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二人轉市場病相報告②」從」金字招牌「到」斷臂求生「,「星工場」和平大戲院為何傳奇不再

2019-08-13     吉網調查



和平大戲院目前在長春市有三家分店


在東北二人轉劇場中,和平大戲院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這樣說,是因為和平大戲院是東北二人轉有史以來第一支頗具規模的民營二人轉劇團。這家劇團早在1997年就創建了。

20多年來,在和平大戲院演出過的演員,不勝枚舉,閆學晶、周雲鵬、小瀋陽、宋小寶、劉亮、白鴿……只要是你能叫得上名字的二人轉明星,基本上都在這裡演出過。鼎盛時期,和平大戲院的簽約演員有100多人。多年來,在二人轉業內一直有這樣的一句話,你如果沒在和平大戲院的舞台上演出過,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二人轉演員。

如今,就是這「神」一般存在的和平大戲院,也同樣受到了二人轉市場萎靡的衝擊,逐漸走下「神壇」。

目前在長春,和平大戲院依舊有三家分店——萬寶街總店、凱旋路旗艦店、工人文化宮劇場。儘管如今二人轉演出的上座率不高,但一年365天,除去春節假期的一、兩天之外,和平大戲院每天晚上都會有演出。「這是一個品牌,我們會選擇堅守,不會放棄,哪怕只有一個觀眾,我們也會演出。」劇場負責人的話是一種承諾,但聽起來多少有些辛酸。

在商言商,企業不可能賠本賺吆喝,在殘酷的市場面前,和平大戲院也開始選擇多條腿走路:創辦傳媒公司,承接各種二人轉演出、綜藝演出,甚至是禮儀演出、主持人演出。




和平大戲院大廳內可以看到各種促銷、宣傳海報 中國吉林網 記者 于洋 攝

 票房:2018年比2017年下降40%,2019年還不如2018年

從1997年創建到如今,對於東北二人轉市場的冷暖,和平大戲院有著切身的體會。和平大戲院的總經理韋芳告訴中國吉林網記者:「和平大戲院剛創建的時候,二人轉並不為觀眾接受,經歷過一段低谷期。之後的幾年,也就是在2000年前後,二人轉劇場開始日漸火爆,到了2008年前後,開始被市場廣泛認可,持續火爆。從2016年開始,二人轉劇場的收入開始下滑。」

根據和平大戲院官方統計數據,2018年劇院的整體票房收入比2017年下降40%,從目前情況看,2019年還不如2018年。

票房收入銳減的原因,在和平大戲院總經理韋芳看來,當今社會全面進入到網絡時代,網絡對社會的衝擊是全方位的,二人轉表演這一行當也不例外。當網絡直播這一新生平台迅速躥紅,大量演員加入了網絡主播的行列。「網絡直播,可以讓很多在舞台上沒有獲得更多機會的二人轉演員獲得機會,而且收入不菲。觀眾也一樣,通過網絡平台,可以隨意點播自己願意看的節目,還能夠與演員互動。不得不說,直播平台的發展和壯大,給二人轉演出市場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歷史上,好多著名的轉星都在和平大戲院表演過


 如何面對殘酷市場?

市場競爭是殘酷的,上座率的下滑,讓以票房為主要贏利點的和平大戲院受到很大的衝擊。韋芳很坦誠,「不用迴避,單單從票房收入情況看,現在的劇場是賠錢的。不過,我們是集團公司,雖然票房這一塊是虧損的,但我們會通過其他的方式進行彌補,所以,劇團一定會選擇堅守,和平大戲院的演出不會停。和平大戲院有二十幾年的歷史了,它是有歷史責任感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堅持。」

事實上,和平大戲院在劇場演出方面,不僅僅是「堅持」,畢竟,在很多二人轉演員心中,和平大戲院的舞台是「殿堂級」的。「沒有十幾年的功底,沒有自信,你怎麼可能在和平大戲院的舞台上演出。作為一個二人轉演員,能夠在和平大戲院舞台演出,那是一種榮耀。」

二人轉演員阿寶這樣跟中國吉林網記者說:「你就拿我來說,我到現在學習二人轉表演已經十幾年了,開始在白城的一個二人轉學校學二人轉,跟著老師在地方的小劇場演出找經驗,那個時候水平太一般了,第一次上台的時候都忘詞了。後來慢慢在外面跑場子,在白城劇場裡演出積攢經驗。大概是2006年,我來長春看我的二人轉老師,當時是在老師的引薦下,到和平大戲院試戲,本來以為自己還不錯,結果人家說我的水平比學員能強點,比演員還差點,要想在和平大戲院演出,還得在他們的學校再充充電。就這樣,我又在和平大戲院下面的學校學了一段時間,才有機會到和平大戲院演出。」

「我們劇場,不是說你隨便一個二人轉演員就能夠來演的,必須要有些真本事才行。」劇院的總經理韋芳也證實了阿寶的說法。





渴望改變現狀

票房下降,收入銳減,這其中固然有很多「客觀原因」,當然,行業內的「主觀」因素也不少。至少,在和平大戲院的一眾演員看來,「全東北一張臉,一張口」的抄襲、照搬、不創新,也是導致二人轉演出票房下滑,市場不景氣的重要原因。「你整天說的都是一段詞,唱的都是一個調,就是再好看,觀眾也有看膩的時候。本來市場就不好,你再不創新,吃老本,那能好得了嗎?」二人轉演員出身、現在已經是劇場藝術總監的董四毛說。

「二人轉有很多傳統的唱腔,其中有好多唱詞有些老了。你比如有些唱詞,還在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事,這些在當時很時尚也很搞笑,放在如今,就不再是包袱了。你要想讓人接受,就必須要改一些東西,把一些與時俱進的新內容加進去。你再比如二人轉中有好多時間很長的大段唱詞,有的甚至能唱個把小時,你現在再拿到舞台上來,誰還有時間聽你唱一個小時?這個怎麼辦?我們能不能把其中很有意思的一段或者幾段拿出來,做個開場戲?所有這些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有人來嘗試。我們現在就在做這個工作。」和平大戲院的創作團隊成員之一的邢總說。

「我們已經組建了創作團隊,一是對傳統二人轉的演出進行增補,努力加進一些與時俱進的內容。同時,我們也在創作一些新段子,借鑑舞台劇、傳統相聲等其他藝術形式,為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進行補充。當然,這是一項工程量很大的工作,不僅僅是和平大戲院,我相信,整個二人轉行業,都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早早晚晚地會加入到創造這一行列之中。」

除去加強原創,不可否認,網絡對於二人轉劇場的衝擊也很大。「我們不要只看到網絡時代給我們帶來衝擊,我們為什麼不能利用網絡平台?演員直播火了,那我們為什麼不以劇場的形式,將我們的演出進行網絡直播?讓我們的簽約演員以和平大戲院的名義進行網絡直播?同樣,劇場的票務工作,為什麼不能藉助網絡售票平台?在這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借鑑電影院的營銷模式,影院、演唱會,哪一個不是與網絡售票平台合作?」事實上,和平大戲院已經在這樣做了,每天的演出,和平大戲院都會藉助一些網絡直播平台進行直播,簽約演員也會不定期的以和平大戲院演員的身份進行網絡直播。至於票務工作,和平大戲院也一直都與網絡售票公司有合作。




 和平大戲院學會「多條腿走路」

在票房不景氣,甚至是虧損的情況下,向其他領域擴軍,反哺票房虧損,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殘酷的市場大環境下,和平大戲院也開始學會用「多條腿走路」。

根據中國吉林網了解,最近幾年,和平大戲院已經開始承接各種商業演出,其演出類別包括舞台劇、兒童劇、禮儀演出、商業演出等。和平大戲院工作人員透露,「現在很多企業,如果需要這一類的服務,肯定會通過傳媒公司或者演出公司這一中介載體來尋找,但他們最終所獲得的服務往往與付出不成正比。舉個例子,如果一家公司想花100萬辦一台晚會,如果通過傳媒或者演出公司,他們實際所獲得的服務價值可能也就是60萬,畢竟中介公司還要收取一定的中介費用,所以他們不可能把所有錢都百分之百花在演出方。但是,直接找到我們就不一樣了,同樣是花費100萬,那他們實際獲得的演出價值可能就是100萬,甚至還有可能超值。現在好多企業都慢慢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一年之中接到的商業演出任務並不少。」

和平大戲院方面透露,為了方便進入商業演出市場,他們自己也成立了演出公司。

「商演市場形勢不錯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演出隊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也有自己的劇場和舞台設備,甚至說演員的水平也都很不錯,所以,我們在這方面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用其他形式獲得利潤來反哺劇場,這是在殘酷市場競爭環境下,和平大戲院的「求生之道」。雖「效果」尚可,但個中辛酸與無奈,恐怕也只有從業者自己才知道。

「我們相信,二人轉不會就這麼沉淪下去,這個行業現在處在低谷,但總有反彈的一天。」和平大戲院總經理韋芳說。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于洋 欒喜良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和平大戲院供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l7Wj2wBvvf6VcSZZS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