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哪方面看,這都是一屆令人難忘的上海電影節

2023-06-18     影視獨舌

原標題:無論從哪方面看,這都是一屆令人難忘的上海電影節

2023年6月18日刊| 總第3270期

6月17日晚,上海電影節金爵獎揭曉。日本電影《658公里、陽子的旅途》榮獲最佳影片,胡歌和大鵬並列最佳男演員,菊地凜子獲封最佳女演員。

最佳男演員大鵬、胡歌

最佳女演員菊地凜子

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下文簡稱上影節)於6月9日至6月18日舉辦,這是電影行業和迷影文化的盛會。一方面,來自國內外的眾多電影片商齊聚一堂,精心為未來的電影市場布局;另一方面,超過400部展映電影為影迷帶來了饕餮盛宴。

迷影者的主場

影視獨舌在上影節5天看了12場電影展映,有個問題一直縈繞於心:「來上影節看電影的影迷,和進院線看新片的觀眾,是同一群人嗎?」

在這裡,看電影會變成一件更為純粹的事情,甚至是一場儀式。影迷們對得與失的計較標準,也似乎與社會主流有著很大的不同。

上影節的票價普遍為70元及以上,遠高於熱映影片40元左右的平均票價。且由於不支持改簽和退款,買了而無法去看的上影節電影票,只能通過轉賣來避免經濟損失。即便如此,開票首日影片場次依然全部售罄。即便如此,6月2日12點淘票票平台開票後,售罄影片和場次依然高達69部和479場。

經過這幾天和大量影迷們交流,影視獨舌發現, 大部分影迷都要在上影節期間購買並觀看10-20部電影,且幾乎所有影迷都會有1-4張購買的票,因未能賣出又無法親自去看而損失掉。

然而,從來沒有一個影迷因為這1-4張電影票的損失而表露出懊惱。在他們眼裡,只要看到了自己想看的電影,就是「得」。相對的,浪費幾百塊人民幣,並不構成「失」。這大概就是迷影文化中獨特的「得失」標準吧。

那麼,迷影者眼中的「失」又是什麼呢?

有同行在上影節期間向影視獨舌戲言,說上影節是對觀影禮儀的一次大考。上影節展映片的影廳里,對觀影禮儀的要求明顯高很多。即便沒有安保人員拿著雷射筆時刻巡視,也極少出現屏攝的觀眾。觀眾交流聲稍大,很快就會被周圍人提醒。有的人不得不查看手機信息時,只要不捂住光,就一定會被身後的影迷斥責。

可以說, 觀影過程中被打擾,是迷影者們最不能忍受的一種「失」。

此外影視獨舌發現,上影節展映片的場次安排,在時間上計算得非常合理。不同影城的場次,大都留出1-1.5小時的間隔。幾座主要放映影城之間的距離大都在3-5公里之間,影迷完全有時間通過共享單車完成轉場。這就避免了迷影者們另一種無法忍受的「失」——因遲到而錯過影片開頭。

另外一種「失」源於「不得」。大部分映後見面會的時間只有15分鐘。刨去主持人和主創間的寒暄,真正留給影迷現場提問互動的,一般也就兩個問題。一些優秀的影片,舉手提問的影迷少說十幾二十個,能被抽中的幸運兒占比太少。未能提問的影迷,遺憾之情溢於言表。

在這裡,迷影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行為,是一種驕傲。一位同乘電梯的叔叔非常自豪地對影視獨舌說:「我93年第一屆上影節就來看片了。」

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火種》的放映場,有一位姑娘穿著全套英倫小婦人洋裝進場。燈光熄滅前,她和身邊的人群格格不入;燈光熄滅後,她和銀幕的畫面融為一體。 黑暗中,沒有人議論她的裝束,沒有人嘲笑她的妝花了,有的只是她與銀幕上一眾角色的深度共情。電影的造夢本質,讓迷影者的「得」,如此難以取代。

為何來上海看電影?

上影節期間,影視獨舌走訪的影院幾乎都是人頭攢動,上海本地觀眾為觀影主體,但是來自北京、江蘇、浙江、山東、吉林等地的觀眾也不在少數。

影迷們為何要不遠千里來到上海奔赴這場電影之約? 這其中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展映影片的完整性。《瞬息全宇宙》入選「影展精粹」單元。這是今年奧斯卡大獎影片,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楊紫瓊)大獎,卻沒能引進到內地院線。

影片女主人公伊芙琳(楊紫瓊 飾)的女兒喬伊(許瑋倫 飾)LGBT群體的設定,男主人公威蒙德(關繼威 飾)動作設計里的「惡趣味」,這些「離經叛道」的設定和場面,難以刪改。 因此,上影節展映IMAX版本的《瞬息全宇宙》顯得格外珍貴。

這是內地影迷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電影的少數機會之一。南京的何先生就很開心買到了《瞬息全宇宙》的票,他看完之後表示,影片一刀未剪,原汁原味,這趟上影節值了。

第二,展映影片的銳氣。懸疑片《默殺》入圍「華語新風」單元,導演柯汶利這部處女作拍攝於2018年。影片完成前期拍攝之後,導演先去完成了網絡劇《唐人街探案》和電影《誤殺》的製作。他想仔細打磨自己的首部長片,沒想到緊接著遭遇了疫情,影片直到2022年下半年才完成後期工作。

《默殺》

《默殺》的內容涉及校園霸凌、家庭暴力、連環兇殺等犯罪元素,影片以新聞事件為創作藍本。導演將生活中常見的陰暗面加以表現,在現實題材中融入懸疑、驚悚元素,極大提升了影片的觀賞性和話題性。

影片展現出青年導演特有的銳氣,上影節放映的是完整版本,且是內地首次公開放映,給影迷帶來了難忘的觀影體驗。影迷王女士在映後表示,這樣風格化的影片在影院很少看到,好看且驚喜。

第三,經典影片的修復放映。《教父》《悲情城市》《末代皇帝》《阿拉伯的勞倫斯》……這些經典電影是影迷耳熟能詳的作品,它們在今年上影節的「4K修復」單元展映。這對於影迷來說是夢寐以求的欣賞機會。

《末代皇帝》

雖然經典電影會推出藍光碟和流媒體在線播放,但是這些以膠片拍攝的電影,它們的畫面質感、布景道具,在大銀幕上才能看得清晰通透。

影迷張先生因為買到了《末代皇帝》的電影票,專程從北京趕來上影節觀影。他此前錯過了北影節的《末代皇帝》,這次終於補上了。他回味道,影片經過4K修復之後,畫面的亮麗程度令人驚嘆,配合坂本龍一的配樂,在影院裡是頂級的視聽享受。

《悲情城市》是導演侯孝賢的代表作,影片的4K修復版本尚未出過碟片,內地觀眾只能通過電影節展映這一途徑觀看。 因此,《悲情城市》也成為此次上影節最難搶到的電影場次之一。

《悲情城市》

上影節以龐大的展映規模涵蓋了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電影佳作,同時又邀請到陣容強大的主創團隊助陣。這樣的電影盛會,是影迷和電影親密接觸的美妙時刻,所以能夠吸引眾多影迷長途跋涉而來。

乾貨,需要能聽懂的耳朵

每屆上影節,影迷最關心的是展映片單,影視從業者最關心的是論壇、大師班等能聽到乾貨的各項活動。在參加了大大小小多種類型的活動後,影視獨舌發現,乾貨,是需要能聽到它的耳朵的。

誠然,像「光影連接世界與中國」「她影時代論壇:不設限的人生」「科幻電影周主旨論壇」這樣匯聚了行業旗手的金爵論壇,一定會指明行業大方向、大趨勢、大潮流。但是, 電影市場組織的諸如「買家對話——電影國際發行路徑及策略」這樣的沙龍型論壇,也同樣乾貨滿滿。

郭帆

這些「小論壇」更專注於細分領域,直接觸及產業鏈中十分具體的某一環。嘉賓們不說官話套話,直接就是自己多年切身經驗和運作案例的分享,在同樣的時長里貨更干、料更足。這些小論壇還留有現場提問和互動環節,真正做到了face to face級的取經。

此外,在長達1.5小時的交流活動中,嘉賓們給出的哪些貨最干,同樣需要我們的耳朵去分辨。

比如在陳可辛大師班上,他揭曉了很多當年拍張曼玉、張國榮、張學友等明星時的幕後軼事,袒露了自己從影生涯中曾有過的樂觀、悲觀、驕傲、焦慮。他說到動情之處,兩度哽咽。

陳可辛

這些動人的往事,並不是陳可辛本人最想傳達給外界的乾貨。因為這些對於他來說已經是過去式,他和當下所有的電影人一樣,更想要的是「向前看」。

陳可辛的分享中,被重複提到的關鍵點,是他上世紀70年代就很喜歡看外國拍攝的一種短劇( 改編自暢銷小說,通常為3-5集)。再聯繫到他去年宣布成立泛亞洲製片公司,並公布了包括章子怡主演的《醬園弄殺夫案》在內的五部新劇,便可以聽出他進軍流媒體短劇領域的野心。

內地電影名導轉戰流媒體短劇已經不是新鮮事,陳可辛的加入,會否樹立華語短劇藝術品質的新標杆呢?

另一場讓人深有感觸的活動是「金爵獎評委會主席論壇」。如今已80多歲的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執導過20多部作品,獲得過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等榮譽。主持人自然而然地認為,和這樣的大師聊從影經歷、談創作理念就是乾貨。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

傑茲順著主持人的提問聊了半小時的從影經歷,聊了半小時的創作理論後,突然反客為主。他覺得觀眾聽理論會昏昏欲睡,於是不再繼續順著既定的問題聊理論,開始分享自己拍攝新作《驢叫》時,如何與三位驢演員相處的經歷。

他稱驢才不會在拍攝現場問自己「左腳停還是右腳停」這種問題。他還曾在生活中觀察到,驢在其它動物都在叫的時候反而是唯一沉默的。他覺得驢在質疑其它動物。這些詼諧的講述,在論壇現場引發了一陣陣笑聲。

如果你是名已經上路的創作者,那麼當你咂摸這些趣事就會發現,這不正體現出電影創作最質樸的理論麼?

電影市場元氣尚待恢復

上影節雲集了中外片商,他們在此進行新片發布和電影交易,這一類市場活動是大眾容易忽視的領域。但是,片商們的商業活動,實實在在影響著未來電影市場的走向。

北京的電影發行人鄭先生參加了電影市場展商會。他表示,今年的展會和往年相比,有兩個變化。

第一,外國展商增多。俄羅斯、泰國、伊朗、波蘭的電影片方在展會上都布置了展台。其中,俄羅斯的展台最大。俄羅斯電影未來幾年可能難以進入歐洲市場,他們勢必會努力拓展中國市場,一方面把影片出口到中國,另一方面找尋合拍片項目。

第二,電影周邊產業的展商增多。包括影視拍攝基地、律師法務類展商,以及小說版權出售類的展商數量都比往年要多。這些產業內的居於製片公司上下游的企業開始主動尋找商機,側面表明製作公司還沒有恢復應有的活力。

疫情之後,國內電影片商集體陷入了投資難的困境。疫情三年期間的電影票房收入銳減,行業外的投資方因缺乏信心而離場,堅守的電影公司在資金方面捉襟見肘。

譬如今年熱門的商業片《封神第一部》《超能一家人》,都屬於完成已久的儲備片目。 今年確定開機的重磅新片還不多,上影節期間僅有兩家公司發布了新項目片單。

這兩家公司是博納影業和北京精彩。兩份片單涉及36部電影,有的業已完成,有的尚在籌備。

博納影業發布的片單共20部,主打硬核商業片,片單中包括:陳偉霆主演的《爆裂點》,成龍主演的《傳說》,林超賢執導的《紅海行動2:虎鯨行動》,劉偉強執導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以及莊文強執導的《梟雄》等。

博納影業對主旋律商業大片的創作越來越嫻熟。劉偉強執導《克什米爾公主號》是首次曝光,影片改編自1955年的一宗台灣當局行刺我方領導人的真實事件,曾轟動一時。

北京精彩的片單突出了「少年感」。作品的目標人群偏向於青少年觀眾。北京精彩發布的片單包含有16部電影作品,主打「中國少年宇宙」的概念,動畫電影《雄獅少年2》、真人電影《敦煌英雄》位列其中。

電影片單是市場的風向標,今年發布片單的公司數量減少,說明多數公司仍未恢複製作元氣。後疫情時代,電影業仍處在努力走出低谷的階段。

我們回看電影節開幕紅毯,《別叫我「賭神」》《巨齒鯊2》《我愛你!》等眾多暑期檔影片的主創紛紛亮相。這似乎預示今年暑期檔會格外熱鬧,但其中也隱藏著一個問題。

《巨齒鯊2》主創

當前商業片過度集中於大檔期上映,導致平常的周末格外冷清。譬如今年元旦至今的票房總收入為235億元,1月產出票房100億元,這得益於春節檔的爆發貢獻。其它月份的產出相對較低,影院總是處在飢一頓飽一頓的狀態。

電影行業想要確保大盤穩步走高,如何調整商業大片不均衡上映的狀態,做好「周末檔」,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文/滿囤兒、崔汀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2a94664c842f507a5b4a90bdc756a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