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野第三號人物,照片與劉鄧並列,他看到後立刻讓人摘下

2021-03-08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他是二野第三號人物,照片與劉鄧並列,他看到後立刻讓人摘下

他是二野第三號人物,照片與劉鄧並列,他看到後立刻讓人摘下

他是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者,在紅軍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任抗大政治部主任、代政委,在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二野、西南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劉鄧的得力助手。在建國初期五大軍區的政治部主任中,他又是惟一沒有被授予軍銜的一位。

他,就是被宋時輪上將稱為「二野第三號人物」的張際春。

「抗大歲月」

1936年6月,黨中央在陝北瓦窯堡成立了紅軍大學,次年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

1937年1月,張際春到陝北後進入抗大第二期第一隊學習,並任學員隊的黨支部書記。

1938年2月,任抗大政治部主任,與副校長羅瑞卿一起負責抗大的實際領導工作。

1939年7月,抗大從延安遷至太行山根據地,訓練前線八路軍幹部。張際春與羅瑞卿率領總校機關人員和學員數千人,東渡黃河,經晉綏進入晉察冀,時經半年,歷盡艱辛,穿過敵人數道封鎖線,於1940年1月勝利到達太行地區。1942年9月,張際春代理抗大政委。

這時,他實際上是「抗大總校」的第一號領導人。

張際春一向重視密切聯繫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沒有架子,平易近人,因而威信極高,被抗大師生譽為「嚴師、慈母、好領導」。

宋任窮曾評價說:「張際春同志任紅軍大學和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多年,他作為紅大和抗大優秀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堅決執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針,為培養造就大批治黨、治國、治軍人才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真可謂桃李滿天下。"

也正因為如此,55年時,張際春雖然因為在地方工作沒有參加授銜,但是很多的開國大將、上將見到他,都要稱呼他為「老師」。

劉鄧的得力助手

1943年1月起,張際春參與指揮了對日戰略反攻、解放戰爭、西南剿匪,歷任過晉冀魯豫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原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是劉鄧大軍中屈指可數的領導人之一。

在劉鄧大軍中,「劉、鄧、張、李」首長是一個整體,在幹部的心目中,劉司令員威嚴而親切,大家愛聽他講話,他縱論戰略戰術淵博精深,闡述話題通俗幽默,善用民間歇後語;鄧委嚴肅冷峻,不開玩笑不發脾氣,談話作報告語氣溫和,字字如鋼釘入木,不搖動。而張際春副政委是一位著名的「老媽媽」。

之所以稱他為「老媽媽」,一是因為他年長資歷深,他1900年生,1926年入黨,1928年參加朱老總領導的湘南起義,上井岡山,而後參加長征。

二是他仁慈心細,愛人如愛己。他對犯有這樣那樣差錯的同志的批評,總是體貼入微,深入分析,說透道理,從不發脾氣,最重的語言就只有一句:「太不成話了。」

對下,他維繫將帥之間、官兵之間、軍民之間的血肉之誼;對上,他保證了對劉鄧軍事策略的全面實施,而且從不驕傲。

一次部隊搞展覽,貼出了劉、鄧、張的照片,張際春看到後嚴厲批評:「怎麼能把我和劉、鄧並列,趕緊把照片撤下來!」

廉潔奉公,堅持原則

在戰爭年代,他就有許多把馬讓給傷病員騎,把自己的乾糧分給戰士們吃,與同志們一起睡地鋪等動人事跡,解放後,他仍然保持普通戰士的本色。

1950年,他應邀到西南革命大學作報告,秘書考慮到當時重慶的社會秩序還不安定,又考慮到「革大」在郊區,報告地點又在廣場,為了張際春的安全,便與保衛部門商定派幾名武裝戰士和一輛吉普車跟隨前往。

他發現後立即嚴肅地問:「這是幹什麼?這樣前呼後擁的不好,這和國民黨的官僚有什麼區別,我們可是要警惕呀!」

當即命令吉普車返回。

他對自己的要求嚴,對子女的要求更嚴。戰爭年代,他的子女長期在後方留守,見面的機會不多,但只要有機會,他總會對子女進行教育。進城後,他經常教育子女不要有幹部子女的優越感,不要搞特殊化,要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

在那段特殊歲月里,張際春受到衝擊,自從被電車上擠下來摔傷後,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68年9月不幸去世,享年68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mo8E3gB9EJ7ZLmJd9G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