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啃老:出國讀書到底值不值?

2019-07-18     臨沂中公

江蘇南京市民王先生是做生意的,家庭條件不錯。兒子今年34歲,十多年前王先生送孩子到英國留學,兒子從英國留學回來後,一直沒有找工作,整天遊手好閒,父子倆為此經常爭吵,有時兒子甚至會和他動手。

不論是送兒子到國外留學,還是給兒子買房,抑或給他買車,父親用自己的財富積累和社會資本,讓孩子少一些「負重前行」的壓力。與許多「沒有背景,只有背影」的寒門子弟相比,這位可以「拼爹」的年輕人沒有「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生存焦慮,只需要按部就班地進入生活的正軌就好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海歸兒子啃老10年」,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社會的問題。

在家庭結構小型化的今天,許多家庭並不缺乏對孩子的寵愛,卻難以把握寵愛與溺愛之間的邊界。習慣將對孩子慾望的滿足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手段,習慣對孩子百依百順,沒有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只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卻忽視了對孩子進行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營養輸送」,讓一些年輕人在生理上早已成年,在心理上依然是一個「巨嬰」。

曾幾何時,「海歸」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身份標籤,自帶精英群體的光環效應;現如今,「海歸」泥沙俱下、良莠不齊,「海歸」只意味著一段生活的經歷與過程,並不意味著出眾的能力與素養。「海歸」並不是一個同質性的整體,而是有著鮮明差異性的個體;「海歸」做起了「品蝦師」的有之,在鄉村「發揮作用,實現價值,贏得尊重」的有之,渾渾噩噩的「海歸」有之,身陷囹圄的「海歸」同樣有之。

對於不少中國人而言,人生的意義往往是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有引以為傲的子女,然後就是為了家庭甚至子女而活;這必然會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際關係,需要把這些人際關係處理得很好。「海歸兒子啃老10年」背離了父親的期望,引發父子之間的矛盾。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習慣了依賴父母,習慣了向父母無節制索取的「巨嬰」,說到底也是父母溺愛的結果。父母對子女百依百順,最終會讓子女成為一個「不幸的人」。「巨嬰」是錯位家庭教育的產物,和家庭經濟狀況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一些平民家庭儘管物質生活談不上豐盈,依然也會培養出「巨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sPIw2wBJleJMoPMfrr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