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最常說的七句話,竟暗合當今三位大佬的領導理念

2019-06-26     管理簡單點兒

一、有目標,能學習

「你的心胸有多寬廣,你的戰馬就能馳騁多遠。

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為我的牧馬之地。」

成吉思汗的目標就是成為草原之王,統一蒙古。一個偉大的理想造就的一個偉大的人物,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王」,但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目標。

蒙古人在歐亞大陸擴張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通過學習來突破自我的過程。游牧民族軍隊的優勢是強大的機動能力,但在對中原作戰過程中,蒙古人向中原民族學習到了強大的攻堅能力,並利用南宋的水師建立了當時世界最強大的海軍。所以蒙古人的優勢是復合優勢,是不斷超越自我的優勢。

二、有實力,會借力

「不要想有人保護你,不要苦求有人替你主持公道。

人只有學會靠自己的力量活下來。」

成吉思汗當年在蒙古高原崛起的時候,環境極為不利,自身力量弱小,但強敵環伺。這時候他採取了非常有效的聯盟戰略,尤其是依託與克烈部的聯盟,逐一消滅了強大的對手。在消滅塔塔爾人和滅掉大金國的過程中,蒙古人也都採取了聯合遠處敵人、打擊近處敵人的戰略。靈活的戰略,使成吉思汗創造出了最有利於自己的發展環境。

在複雜的環境下,強大的實力和靈活的戰略,二者缺一不可。

三、會用人,會留人

「我一旦得到賢士和能人,就讓他們緊隨我,不讓遠去。」

成吉思汗愛才如命,一旦得到賢士和能人,就委以重任,並能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激烈的現代競爭中,領導者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得賢臣良將,有精幹的下屬輔佐。對於領導者來說,放下架子,拿出誠懇的姿態,招賢納才,方能成就事業上的成功。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僅需要識才、納才,還需要善於用才,善於留才。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能滿足每個員工最深層、最基本的需要的,不是金錢、物質,而是自我價值的發現和實現。」在用人的問題上,人盡其材是一種境界,它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卻是我們致力追求的目標。

四、懲處,不分親疏

「沒有鐵的紀律,戰車就開得不遠。」

在其戎馬生涯的早期,成吉思汗便約法三章,違者嚴懲。然而,他的三名近親卻自恃出身高貴,可以不受軍紀約束,結果受到成吉思汗的處罰。這種軍紀嚴明、親疏一致的舉動為他贏來更多的部下和更多的擁戴。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公司,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公司變強了,一些「元老級」人物開始對公司制度充耳不聞,明知故犯,常常置「一把手」的意見於不顧,或者陰奉陽違。聯想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當年柳傳志當機立斷,開除與之有裂的倪光南,最後迎來了聯想的團結。

五、起點低,重分享

「戰勝了敵人,我們共同分配獲得的財物。」

蒙古征服擴張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戰果的分享,這和華為的理念是一樣的。華為制度核心一條是分享機制,任正非把華為打造成奮鬥者的平台,60%以上的員工是持有股份的,這種分享機制是華為能有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

兩個人的起點都不高,成吉思汗起家於蒙古高原的三河源之地,任正非則是兩萬塊錢創業,但兩個人都有極為開闊的格局。

六、有智慧、有意志

「比智慧更強大的是意志。」

成吉思汗在當時沒有先進的測繪工具,也沒有衛星的前提下,成功穿越了茫茫戈壁和大漠。

成吉思汗在西征時為什麼敢穿越戈壁和沙漠,而650年以後俄羅斯軍隊想跟他學,結果一匹馬都沒能活著走出來,原因很簡單:蒙古騎兵具有無法比擬的吃苦耐勞的品質。蒙古高原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蒙古馬可能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是生存能力一定是最強的,而蒙古人就像蒙古馬一樣特別能吃苦。

七、要細心、要忍耐

「在明亮的白晝,要像雄狼一樣深沉細心;

在黑暗的夜裡,要像烏鴉一樣堅強忍耐。」

雖然看起來是個糙漢子,但成吉思汗是個心細如髮的人。

成吉思汗打仗特別重視情報的搜集,他到了一個地方一定要跟當地人交談,甚至利用各種各樣的力量把最了解當地情況的人通過強行手段弄過來,他做決策事先一定要做足這個工夫,他對整個部署情況了解得特別清楚,而且他特別善於運用對手的內部矛盾,通過對手內部人去了解對手的情況。能耐心的做到知己知彼,成功的機率就大大提高了!

實用的個人成長課,免費試聽,點擊「了解更多」。快速成長需要學習更多乾貨知識,運營、銷售、管理、領導力、激勵、團隊、戰略、商業、文案等一網打盡,實用落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yOU7mwBJleJMoPMODR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