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技能人才 培訓職業團隊

2024-10-16   山西經濟日報

岳俊德正在勾勒古建彩繪。程煜媛 攝

本報記者 郝光明 通訊員 程煜媛

1986年河北正定榮國公府項目、1987年河南嵩山少林寺項目、1998年故宮端門的彩繪項目、2008年山東水滸城項目、2017年內蒙古鄂爾多斯蒙古源流影視城項目……日前,記者走進榆社縣古建集團展廳,榆社古建工匠歷年來建設和修繕的項目映入記者眼帘。

從這些古建項目中可以看出榆社縣古建產業發展歷史悠久、成績斐然。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傳承與發展,榆社古建逐漸形成彩繪、木作、瓦作、雕塑四大類,組建了土木建築、油飾彩畫等建築專業隊。目前,榆社古建產業擁有專業技術員3300餘人,註冊古建分公司30餘家,施工隊伍多達100餘支,古建修復產業帶動了7000餘人就業。

工匠精神

鑄就「榆社古建工匠」勞務品牌

今年82歲的岳俊德居住在榆社縣城邊的石花村,至今仍是手不離筆,潛心繪畫。

岳老自幼家境貧寒,14歲師從榆社縣的楊三,靠著在村裡給農家畫炕圍、棺木和箱櫃,很快便小有名氣。19歲的時候,榆社縣創辦美術廠,請岳俊德去當廠長,從那時起,他就開始帶徒弟,至今帶出的徒弟超過5000人。

1975年,太原市翻修迎澤公園的藏經樓,找到岳俊德和他的弟子。當時岳俊德的實力還不為人知,然而當他帶著20多個弟子在5個月內將浩繁複雜的工程完成得堪稱完美後,太原市當即決定成立山西省第一個古建築工程隊,並聘用岳俊德為隊長。

「當時還沒有勞務品牌的概念,這個工程隊的成立可以說是榆社古建人才輸出的開端。」榆社縣古建集團董事長任錦富介紹。

2011年,榆社古建彩繪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在榆社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榆社縣古建商會成立;2022年,當地政府出資參股,組建成立了山西省榆社縣古建集團有限公司。

「通過政企合作、部門聯動、資源整合等,『榆社古建工匠』勞務品牌效應進一步凸顯,大量榆社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就業,古建也成為當地富民增收的優勢產業。」榆社縣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魏偉介紹,全縣古建產業從業者年收入達3億元以上,人均收入達到4萬元。截至目前,榆社古建人憑藉一手精湛的技藝走遍全國20多個省市,參與承建、修復文化古蹟、仿古建築等310餘處。

2023年,「榆社古建工匠」被授予第三批省級勞務品牌,並躋身當年全省唯一一個全國脫貧地區特色勞務品牌,其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培訓+人才

打造榆社古建全產業鏈特色勞務品牌

日前,記者在太谷古城修繕保護現場看到,從事古建彩繪已有30餘年的岳素萍爬在高處一筆一畫勾勒斗拱彩繪。「我和丈夫一起當畫匠,一年收入10萬元左右。」岳素萍說。

近年來,榆社縣緊抓古建產業,進一步提升古建產業人才的專業性,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的工作思路,打造「培訓、取證、勞務派遣、就業、增收」全產業鏈特色勞務發展路徑。榆社縣政府與縣職業中學合作開設彩畫班、木工班等各類古建技能培訓班,累計培訓1800餘人,其中脫貧戶752人、古建高級營造師42人、中級木工61人。

「大工每天收入320元,畫山水人物工資更高,每天收入500元。」去年,榆社縣南王村村民鹿松決定轉行做古建彩繪,於是他回到榆社第二次參加古建技能免費培訓班,「我想儘快成為古建彩繪大師傅。」

除了培訓促就業,榆社縣還積極與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關係,探索貫通培養、聯合辦學等模式。「我們將民間延續的『師帶徒』帶到了現代職業課堂,對榆社職業中學古建專業的學生實行學費全免,而且政府每年還為學生提供5000元助學金。」榆社縣職業中學校長苗永勝表示。

如今,榆社縣成立了土木建築、油飾彩畫等100餘支建築專業隊,「榆社古建工匠」勞務品牌的美譽度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

擴展相關業務

延伸榆社古建產業新內涵

近日,記者在榆社縣古建產業園木構件加工車間看到,古建匠人正製作著項目所需的闕口、門窗、雕刻件,這些木構件製作完成後將會被運送到正在施工的太谷古城項目現場。

近年來,古建木構件市場的需求在古建修復與保護項目的增加、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個人收藏與文化消費等諸多因素的牽引下不斷增長。

「木構件廠成立後,古建匠人可以利用冬閒時間製作木構件,全年可工作時長由原先的180餘天延長至現在的260餘天,按照每天收入300餘元計算,每年收入能增加到7至8萬元。」榆社縣古建集團辦公室主任田兵說。

在榆社仿古家具廠,王強師傅正在雕刻手中的木椅把手,他告訴記者:「打造特色家具已成為榆社古建產業的重要一環,熟練木工月收入能達到1萬元。」

近年來,榆社縣在推進古建產業發展的同時,加速整合全縣古建產業資源,積極打造一站式採購的古建產業園區。榆社古建集團針對古建產業鏈的整合與協同發展,不斷建立完善「設計—研發—生產—施工」產品線,產品類型覆蓋輕、重型木結構建築,實木家私等,古建業務逐步輻射全國。

在榆社縣古建集團展廳內,幾幅泥皮壁畫格外引人注目。畫上人物充滿古韻,惟妙惟肖,就像是從牆壁上剝離下來的,斷裂處甚至還能見到裡邊的麥稈。

「通過前期摸索,我們已經逐步完善了泥皮壁畫的製作工藝,並制定出了相關標準。」任錦富說,「今後,我們要在傳承和發展這一技藝的基礎上,把泥皮壁畫打造成精品,不斷擴大『榆社古建工匠』勞務品牌的影響力。」

如今,通過榆社縣幾代人的文化傳承與工藝發展,「榆社古建工匠」勞務品牌已經走出山西、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