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扎堆「先婚後愛」,低慾望時代靠它來催婚催育靠譜嗎?

2021-12-31     科技燕姐

原標題:日劇扎堆「先婚後愛」,低慾望時代靠它來催婚催育靠譜嗎?

(IC photo / 圖)

近段時間,日劇扎堆出現「先婚後愛」題材的作品。

雖然這類劇集並不鮮見,但日劇密集程度之高還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譬如《我們的戀愛不正常》《和我結婚吧!》《新婚甜心是同事》《年齡差婚姻》,等等。難怪有觀眾發出質疑:日本是不是為了解決「少子化」瘋了,花式通過「先婚後愛」的劇集鼓動年輕人結婚?

「先婚後愛」題材的劇為何頻繁?它有助於緩解日本「少子化」危機嗎?

「先婚後愛」是種創作模式

在《我們的戀愛不正常》里,女主角和母親居住在老牌點心店,她和點心店繼承人男主角,是初戀對象。之後男主角的父親被刺身亡,女主角的母親是嫌疑人,並在調查中去世,此案至今仍留有謎團。15年後,兩人相遇,男主角在沒發現女主角是自己青梅竹馬的情況下,才第一次見面就提出了求婚……男女主角懷揣各自目的,開始相愛相殺。

在《我們結婚吧!》里,因為少子化傾向的嚴重,日本頒步《NEET族保護法》,以結婚的形式向尼特人群提供輔助。男主角作為國家公務員,被選中作為法案的試行者,與系統指派的素未蒙面尼特族少女結婚,先婚後愛。

《新婚甜心是同事》中,被男友劈腿解除婚約後變得自暴自棄的女主角,在相親軟體上認識了男主角,兩人還沒見面就結婚了,並開始只有形式的新婚生活。在一同生活的過程中,倆人才發現他們在同一個公司工作……

《年齡差婚姻》中,女主角以前從沒戀愛過,因為父親身體出了狀況,她決定聽從父親的建議去相親。相親對象男主角今年44歲,離過一次婚。他們在相親時萌生好感,兩人在見面的第三次就決定結婚了,很快就步入婚姻殿堂。

這些「先婚後愛」的劇集,雖然故事並不相同,但從模式上看,它們都屬於偶像劇這一門類。如今大部分的偶像劇,男女主角的相知相遇,一般遵循的是不打不相識——有了誤會——誤會消除——漸生好感——出現阻礙——阻礙消除——大團圓這樣一個路線。「先婚後愛」則是在偶像劇敘事套路的基礎上,做了輕微變動,「先婚」增加了觀眾看劇時的一種盲盒心理,吸引觀眾的核心看點是:男女主角是如何在相處中了解彼此,進而愛上彼此的?他們的婚姻是否會面臨什麼未知的挑戰?

因此,「先婚後愛」首先是一種偶像劇的敘事模式,它源遠流長,此前就有多部類似作品,此後依然也會有這一類型作品。《浪漫滿屋》幾乎是無人不知了,它就是「先婚後愛」;而去年國產網劇里也有不少採用「先婚後愛」的模式,譬如《離人心上》《縈縈夙語亦難求》《你是我的命中注定》《山寨小萌主》《傳聞中的陳芊芊》等。

(IC photo / 圖)

「少子化」危機的一種反應

不過,日本的「先婚後愛」劇集,跟一般偶像劇也有些差異。它們既是偶像劇,同時也常常是社會問題劇。《我們結婚吧!》的故事背景就是,為應對「少子化」,政府決定實施尼特族保護法,讓那些「家裡蹲」的宅男宅女們走出個人小天地,多多接觸社會,爭取結婚生子。男主角是名公務員,恰好在「少子高齡對策部」工作。在領導的鼓勵下,他身先士卒,成為第一個試驗品,被分配到與長期家裡蹲的女主角結婚。

劇集是虛構的,不過,若現實生活中真能這麼做,日本政府一定忙不迭嘗試。當前日本「少子化」的危機,實在是太嚴重了。少子化包括了兩重含義:一是生育的少子化,指生育率持續低於更替水平且越來越低;二是人口的少子化,即0-14歲少兒人口規模和比重遞減下降的趨勢和過程。這些年來,日本的出生率不斷下降。去年「86萬衝擊」一詞在日本媒體和社交平台一時引起熱議——2019年日本出生人口降至86.5萬人,創下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新低。有測算顯示,2020年日本新出生人口低於85萬人;《日本經濟新聞》估計,2021年新出生人口可能跌破80萬人。

「少子化」已經成為日本「國難」。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關係的可不僅僅是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還關係著日本未來發展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

少子化是日本的國民話題,也經常成為影視劇的創作背景。此前三浦春馬主演過一部叫《成人高中》,國家規定年滿30歲還未有性經驗的人將被強制進入「成人高校」,所教授的課程就是如何和異性交往,如何約會、戀愛、過性生活,畢業的條件就是成功破處。2018年的《結婚對象靠抽選》也是腦洞大開,政府實施「抽選相親結婚法」,年齡在25-39歲的男女、無前科、無婚史、無孩子的男女們,結婚成了義務,抽中的就得結婚……

日本影視劇中扎堆的「先婚後愛」,多少也有減緩「少子化」的動機,希望以劇中完滿甜蜜的婚姻吸引年輕人結婚生子。

為了緩解「少子化」,日本在政策上更是下了許多功夫。譬如結婚了就發錢。從2021財政年度開始,「結婚新生活支援項目」覆蓋地區居民遞交結婚申請時,只要雙方結婚當日年齡低於39歲,且家庭年收入少於54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5萬元),就可以申請多達60萬日元新婚生活補助。如果因為生理原因無法生育,政府也幫你。日本計劃在2022年將不孕不育治療納入醫保,屆時全日本將有600家提供人工受精的醫院成為服務對象。生了孩子擔心養不起,政府也出了減免政策。如提供兒童補貼,減免托育或幼兒園學費,分階段推進幼兒教育免費化制度。

然而,無論是影視劇催婚還是政府政策催婚,成效都不顯著。日本評論界一直認為,它們是下藥不對症,政策集中在「生孩子」上面,而對於年輕人「不想結婚」的根源,沒有太多解決辦法。

作為階層固化嚴重、等級秩序分明的已開發國家,日本年輕人呈現出「低慾望」的特徵,日本進入「結婚困難社會」。很多年輕人找不到終生僱傭的工作,只能成為打零工的尼特族,他們對未來不抱太大的期望,也沒有結婚生子的信心;同時,相對優越的社會保障制度,也能確保只要肯幹活的國民餓不死。於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低慾望」:最低限度的工作,最低限度的生活,最低限度的社交。太拚命不一定有結婚,賴活著也不會太差,那何必跟自己較勁呢?「超單身大國」已經成為日本的「新標籤」。

在「先婚後愛」的影視劇里宣傳甜蜜的戀愛婚姻生活,是很難打動不婚不育的宅男宅女的心的。讓年輕人看到希望,讓年輕人只要奮鬥了就有幸福生活的穩定預期,才是最好的催婚催育的辦法。對於日本是如此,對於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陳子非 南周知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3559801_12101957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