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白波
11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宣布,為進一步便利中外人員往來,中方決定擴大免簽國家範圍,自2024年11月8日起對斯洛伐克等8個歐洲國家和韓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至2025年12月31日,9國持普通護照人員來華經商、旅遊觀光、探親訪友和過境不超過15天,可免辦簽證入境。
從1日晚上開始,在北京從事韓國入境游業務的朴青吉,手機來電就幾乎沒停過。到昨天中午,他已經接聽了幾十個韓國客戶的諮詢電話。「消息來得很突然,出乎我們的意料。對韓國遊客入境中國旅遊應該會有很大幫助。」朴青吉對本報記者說。
中韓經貿聯繫、人員往來密切。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國,韓國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韓國是中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國,中國是韓國第二大投資對象國。2023年兩國貿易額超過3000億美元。疫情前,兩國每年人員往來達到1000萬人次,其中韓國人來華超過400萬人次,雙方互為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今年初,一則「韓國來華遊客同比暴增908%」的消息衝上熱搜,而湖南張家界是最受韓國人歡迎的中國旅遊景區之一。
朴青吉介紹,韓國人辦理來華旅遊簽證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委託旅行社在中國辦理後郵寄到韓國,需要提前10天左右辦理;一種是在韓國國內辦理。韓國兩個中國簽證中心分別位於首爾和釜山,外地韓國民眾需要專程到兩地辦理,加上準備材料,通常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在韓國從事赴華簽證業務的金先生告訴本報記者,今年韓國人赴華簽證需求持續增長。最近他們月均辦理團體簽證約3000人、個人簽證約1000人。中國對韓免簽實施後,他們只能改換「賽道」,正在考慮下一步計劃。
今年以來,中韓關係出現回暖跡象。5月,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時隔四年多在首爾舉行,三國在聯合宣言中表示要重振人文交流,努力促進文化、旅遊和教育交流,力爭到2030年將三國人員往來規模增至4000萬。疫情前,這一數字的頂峰接近3000萬。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懿黑對本報記者說,中韓是近鄰,兩國貿易、人員往來頻繁,對韓免簽政策的實施很有必要,將會給韓國人來華旅遊和商務訪問帶來很大便利。她推斷,中國對歐洲和東南亞國家單方面免簽始於一年前,此時才對韓國免簽,可能與此前中韓關係遇冷有關。
除了張家界,韓國人來華旅遊的熱門目的地主要是北京、上海,以及吉林長白山、安徽黃山、廣西桂林、四川九寨溝等自然山水景區。朴青吉表示,對韓免簽實施後,韓國遊客入境預計將明顯增加,同時目的地會更加多樣化。目前韓國人到中國入境游以團隊游為主,韓國旅遊散客選擇的目的地也比較單一。免簽降低了入境門檻,韓國年輕人入境游更加方便,韓國遊客特別是年輕遊客可以利用周末到距離較近的中國城市旅行,有機會「解鎖」更多中國內地的旅遊目的地。以朴青吉公司的經驗來看,韓國遊客對西藏、新疆等中國內地和西部的旅遊目的地興趣十分濃厚。
「中國主動發出了一個積極信號。交往增加有助於改善兩國民間感情。」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院長、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黃載皓說,以他自己的經驗來說,赴華簽證的辦理比較繁瑣。中國首次單方面對韓國免簽,是韓中兩國政府近一段時間努力改善關係的結果。
趙懿黑坦言,中韓民間輿論對對方國家的態度都比較負面,疫情中斷國際交往加劇了這種狀況。特別是在網際網路影響下,兩國青年對對方國家的印象更為負面,這是值得兩國關注的。免簽政策對推動中韓民間交流、加強民間情感、促進青年相互了解,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fe5f4cbf6f139d5044d8b2e1041a6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