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載光陰,167名山里娃靠摔跤走出大山

2023-10-19     雲陽微發布

原標題:8載光陰,167名山里娃靠摔跤走出大山

在前不久結束的杭州第19屆亞運會上,由雲陽縣輸送的運動員李一鳴奪得摔跤項目男子古典式97公斤級銀牌,這也是重慶在此項目中誕生的第一枚亞運會獎牌。

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李一鳴的母校——雲陽縣紅獅初級中學(以下簡稱「紅獅中學」)。2015年以來,學校大力推進體教融合發展,開辦特色摔跤班,成為重慶市重點體育後備人才摔跤訓練基地,一代代山裡的孩子也憑藉著摔跤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道路。

關門苦練

摔跤是汗與痛的體驗

「嘭、嘭、嘭......」身體與防護墊碰撞發出劇烈聲響此起彼伏,迴蕩在摔跤館內,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紅獅中學摔跤班上演。

每天下午兩點,上完半天文化課的摔跤班成員準時集合,開始日常的摔跤訓練。跑圈、翻滾、拉伸......在近半小時的時間裡,所有人都要充分熱身,儘可能避免在訓練時受傷。隨後,兩兩成組進行對抗練習,勾、纏、抱、挑、摔......所有成員要一遍遍重複練習跪撐、側抱單腿等技術動作,形成肌肉記憶。

目前,整個摔跤班共有105名成員(其中有近20名被選拔到了市裡),年齡最小的有11歲,最大的20歲。「基本上都是初一或者高一開學階段招進來的。」紅獅中學古典式摔跤教練向乙烜介紹,招選苗子時會從學生的體型、動作協調、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選苗是第一步,成為一名優秀的摔跤運動員還離不開後天的刻苦訓練,要練好速度、力量、靈敏度、協調性、爆發力等各方面素質。除了日常摔跤訓練,教練們還會適當讓成員們進行力量訓練,大家需要用雙手反覆舉起至少5公斤重的啞鈴或掄起10公斤重的壺鈴,一遍遍奮力摔打在大輪胎上。

「每天訓練3個小時,孩子們的衣服基本都濕透了,訓練完了要補水,每節課下來都能喝兩三斤。」紅獅中學自由式摔跤教練李學奎說,自己也是從十幾歲就開始練習摔跤,他十分理解孩子們的辛苦。

小到剮蹭、破皮,大到骨折、脫臼、韌帶損傷,摔跤班的許多成員都受過傷。有的隊員訓練時間長,身體上還會留下特殊的「勳章」——「餃子耳」,這是在長期性對抗練習中傷到耳朵軟骨導致的耳廓凸起。但是,在嘗遍摔跤的酸甜苦辣後,摔跤班的成員們仍舊堅持在這條路上。

指引方向

山里娃靠「摔跤」走出人生路

「女孩子練什麼摔跤,萬一受傷怎麼辦?」7年前,小學剛畢業的鐘欣悅被摔跤班教練選中,對摔跤充滿興趣的她決定加入摔跤班,可卻遭到了家裡人的反對。

經過試訓,鍾欣悅對這項體育運動越發感興趣,家裡人也尊重了她的選擇,同意讓她試一試,這一試就是7年。在初三的一次教學比賽中,鍾欣悅曾傷到了膝關節韌帶,但在治療休養幾個月後,她選擇了重返訓練場,她說:「我熱愛這項運動,它激勵著我追尋人生的方向,當時也已經練了3年了,我不想半途而廢。」

事實上,和鍾欣悅一樣,摔跤班的很多孩子都想通過這項專業走出一條人生路,走出茫茫大山。

進入摔跤班後,成員們通常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在初中階段,被教練選送到重慶市運動技術學院或重慶市體育運動學校集訓深造,走專業運動員的路線;二是在考級達標後,按時參加文化考試和體育專項考試,通過高考進入心儀院校就讀。

紅獅中學摔跤班中,有75%的成員都是留守兒童,提起「摔跤」,他們常常說:「如果不是練了摔跤,都不知道自己現在在哪兒,也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或許早早就輟學出門打工了。」

16歲的少年劉剛今年剛上高二,從小就是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懂事的他在家經常搶著乾重體力活。他說,自己在抉擇是否走摔跤這條路時,外婆非常支持他,還經常叮囑他不要受傷。

遺憾的是,劉剛的外婆在今年上半年因病去世。「她沒辦法陪我在這條路上走到頭了,我會更加努力訓練,考上大學,考出成績回來給外婆『看』。」劉剛的眼中閃爍著剛毅的光芒。

接力堅守

農村學校為山里娃開啟成才大門

「下一個動作,側抱單腿,準備……」隨著教練李學奎的哨聲吹響,學生們迅速分組,在場上成對開始訓練。

李學奎是運動員李一鳴的啟蒙教練,今年是他來到紅獅中學當摔跤教練的第7個年頭。從摔跤運動員轉變為摔跤教練,對李學奎來說跨度猶如溝壑。「當運動員和當教練完全是兩個概念,運動員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訓練就行,而教練還涉及運動員的管理、訓練等多方面,需要做好訓練總結和提煉。」

從擔任摔跤班教練開始,李學奎便每天在訓練外的空閒時段鑽研摔跤的最新技巧,一邊觀看摔跤對戰視頻,一邊分析復盤。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河,他的「武功秘籍」不知不覺就有了30多萬字。

「當了11年的摔跤運動員、20年的摔跤教練,摔跤真的可以說是刻入我的靈魂了,我現在完全離不開摔跤。」李學奎說,通過自己的雙手將孩子們培養出來,讓他們能夠進專業隊打比賽、上大學,許多孩子因此改變了命運,甚至還改變了他們的家庭,這便是他最大的收穫。

作為摔跤班裡唯一的一位女教練,胡小莉更是將她最璀璨的青春年華投入在這群孩子身上,在山裡一待就是6年。「這幫孩子非常可愛,他們非常勤奮,也非常刻苦,他們給了我們希望,我們也要給他們希望。」在教練胡小莉眼中,這群山裡的孩子似乎有一股城裡孩子所罕見的韌勁,訓練刻苦,吃苦耐勞,從不會因小傷小病請假。

近年來,雲陽有關部門投入750萬元改善學校條件。摔跤班的孩子們有了專業的摔跤館、專職的教練,穿上了跤鞋和摔跤服。8年時間,摔跤班成績斐然,「摔」出65名體育專業大學生、102名國家級運動員。

「基於一個鄉村校長的情懷,前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後任要接棒干。只要能為我們的農村學生多找到一條出路,摔跤班會一直辦下去。」溫乾坤是紅獅中學開辦摔跤班以來的第三任校長,雖然今年5月份才上任,可他早已對摔跤班的情況如數家珍。

記者譚啟雲 周光清 何曉蓉

編輯:鄧庭庭

責編:劉太興

終審:鍾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0936062c81b76e0a2b573a7108e9b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