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被罰900萬,「文青精神角落」警鐘長鳴

2021-12-04     娛樂產業

原標題:豆瓣被罰900萬,「文青精神角落」警鐘長鳴

作者 / 小藕

豆瓣又被罰了。

12月1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負責人約談豆瓣網主要負責人、總編輯,針對近期豆瓣網及其帳號屢次出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情節嚴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責令其立即整改,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

網信辦約談豆瓣馬上掛上了熱搜。據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1月到11月豆瓣已經累計20次處罰,最終處罰金額到達900萬。12月2日零點,豆瓣則暫停了「小組」回復功能的使用,並暫停小組「精選」頻道的內容更新。

一夜之間,豆瓣小組回到了BBS版聊年代。

文藝與「瘋像」

2021年對於豆瓣可以稱得上多事之「年」。

實際上,一周之前,豆瓣小組才剛剛陸續結束了上一輪封閉狀態。上一輪風暴在以「豆瓣鵝組」為中心的豆瓣娛樂相關小組中展開,在「清朗·飯圈」行動的影響下,豆瓣宣布即將開展整治飯圈亂象專項工作。

9月23日,粉絲數量超過68萬的豆瓣鵝組被暫停使用兩個月,豆瓣官方開始進行整改。一直到11月23日,豆瓣鵝組才重新開放。根據豆瓣官方11月26日的統計,刪除違規及不良信息超過7萬條,禁言違規帳號273個。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結束。

在上一輪封禁結束不久又一次面臨整改,輿論普遍認為,這一次整改與豆瓣本次被罰有關,而主要原因與仍然是小組存在謾罵、造謠等不良信息的傳播。儘管豆瓣在移動APP日活排名上常年位居200-300名之間,被熱門的微信、抖音甩在八百里開外,而被豆瓣網友戲稱「豆瓣日活300」。但由於豆瓣小組內部帖子經常被搬運到其他流量聚集地形成大面積傳播,豆瓣又常常被網友視為是非之地。

處罰多次,外界對於豆瓣娛樂小組的評價常常是:輿論風暴的起源中心。與這份評價十分割裂的是,豆瓣APP的整體,又常被視為文藝青年們的聚集地,在這群用戶的背書下,豆瓣培養了良好的口碑機制,人們常常用豆瓣評分來衡量一部文藝作品的口碑。

事實上,豆瓣用戶的具體畫像很難刻畫。

但從小組來看,八卦娛樂確實是豆瓣小組中比較有人氣的一群,但也只是萬千豆瓣小組中標籤之一。實際上,大部分的豆瓣小組都千奇百怪,大量小眾愛好在豆瓣小組聚集起來——比如組員多達44萬人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組,大家彙集在這裡只是想在網際網路撿幾個新鮮的笑話;如果你立志想要「吃遍100種意面」,甚至能找到1287個人有著相同的願望;即使是走路很快,你也能從「我走路如此之快以至於越走越快」小組裡找到3558個「飛毛腿」。

對於熟悉當下主流社區生態的用戶來說,其實很難想像,即使同一個APP用戶,也能分化出差異性如此巨大的生態。就算是當下最為熱門的網際網路主流社區,用戶畫像都是鮮明的,而這正是豆瓣難得的地方,也是一部分人無法拋棄豆瓣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為了更好的保留這部分特色,豆瓣小組的審核制度特殊,沿用了BBS時代的版主、管理員的管理形式,由組長和管理員去維護內部生態。雖然後期也有官方加入,但其審核效率相對於其他平台依舊十分落後,這也是根本上豆瓣被屢屢約談的原因。

為什麼豆瓣會成為「精神」角落?

再放大看,「豆瓣小組」也只是豆瓣這款APP上的一個小角落而已。

從工具的實用性出發,豆瓣被視為文藝青年的集散地,更大的原因,是因為熱愛讀書電影的「知識青年」們對於豆瓣「書影音」工具的使用與依賴。

2005年上線,作為最早誕生的一批網際網路公司,跟現階段高速疊代生長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不同,豆瓣的成長和遷移十分緩慢。這份獨有的氣質或許與其創始人「阿北」有關,又或許是豆瓣的由用戶決定。

作為第一代網際網路創業者,即使已經淡出舞台,網際網路中仍然流傳著關於豆瓣創始人「阿北」故事。他曾經與同事們這樣類比豆瓣:他希望豆瓣也是一個能滿足不同人群交流需求、同時又互不干擾的空間。如同在同一城市空間中,卻由於職業或其他屬性被割裂開的不同人群,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他們互相影響,但是在生活中他們並無交集。

正如豆瓣小組中組內用戶與組外用戶,使用豆瓣小組的用戶與只使用「書影音」工具標記的用戶,他們互不干涉、共同喜愛並以自己的方式使用著豆瓣。所以當900萬罰款衝上熱搜,更多的豆瓣用戶開始回憶豆瓣的優點,生怕融資消息不多並且上市可能不大的豆瓣家底被掏空,默默開始購買鐵盒版的「豆瓣年曆」,以示一點小小心意。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豆瓣或許是堅持維護社區最為成功的網際網路選手。而作為最早的一批完全本土原創的網際網路企業,豆瓣雖然看上去生長緩慢,卻實實在在參與了每一個進程,與太多機會、風口擦肩而過。

他們見證著算法推薦內容的崛起,也見證了內部「下廚房」小組出走誕生自己的APP。在移動網際網路最為火爆的時候,豆瓣將旗下的板塊拆分,同時做了十多個APP,豆瓣小組也有自己獨立的APP,但最終,阿北執意將他們合為一個「興趣社區」,成為現在的樣子。

這樣的彎路還有很多。2021年又被成為「元宇宙」的元年,而早在2010年,在豆瓣無數嘗試過但並未獲得成功的項目中,最為著名的「阿爾法城」則非常符合元宇宙的形態——一個從0開始建設的虛擬數字社區。

最初,由於新鮮感,阿爾法城吸引到了很大一批用戶,但很快暴露出問題,在吸引鄰居、命名街道、投票等任務完成後,在當年看來,一個二次元的數字城市,就顯得沒有現實生活精彩了。最終這個項目在2015年廢止。

但「阿爾法城」的世界觀與豆瓣如出一轍——由擁有相似興趣的人自主聚集、組織,建立起小型的社會形態。這樣理想化的存在,讓豆瓣始終無法完全被取代。但同時,為了保存這份理想化,也為了最大程度的不打擾社區,豆瓣小組在「娛樂至上」的粉圈裹挾下,逐漸跑偏,反而讓人離想像越來越遠。

對大部分的豆瓣用戶來說,這是個相對來說沒有那麼主流,對小眾文化友好,希望他能永遠活下去的專屬領地。對於文娛行業來說,豆瓣評分憑藉其忠實而真實的用戶,影響力巨大,尤其是相對於其用戶數量來說。

而在豆瓣經歷了這輪多事之秋後,該如何去平衡社區氛圍與平台監管的力度,將小眾愛好的良好氛圍發揚廣大,從而打破「謠言發源地」的刻板印象,保持原有的烏托邦生態,或許社區型網際網路都企業在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05434603_10015665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