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國史

2019-06-30     孟話歷史

李慶瑀


以色列國地理位置

十九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的號召下,流散在世界各地近兩千年的猶太人,開始有組織地向巴勒斯坦遷移,並於1948年,建立了猶太人的國家——以色列國。一個早已在歷史上消亡了的國家,兩千多年後又重新建立了。

國徽


國旗


以色列國國旗的基本圖案是猶太教祈禱者的裹頭巾(塔利特),上飾有藍色大衛星。國徽是一個由橄欖圍繞的猶太教燈台。猶太教燈台是猶太教的象徵,這種燈台在古代的耶路撒冷聖殿中便已使用。而橄欖枝則象徵著和平。

猶太人的歷史經歷了定居迦南時期,散居世界時期,和重聚巴勒斯坦的建國時期。

每逢星期五,猶太教徒都要到耶路撒冷,猶太教聖殿遺址西牆進行祈禱,哭訴聖殿被毀和猶太民族的不幸遭遇。這裡曾是猶太人輝煌的象徵,又是猶太民族悲歡離合、命運多劫的歷史見證。

西牆

左為圓頂清真寺,右為阿克薩清真寺

根據《聖經舊約》記載,猶太人的祖先,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一支遊牧部落,被稱作希伯來人。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世紀,希伯來人在亞伯拉罕的帶領下,來到了天高地闊、水槽肥美的迦南地,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

不久,迦南發生旱災,希伯來人逃到了埃及。因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欺凌,在摩西的帶領下歷經艱辛重返迦南,這期間產生了猶太教的教義基礎《摩西十誡》。


出埃及記 摩西十誡

重返迦南的猶太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了統一的希伯來王國。大衛王時期建都耶路撒冷,定猶太教為國教,大衛王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繼位,王國達到了鼎盛時期。


所羅門文韜武略,耗時7年在耶路撒冷錫安山建造了金碧輝煌的所羅門聖殿,猶太教神聖的約櫃放在聖殿內。這是猶太歷史上的第一聖殿,從此錫安成為猶太教聖地和猶太人的精神寄託。(猶太復國主義一詞就來源於此,又稱錫安主義)

第一聖殿(所羅門聖殿)

所羅門死後,希伯來王國分裂成為兩個羸弱的小國:猶大王國和以色列國。

北以色列國和南猶太國

公元前721年亞述滅了以色列國。

公元前587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率大軍滅了猶大國。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包括國王、貴族、工匠、百姓在內的數萬猶太人作為俘虜被押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淪為囚徒的猶太人在巴比倫受盡凌辱,日夜思念回歸耶路撒冷。

五十年後,公元前539年,新崛起的波斯帝國滅了巴比倫,波斯國王居魯士允許流亡的猶太人返回錫安,支持他們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復興猶太教。

公元前516年,耶路撒冷聖殿在原址上按原樣建成,史稱第二聖殿。

第二聖殿

以後猶太人相繼經歷了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統治。這期間,猶太人曾一度建立了馬卡比王國,也被羅馬帝國所滅。為反抗羅馬帝國的殘暴統治,猶太人先後三次發動起義。

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起義

爆發於公元132至135年的最後一次起義遭到羅馬軍隊瘋狂鎮壓,倖存的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巴勒斯坦,從而結束了猶太民族主體,在巴勒斯坦生存了一千多年的歷史。羅馬皇帝還下令將耶路撒冷翻耕為田,猶太聖殿被毀後,只留下了唯一的遺址,西牆的一段殘垣斷壁。猶太人的歷史,從此進入了持續1800年之久的大流散時期。

踏上流散之路的猶太人,大部分來到了歐洲各地定居。然而,猶太人在歐洲遭遇悽慘,飽受欺凌。

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會強迫猶太人改宗,猶太人則因堅守自己的宗教信仰,被視為異端,遭到異端裁判所的嚴厲制裁,甚至被用火刑處死。

十三至十五世紀,英法西班牙等國,先後將猶太人驅逐出國。十字軍東侵期間,狂熱的十字軍戰士橫掃萊茵河畔,多瑙河畔的猶太社區。

十字軍東征

十四世紀中葉,黑死病在歐洲流行,謠傳是猶太人在井裡投了毒。於是,那些被煽動起來的群眾焚燒猶太人住宅。騷亂最嚴重的法國、德國等地,有300多個猶太社區被毀,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殺戮。

1348年佛羅倫斯的瘟疫

在歐洲社會,猶太人完全被看作是異類。許多地方規定,猶太人必須佩戴一種醒目的黃色恥辱標記,以便同當地人相區別。猶太人只允許居住在一些貧瘠偏僻的地區,與外界相隔離,被稱為隔都。猶太人在隔都里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擁擠不堪的生活。

隔都

猶太人的流散生活就像一條屈辱苦難的長鏈,是一部心酸的血淚史。然而,猶太人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在那漫漫長夜裡,苦難中的猶太人頂住了狂風巨浪,就是因為他們心中的火焰沒有熄滅。到了近代,法國大革命似乎讓猶太人看到了一絲希望。

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吸引著猶太人。1791年法國國民大會,正式賦予猶太人公民權利,許多猶太人主張走同化道路,讓猶太人融入到歐洲主體民族中去。然而,這個暫短的解放,隨著拿破崙戰爭的失敗而告結束。

十九世紀中葉,反猶浪潮再度回升,在民族主義的情緒鼓動下,歐洲各地對猶太人的迫害變本加厲。

1881年德國反猶主義者,向俾斯麥首相遞交了一份20多萬人簽名的請願書,要求把猶太人從所有政府部門中清除出去,在許多國家,猶太人又被重新趕進了隔都。

德國首相俾斯麥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188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後,迅速掀起了一場反猶風暴,對猶太人的襲擊、驅逐、屠殺遍及整個沙俄帝國。猶太人開始大規模外逃。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約250萬猶太人離開俄國,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國,反猶主義催生著猶太復國運動,猶太復國主義是歐洲社會反猶活動的產物,隨著反猶活動一浪高過一浪,猶太人問題再次尖銳地擺在猶太人面前,主張走同化道路的夢想破碎了。

一些猶太精英開始探索通過非宗教的方式尋找擺脫苦難的途徑。1862年摩西赫斯提出,要擺脫反猶主義的攻擊唯一的辦法是返鄉復國,從政治上復活我們的國家,向我們祖先的國家移民。

在猶太復國運動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赫茨爾,他出聲於匈牙利一個猶太富商家庭,在維也納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赫茨爾最初主張猶太人走同化道路。

赫茨爾

現代以色列的國父

猶太復國主義創建人

1896年出版《猶太國》

十九世紀末歐洲的反猶浪潮,特別是1894年法軍上尉猶太人德雷福斯遭誣陷被判終身監禁的案件,使赫茨爾轉變為政治錫安主義者。在他看來,猶太人無論怎樣表現,都無法融入到主體民族中去,無法得到主體民族的保護。

法軍上尉德雷福斯


德雷福斯的審判

1896年赫茨爾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宣稱猶太人問題既不是社會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民族問題。猶太人擺脫困境的唯一辦法是集體出走到一個猶太人自己的國度,他還以相當的篇幅討論了建立猶太國的步驟,並把大國的支持和猶太富豪們的資助作為立國的必要條件。

《猶太國》一書為世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

1897年8月,在赫茨爾的努力下,首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瑞士巴賽爾召開,來自歐美、阿爾及利亞、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實現自猶太人流散以來的首次聚會。


首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大會

大會通過了《巴賽爾綱領》,提出爭取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公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這標誌著猶太復國運動開始進入了有組織、有領導的階段。

赫茨爾當時在日記里寫到:我在巴賽爾締造了猶太國,如果今天我把它說出去,大家會笑的,也許在5年後,但無論如何在50年後大家將會看到它。

在赫茨爾的領導下,猶太人創辦了猶太墾殖銀行和猶太民族基金會,為了尋求大國的支持,赫茨爾曾會見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鄂圖曼帝國蘇丹,力圖說服他們允許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家園,在屢造挫折後,赫茨爾轉向爭取英國的支持。

1904年,赫茨爾去世後,親英派的魏茨曼成為猶太復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猶太復國行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標誌是,英國政府發表的《貝爾福宣言》。

魏茨曼

親英派人物

猶太復國運動領導人

以色列第一任總統

1917年11月,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以致函英國猶太復國主義領袖羅斯柴爾德勳爵的形式發表聲明,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

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

1922年,國際聯盟正式決定,將巴勒斯坦交由英國實行委任統治,並認可了《貝爾福宣言》。猶太復國主義的政治目標首次得到了大國的承認,從而大大推動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發展。

在英國委任統治時期,巴勒斯坦猶太社團不斷擴大,猶太自治機構相繼建立起來。1929年成立的猶太建國會,協助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促進希伯來語言文化發展,購置土地,組織農業生產。

從1933年起,隨著希特勒排猶的加劇,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數激增,到1939年,短短20年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由3萬人增加到近50萬人,初步具備了建立民族家園的人口規模。


攝於德國控制下的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一些匈牙利猶太人經火車到達的場景,絕大部分被直接送往毒氣室。


1945年4月12日被盟軍解放的米特堡-朵拉集中營,約有2萬名囚犯死於營中。

然而,英國的扶猶政策和大批猶太移民的到來,直接威脅著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存,激化了阿猶矛盾。阿猶衝突升級,多次出現流血事件。

早在公元七世紀,巴勒斯坦就已經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作為巴勒斯坦主體民族,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這裡。

1920年,1929年,1936年—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先後發動起義,反抗英國委任當局。英國政府迫於阿拉伯世界的壓力和它殖民利益的需要,於1939年5月發表了《巴勒斯坦問題白皮書》。限制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數量,限制購置土地,白皮書發表侯,引起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強烈不滿,英猶關係惡化。

有多猶太人轉而尋求美國的支持,以本-古里安的親美派認為,英國已經成為障礙,解決猶太人問題的鑰匙掌握在美國手裡。1942年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紐約市比爾特莫爾飯店召開大會,通過了本-古里安提出的綱領,要求結束英國委任統治,在整個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一支猶太軍隊,要求不受限制地移民和購置土地。

當時美國有500萬猶太人,通過組織遊行示威,聯名上書,輿論宣傳等形式向美國政府施加影響。美國政府不僅贊同這個綱領,還試圖通過支持猶太復國主義,來插手中東事務。

本-古里安

親美派人物

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猶太復國主義首要領導人

此時歐洲猶太人正遭受著希特勒納粹德國的殺戮。1942年1月,納粹召開了專門討論猶太人問題的會議,下達了從肉體上消滅猶太人的最後解決方案。反猶活動登峰造極令人髮指。

據估計,大約共有600萬猶太人死於納粹魔掌,占當時全世界猶太人總數的三分之一,這幾乎是猶太民族遭遇的滅頂之災,也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大悲劇。

柏林猶太博物館的鳥瞰圖

納粹大屠殺的暴行使世界為之震驚,全球範圍內同情和救助猶太人的呼聲高漲,這為以色列建國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美蘇大國出於各自的考慮,先後公開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猶太復國主義精英們更是審時度勢,以猶太財團的經濟實力為後盾,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在夾縫中尋求實現復國目標的突破口。

二戰後,英國根據《白皮書》,繼續對猶太移民進行限制,使幾十萬歐洲猶太倖存者,滯留在難民收留站。英國委任當局與巴勒斯坦猶太人的矛盾,升級為暴力衝突。

猶太武裝力量哈加納、伊爾貢、斯特恩幫製造一連串恐怖事件,殺死英國士兵,襲擊英軍軍火庫,炸毀耶路撒冷英軍司令部大衛王旅社,毀壞橋樑。

爆炸後的大衛王酒店

1946年8月,猶太建國會提出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激起了阿拉伯人的普遍反對,英國政府對巴勒斯坦的局勢束手無策,無法平息不斷升級的阿猶衝突。於是,1947年4月,便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給聯合國。此時,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經達到65萬,占巴勒斯坦總人口33%,在一些連成片的區域,猶太人在人數上占有優勢。

圍繞巴勒斯坦問題,聯合國出現了兩種意見,主張實行阿猶分治的多數派方案和主張建立阿猶聯邦國家的少數派方案,猶太人傾向於多數派方案,阿拉伯人對兩個方案都持否定態度。猶太復國主義者展開一系列外交活動,爭取分治方案的實現。美國政府也向不少聯合國成員國施加壓力支持分治方案。

1947年11月,第二屆聯合國大會最終通過了分治決議,即第181號決議,結束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國,阿拉伯國和國際共管的耶路撒冷市。猶太國面積1,4萬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土地56.5%,阿拉伯國1.1萬平方公里,占43%。

聯合國1947年巴勒斯坦分割方案

聯合國分治決議,是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處於無權的情況下通過的,這從根本上侵犯了他們的合法權利,因而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空前的抗議浪潮。

1947年12月,阿拉伯聯盟成員國宣布,決心為反對聯合國分裂巴勒斯坦決議而戰,並成立了由各成員國組成的阿拉伯解放軍。相反猶太復國主義者則載歌載舞歡慶勝利,猶太復國主義者迅速行動起來,向世界猶太社團發出緊急呼籲,全力爭取援助。

果爾達·梅厄去美國籌集了5000萬美元的巨款,猶太建國會徵募17到25歲的猶太青年入伍,使猶太武裝力量迅速壯大,到處圍攻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驅趕阿拉伯平民,加緊擴大占領地,準備必要時武力建國。

果爾達·梅厄

以色列第四任總理

以色列的「鐵娘子」

1948年5月14日上午,最後一批英國官員離開了巴勒斯坦,標誌著英國委任統治的結束,下午4時,巴勒斯坦猶太領袖本古里安,在特拉維夫博物館宣讀《獨立宣言》,宣布一個猶太國家,以色列國誕生了。十幾分鐘後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7日蘇聯也承認了以色列,一年後以色列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於是,經過近兩千年的亡國離散,猶太人終於在巴勒斯坦重建了猶太國家,掀開了猶太民族歷史新的一頁。

1948年5月14日以色國誕生

以色列的建國,卻給巴勒斯坦人帶來了極大的不幸。以色列建國後的第二天,1948年5月15日,阿以之間爆發了巴勒斯坦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對抗之中,使歷史上存在的阿以矛盾,更加尖銳和複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q3E2wBmyVoG_1Z-v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