。

在曹魏,司馬懿位及人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身居高位,亦有代價。

司馬懿的為官生涯,常常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在曹魏內部,存在著殘酷的權力鬥爭,司馬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連累全家被送上斷頭台。

在這種權力鬥爭,你死我活的氛圍之下,司馬懿做出不再追擊諸葛亮的舉動,似乎也就並不奇怪了。

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諸葛亮這個對手的存在,的確讓司馬懿非常頭疼,但換個角度而言,也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司馬懿在曹魏的地位才異常穩固。

否則,曹魏那些老牌功臣集團,早已經將司馬懿重重圍剿。

諸葛亮是司馬懿的對手,但同時,也是司馬懿爭權奪利最重要的籌碼。

在曹魏官場,司馬懿始終是一個很圓滑的人,這和他的發跡歷程有關。

司馬懿出身於世族,然而這樣的出身,在當時的曹魏集團並不算優勢。

因為,還有一大堆曹氏的宗親,地位都排在司馬懿之前。

何況,曹家作為一個新興的政治團體,和樹大根深的世家貴族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利益衝突。

曹操當權的時期,司馬懿這些士族子弟的上升渠道,一度被限制的很狹窄,直到曹丕時期才重現曙光。

剛剛登基的皇帝,為了加強對於權力的控制,不得已向世家貴族出讓了一部分權力。

司馬懿的地位,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他本身就是曹丕的心腹之一,而現在,隨著世家大族地位的重新崛起,司馬懿這位世族代言人,身邊也就籠絡起了一大批的親信。

可以說,在曹丕時代,司馬懿以及他背後的整個大家族,過得都相當滋潤。

可是,即便是曹丕,也絕不會把世家子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給予了司馬懿一個君主對臣子的信任,但是,也始終有所防範。

帝王心術

而等到曹丕去世,他的兒子曹叡即位,司馬懿的地位就變得更加尷尬。

曹叡是一個既有野心也有能力的君王,少年繼位的他,很快把刀再次伸向了世家大族。

在他執政初期,為了切斷世家大族之間的政治聯絡,便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太和浮華案」。

這樁案子,是曹叡針對當時世家大族「浮華交會」風氣的鐵腕鎮壓。

這一類交會,主要就是世家子弟聚在一起,談論文學政治。

在這樣的交往之中,他們的聯繫會越來越密切。

但是,在曹叡的打擊之下,這份聯繫不復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當時是這類宴會上的主角之一。

皇帝的舉動,引起了世家大族內部的強烈恐慌,為了對抗皇權,他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代言人。放眼天下,最適合擔當這個角色的,就是位高權重的司馬懿。

對於司馬懿來說,被推向代言人這個位置,他的內心是糾結的。

當時,他已經擁有極高的政治地位,皇帝雖然防範他,但是也欣賞他的能力,貿然的牽扯進權力鬥爭,對他來說不是好事。

可是,他又不可能割捨自己和世家大族之間的牽絆,所以,只能夾在中間,兩頭斡旋。

曹叡的心情同樣糾結,三國時代,一次次的鬥爭,都是你死我活的局面。

所以,曹叡不可能將司馬懿這樣一個能人,清掃出自己的政治集團,甚至最後要將他抬到顧命大臣這樣高的位置。

但他又深知,一旦司馬懿的權力壓制不住,最終動搖的,是曹魏王朝的地位。

基於這種心理,曹叡很長一段時間裡,將司馬懿外放,不讓他回朝輔佐。

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外面蜀軍來勢洶洶,遼東地區頻發反叛,曹叡身邊的幾個心腹都才能欠佳。萬般無奈之下,只能重新啟用司馬懿,甚至,授予他最為重要的兵權。

等到司馬懿大軍平定遼東之後,他在朝中的威望達到了頂峰。

但隨之而來的,便是皇帝無法遏制的猜忌。

人們無法猜到當時司馬懿心裡是怎麼想的,也許那個時候,他還沒有想過造反。

畢竟,曹叡是一個有威信的皇帝,司馬懿的權力再大,也無法在曹叡時代做到弒主奪權。

但也或許,在那個時期,司馬懿已經產生了和曹操一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

畢竟,兵權在手,世族在後,司馬懿想要動搖國家權力,實在是太容易了。

如果當時司馬懿和皇帝曹叡來一場交鋒,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

不過,很顯然,在權衡利弊之後,司馬懿還是選擇在曹叡一朝,做一個忠誠的臣子,謹小慎微,收斂鋒芒,以退為進。

這也是司馬懿一貫的性格,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並不願意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

所以,了解了這一段歷史背景,也就能明白司馬懿為何不選擇在空城計這一時期,對諸葛亮斬盡殺絕。

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在朝堂上,正受到曹氏團體的瘋狂壓制,他的一點錯誤,可能會被無限放大,也可能會給皇帝留下把柄,收回他手中的兵權。

若是諸葛亮失敗,那麼無形中,也會加快司馬懿被奪權的進度。

因為,曹叡這麼多年,明明如此恐懼司馬懿,卻還是將他留在權力核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蜀漢這個心腹大患未除。

若當時司馬懿選擇追擊的話,那麼以當時的局面,諸葛亮本人可能很難逃出重圍。

如此一來,蜀漢不僅經歷大敗,還損失了諸葛亮這個頂樑柱。

那麼,本來就國力衰微的蜀漢,恐怕就更經不起曹魏的圍攻了。

只是這樣一來,司馬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曹魏國力鼎盛,一個沒有了諸葛亮的蜀漢,憑藉曹叡手下的幾員猛將,也完全可以征服。

到那時,曹叡便可以放心的手起刀落,結果司馬懿的性命。

所以,司馬懿表面上放過了諸葛亮,實際上,是救了自己的一條性命。

亂世梟雄

當然,司馬懿也深知,自己想要生存,光仰仗諸葛亮這個對手可不行,只有得到更大的權力,才能夠保障自己的未來。

或許,歷史就是這麼諷刺,曹魏集團的百般防範,反而無形中催生了司馬懿的野心。

他意識到,在這場權力鬥爭中,自己要麼成為最後的贏家,要麼淪為死屍一具。

所以,他必須拋棄對於皇帝的忠誠,為自己的權臣之路再做謀劃。

而最後,歷史也證明,他的謀劃成功了。

三國時代,兵權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倚仗。

連年的戰爭,讓曹叡始終沒有機會收歸司馬懿手中的兵權。

軍隊對於司馬懿家族的忠誠逐年提高,到最後,曹叡已經無法再去動搖司馬懿手中的權力。

等到曹叡將死之際,他意識到,局面開始失去自己的控制。

這時候,他不得不對司馬懿以及他背後的世家大族做出妥協,司馬懿成為了曹叡臨終之際任命的顧命大臣之一。

而隨著曹叡的離去,再也沒有一位君主能夠壓制住司馬懿的權勢。

更讓司馬懿春風得意的是,他的對手並沒有取得戰爭的勝利,諸葛亮在五丈原淒涼落幕。

不過,到了那一刻,司馬懿已經不用擔心狡兔死,走狗烹的問題,因為,他的權勢已經蓋過了帝王。

經過幾十年的權力鬥爭,司馬懿終於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當然,他並沒有享受到皇權的尊榮,在生命的盡頭,他還是作為曹魏的臣子死去。

人們對他的一生研究頗多,司馬懿到底是曹魏的忠臣還是奸臣?

在歷史學界,這始終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

公元265年,在司馬懿去世的14年後,他的孫子司馬炎終於逼迫曹魏皇帝禪讓,自己登上了皇位。

公元280年,隨著孫吳政權的滅亡,混亂的三國時代終於畫上了句號。

而在這個時代輪番登場的諸葛亮、司馬懿等風流人物,也都一併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千草堂《司馬懿:高平陵之變是一場僥倖的豪賭》

羅貫中《三國演義》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