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帶來的反思
3月11日的記憶
2011年3月11日,日本時間14時46分發生的大地震,給日本東北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害。震源位於宮城縣牡鹿半島東南偏東130公里附近,震級為9.0。這是地震頻發的日本,有史以來遇到的最大一次地震,震災造成約1萬5900人死亡。(截至2022年3月)
電視新聞向全國轉播海嘯襲來的畫面,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伴隨地震而來的大海嘯席捲了宮城縣和福島縣等太平洋沿岸的廣大地區,房屋、農田、漁船等所有的東西都被沖走了。被水淹沒的面積達561平方千米,11年後的今天仍有很多人下落不明,遺體身份不詳。
在8月20日到10月2日期間舉行的《Reborn-Art Festival 2021-22》後期(以下簡稱《RAF》),以在311震災中受到重創的石卷市以及牡鹿半島為舞台。從2017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此次是第三次舉辦。該活動旨在通過藝術、音樂、飲食,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石卷市的人文、自然、飲食文化等,從而實現地區復興的循環。另外,《RAF》進行期間還有現場表演,以及利用石卷市的飲食資源舉辦的各類活動。
音樂製作人Takeshi Kobayashi擔任執行委員長,Etsuko Watari (watarium美術館館長)和Koichi Watari(watarium 美術館代表)擔任後期館長。本次石卷市以「利他與流動性」為主題,在震災11周年之際,發表了許多向「新的世界邁進」的熱情洋溢作品。 在這一次的《RAF》中,我們能夠觸摸到藝術家們對抗的痕跡。不僅是他們對從震災中恢復的思考,還有諸如在新冠引起的大流行,及俄烏戰爭等各類侵蝕我們日常的困難濁流中,不失去希望的面對這一切。
本屆《RAF》共有21位藝術家參加。 從石卷市街到牡鹿半島分為5個區域展示作品,本文將從中選出3個區域進行介紹。
跨越巨浪的天使像
展示區之一,渡波(Watanoha)。當驅車行駛在牡鹿半島根部的海邊,人們會注意到嶄新到有些突兀的房屋和道路,以及大量的空地。 這在受地震嚴重破壞的地區是十分常見的景象。原來的建築物徹底倒塌,道路破損。事實上,渡波也是海嘯的受災地,而這些嶄新的房屋是居民重建的足跡。 自災難發生以後,該地區的家具工作室和招待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人們聚集的新場所也在相繼出現。
《Surf Angel(Provisional Monument 2)》
日本著名藝術家Motohiko Odani利用了渡波地區遺留下來的舊水產加工廠,創作了作品《Surf Angel(Provisional Monument 2)》。 這是一位騎在衝浪板上的天使雕像,天使伸出雙臂,直視前方,這也是RAF後期的關鍵視覺圖。包括台座在內高約6米的巨大天使像,給人以衝破困難、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威嚴。藝術家多次訪問石卷市進行調查,通過與當地的人們交流而創作出的天使像,在其身上也能看到災難發生後很多人來石卷市支援的身影。
給人以衝破困難力量的天使像
在渡波還展出了Takeshi Yasura的裝置作品《Fruiting body》。在展覽期間,藝術家利用從石卷市各處收集的漂流木、鯨魚骨,以及從渡海中汲取的自然物,向大家展示岩鹽的產生過程。
Takeshi Yasura的裝置作品《Fruiting body》
大海孕育了無數的生命,給我們帶來恩惠的同時,也會變成海嘯向我們襲來。作品以使我們生死與共的大海的結晶為紐帶,將過去與現在、無機物與有機物、人工物與自然物連接起來。
Takeshi Yasura的裝置作品《Fruiting body》
海嘯奪走了什麼?
南濱地區是石卷市受地震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遭受了海嘯、後續火災和土地沉降的綜合破壞。 沿海一帶被建設成占地約38公頃的石卷南濱海嘯復興祈願公園(ISHINOMAKI MINAMIHAMA TSUNAMI MEMORIAL PARK)。公園中心設有紀念館「宮城東日本大地震海嘯傳承館(Miyagi Tsunami Memorial)」,將震災當時的影像和人們的證言存檔並傳遞給下一代。
宮城東日本大地震海嘯傳承館
除了公園外,附近沒有顯眼的建築物,放眼望去是一片綠色的草原,人跡罕至。館長Etsuko and Koichi Watari將這個美麗與寂寞並存的地方,作為展示復興後願景的重要場所,發表了如下評論:
「為了災後復興和安息死者靈魂,(廣闊的公園)成為了空無一人的空白場所,今後是否需要制定進一步的方針呢?」
Hiraki Sawa以俯視公園的高台上殘留的老舊員工宿舍作為會場,展示裝置藝術作品《Gensouko『The Butterfly Dream』2022》。
老舊員工宿舍
他把這個地方缺少的東西定義為「慾望」。在海嘯中失去的是各種各樣的東西,包括生命、建築、自然和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的記憶。災難發生11年後,重建工作已經將失去的東西逐步恢復,公園便是復興的象徵性存在。
海洋帶來的反思
精心設計、乾淨整潔的公園確實很美,但它們是如此安靜,以至於感覺不到任何自我慾望的跡象。 雖然不顧後果地追求某種東西的慾望有時可能會傷害到他人,但Hiraki Sawa認為這種壓倒性的能量正是人類生命原來的痕跡。
《Gensouko『The Butterfly Dream』2022》
儘管生活在日本的每個人都知道東日本大地震,但由於年齡和居住地區的不同,與災難的情感距離也大不相同。 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災難的人來說,如何與被災難破壞的人民和城鎮聯繫起來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作品《Translucent Forest》在宮城海嘯紀念館展出、在關西地區出生的藝術家Kanji Yumisashi,坦率地說出了自己的複雜感受。
「震災當時,對於住在遠離東北地區的我來說,是不真實的。正因為如此,我才想和石卷市內不同的人見面,聽他們說話。」
他反覆訪問石卷當地,聽人們講述災難發生時和災後重建的故事,有時還在船上幫助當地漁民捕魚,通過身體去積累石卷市人們的記憶。 在那裡,Kanji Yumisashi遇到了一個在公園裡參與植樹活動的人,Kanji了解到,這是從海嘯中倖存的人們攀登山峰收集樹木的果實,花了兩年時間培育樹苗,並將其種植在石之川南濱紀念公園。 這是一個宏大的計劃,要在一個曾經被海嘯吞噬的地方,花費幾百年創造出一個森林。
《Translucent Forest》
「宮城東日本大地震海嘯傳承館(Miyagi Tsunami Memorial Museum)」的玻璃牆面展示的是《Translucent Forest》,顧名思義,透過半透明的玻璃,就能看到里側的森林。 該作品展示的是一片未來的森林,那裡的幼苗終有一天會成長參天大樹。
作品充滿欣欣向上的氣息
Kanji Yumisashi說,隔著半透明的作品,重溫當下的光景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對於面臨困難的人,藝術該如何陪伴他們的呢? 在他的作品中,交織著對這個問題的真摯回答。
與風景融為一體的藝術
位於大鹿半島中部的桃浦荻之濱地區距離石卷市中心約30分鐘車程,這是一個以牡蠣養殖而聞名的小鎮。 一眼望去,山林相擁,宛如環抱海灣,漁船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這風景乍一看令人心曠神怡,但附近的女川原子能發電站使人意識到石卷複雜的現狀,這裡非只有豐富的自然風光。
建築設計師Sou Fujimoto設計的《Cloud pavilion》位於區域入口的縣道邊上一角。作品的主題是雲,他認為雲是「巨大無比、包容一切的終極建築」,作品有著能夠輕鬆超越人類創造的所有界線的自由魅力。
白雲「亭」
與通過不斷循環空氣來維持其形態的雲朵結構相比,作品的支架極為纖細,這使作品仿佛擺脫了重力的束縛。 雲下是一個休息的地方,人們可以在那裡聚集和休息,表明作品本身是一個具有社會性的建築結構。
極為纖細的支架
Kohei Nawa的《白鹿》(OSHIKA)是為第一屆 《RAF》製作的以鹿為主題的常設作品,也是《RAF》的代表性作品,以日本自古以來被認為是神的使者或神獸的鹿為主題,在鋪滿牡蠣貝殼的白色沙灘上展現出它神聖的身姿。被稱為神鹿而受到崇拜的另一面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森林開發和氣候變化,過多繁殖的鹿在市區出沒的情況並不少見。
鹿出現鋪滿牡蠣貝殼的白色沙灘
作品是以這種從山野中走失的迷路鹿的標本為模型,根據3D掃描的數據製作而成。《白鹿》系列於 2013 年首次出現在瀨戶內海的犬島(Benesse 藝術遺址直島),此後又送往東京(2016 年六本木藝術之夜)和石卷。
3D掃描的數據製作出來的白鹿
在白鹿通往小徑的路上, 《RAF》組委會主席Takeshi Kobayashi設置了一個名為《CIRCLE of MUSIC in the LIFE #2 》的聲音裝置。
白鹿通往小徑的途中
神秘的聲音裝置混合了各種音效,如動物的聲音和噪音,它們以不協調的聲音出現在大自然中,令觀眾留意到隨風搖曳的樹葉沙沙聲和波浪聲。在層層疊疊的聲音的引導下,鑑賞者會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在石卷的自然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體驗。
和諧的自然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