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小學「雙師課堂」展示課:聯動三地六校,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2023-11-23     挖貝網資訊

原標題:史家胡同小學「雙師課堂」展示課:聯動三地六校,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2023年10月底,「課堂聯動 雙師共研 成長同行——『雙師課堂』教學研討會」在史家胡同小學高年級校區禮堂召開,史家胡同小學分別與雄安史家胡同小學、赤峰市松山區第十八小學、史家七條小學、史家革新里小學、史家實驗學校師生帶來6節「雙師課堂」現場展示課。

展示課後,參與主會場展示課的北京史家胡同小學龔麗、王竹新兩位老師以及共同授課的雄安史家胡同小學張小涵老師、革新里小學關昊然老師,與教研員開展「即刻教研」,大家圍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技術賦能、課堂變革幾個方面進行了研討。

2021年9月1日,特級教師萬平老師對《童蒙養正 立規成范》一課的呈現,標誌著史家胡同小學以ClassIn為平台的「雙師課堂」正式推出。近兩年,學校對此展開了深度探索。今天,來自不同學校的骨幹教師,在ClassIn平台的支持下向教育同仁們展現了雲端協同備課,線上交替授課的全新教學場景,師師間相依為強、師生間相得益彰。

01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與雄安史家胡同小學雙師課:《人大代表為人民》

藉助ClassIn平台技術,北京史家胡同小學和雄安史家胡同小學的同學們共同學習了《人大代表為人民》第一課時的內容——人民選出的代表。

「2021年11月5日是北京西城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換屆選舉的投票選舉日,當天共有78萬選民參加投票。選民們踴躍來到投票站,行使光榮而神聖的民主權利。」

課程開始,龔麗老師先以一則新聞引入,進而引出問題:

「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要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那麼,同學們是否想過:人民是如何選舉出人大代表的呢?」

「在雲端教學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在生活中確實會遇到一些真實的相關疑問。」龔麗老師介紹,2021年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期間,考慮到老人小孩不方便出門,社區工作人員便上門通知,有學生聽完,好奇地向老師提出了上述問題。因此,備課組決定以此作為課程的切入點。

小學生、外國國籍的人、退休老師、外賣小哥、少數民族人士、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誰具有選舉權?

一端是北京史家胡同小學,一端是雄安史家胡同小學,同學們按照小組,通過ClassIn,隔空展開了討論,並在ClassIn答題器上作答。在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學習情況的數據快速反饋到老師手中,為課程的後續有效實施奠定必要的基礎。

雖然同學們沒有參加過選舉,但人民選出的人大代表,就在我們身邊,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在雙師「雲」課堂上,龔麗老師和張小涵老師分別介紹了北京東城區和河北雄安新區的新一屆人大代表名單。學習任務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大:

請為全國人大當選的過程排序:全國人大代表;縣級、鄉級人大代表;全體選民;設區的市、自治州人大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代表。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陳綱副校長,正是北京東城區第十七屆人大代表中的一員。她出鏡接受了同學們的採訪,講述了自己的當選過程,這也一下子拉進了學生們和真實的人大代表選舉之間的距離。

「我感受到了,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從選舉開始,整個過程都是公平公正的。」

「我感受到,我們國家把人民放在了心中的最高位置。」

「我體會到了國家對人民的重視,完美映射了那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依託技術,實現了社會資源、身邊的人力資源等多維度信息融入課堂,這樣思政課更有親和力,也更有針對性。孩子們在對選舉過程了解的基礎上,對「全過程人民民主」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至此,課程也步入尾聲。

即刻教研:

從線上確定課題,到共同備課,再到課堂展示。史家胡同小學道德與法治組和兩位授課教師共經歷了6次線上備課,3次試講。

「在備課前,我們就有一個共識,要在了解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一步步解決學生的困惑,還要給孩子搭建腳手架,看孩子們可以達到什麼高度。」張子涵老師分享道。因此,整節課由四個主要的學習活動組成:「辨一辨 誰能去選舉」「擺一擺 選舉方式有不同」「說一說 選舉流程」「想一想 選舉流程我知道」。從誰能選舉,到選舉方式,再到規範的選舉流程,學習任務逐步進階。而ClassIn技術的介入,讓教師能夠看到不同地區孩子們在學習中的進階狀況,同時即時反饋的結果也有效地助力了教師課後反思和教學進一步優化的工作。

談及本次雙師課的籌備、上課過程,兩位老師都認為,ClassIn技術支持下的雙師課堂不僅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而且提升了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是有一定距離的,但陳綱副校長接受採訪的視頻,拉近了教材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不僅更加深入理解了教材的邏輯,也對教學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繫這個觀點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次課堂,也讓史家小學的學生們有了一次全新的體驗。同一節道法課,北京和雄安的學生們碰撞出了不一樣的思維火花。數字化的答題模式,也可以提升課堂效率。」

結合今天的課堂和之前的一次試講情況,北京東城教科院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員張建華分享了兩點感受:

第一,整個研究過程,確實可以體現出兩位老師的共備共研,兩位老師以接力賽的方式交互進行教學,展現了雙師課堂的魅力。

第二,在最開始聽這節課的試講時,整堂課的進行並沒有今天看到的這麼「輕鬆」,因為道德與法治整個六年級上冊的內容,對小學生而言學習難度特別大,甚至一些老師在上課前對這個話題也不是特別了解。但兩位老師在很短的時間內調整了自己的教案,非常難得。

整個課堂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是能夠體現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設計。

首先,定位準確。在最開始試講時,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於學習法律的相關知識,但研磨之後,我們認為,法律知識並不是六年級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應該作為載體,幫助孩子們樹立法治觀念,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其次,思路清楚。整節課由一則新聞導入主題,然後進入學習活動,通過採訪等形式,讓孩子們對非常陌生的選舉過程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從而感受到選舉過程體現了「全過程民主」,也了解了我們國家的社會制度。最後,教學方式上進行了創新。最開始,都是老師在講,但通過共研共備,方式更加多樣,特別是史家小學,還利用了學校老師就是人大代表的資源優勢,嘗試了學生採訪的形式。

二是體現了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相統一。

開篇是用孩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但最終還是落到了學科邏輯上,把價值引領作為本節課的重點。當然,我更希望課堂能對孩子們的思維有更好的呈現,將生活邏輯和學科邏輯整合,要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撬動點,最後才能使核心素養成為發展點。

02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與革新里小學雙師課:《旅途中的數學問題》

第二場數學雙師課,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學和革新里小學之間展開。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王竹新老師同樣以真實情境引入:

「十一假期期間,王老師去到上海旅遊,現在,王老師想要步行到江邊坐船,那麼,怎麼走才能最近呢?」

明確探究任務後,兩個班的同學開始了小組交流,除了班內小組,還有同學組成跨校小組,線上合作完成了記錄研究結果的學習單。藉助ClassIn工具箱中的三角板,可以清晰地看到,展示的學習單中,同學們都畫出了一條A點到直線的垂直線段。

為了探究到底是不是這條線最短,同學們再次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了驗證。在這個過程中,王老師也以動畫的形式,幫助同學們更直觀地理解「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

緊接著,革新里小學的關昊然老師接力拋出了第二個思考問題:

如果我們把黃浦江的兩岸看作一組平行線,同時出發(排除外力因素),要想最快到達對岸,怎麼走?誰先到達?

這是本節課需要學習的第二個重要知識點:「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在「垂直線段最短」的認知基礎上,同學們同樣以測量垂直線段長度的方式進行了探究,得到了「同時到達」的答案。

課堂的結尾,仍然以一個真實情境下的問題結束,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真實問題的解決中:

即刻教研:

王竹新老師介紹,在備課過程中,主要有兩點思考:

一是深度教研,協同備課,優質資源共享。前期備課中,利用線上平台進行遠程深度教研,針對兩個班級不同學情的學生進行協同備課,就本節課的情境設計、重難點突破,以及核心素養的達成發展,進行多次研磨。

二是巧用工具激發興趣,構建學習場域。本節課充分利用了ClassIn平台提供的小工具,比如調取三角板,測量是否垂直;學生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實現跨校的小組交流;作品掃碼上傳,實現兩校學生的共同分享交流;答題器的使用,可以了解每個小組的掌握情況。

「這些小工具的使用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便於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有效突破空間距離,將兩個課堂真正變成一個課堂,變成一個溫暖的、有趣的學習場域,為學生的成長賦能。」

北京東城數學學科教研員王海華從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兩個層面分享了感受:

在教學方式上,兩地遠程聯動的雙師同堂教學,優勢非常明顯。一方面,兩地老師在穩步推進課堂進程的同時,還可以互相配合,隨時關注到學生的上課狀態。另一方面,這種優勢還體現在資源共享上:老師資源的共享,兩校老師進行集體教研,讓學生有更多的享受優質資源的機會;同伴交流的機會,由原來只能和班上的40位同學一起學習,變成了80位同學一起學習、研討,這對孩子而言是一個特別好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內容上,以素養為導向的新課標背景下,我們現在在觀課時,一定是想看這節課是否在真正踐行課標的新理念。本節課,有三個特點非常凸顯:

一是創設真實情境,解決真實問題。在課堂中,老師創設了在黃浦江旅遊的情境,以兩個關鍵問題為引領,一是老師想步行到江邊,可以怎麼走,二是從三個輪渡口想最快到達對岸,應該怎麼走。這樣的情境,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這節課的重點知識。

二是基於核心概念進行單元整體教學。雖然今天大家看到的是一節課,但在這一節課的背後,是史家團隊四年級的數學老師們對這個單元進行的單元整體備課。備課團隊對單元內的兩個核心概念「平行」和「垂直」進行了重構,這節課就是以重構後的「垂直」這個核心概念為主線的第二課時。不管是「垂直線段距離最短」還是「平行線間距離處處相等」,涉及的都是對「垂直線段」的掌握。

三是在直觀操作中建立幾何概念。「垂直線段距離最短」對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抽象,兩位老師很好地創始了學生動手畫和學生動手驗證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249cc043063b5377559880d02cb4d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