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都是生物醫藥,可老華藥和新華藥,大不一樣嘍!」12月9日,當記者趕到1000多公里外的浙江湖州,見到曾參加華藥建設勞動的胡教平老人,91歲的他心潮難平。
5月10日拍攝的華北製藥金坦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場景。(河北日報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被譽為「共和國醫藥長子」的華藥,自1953年誕生起就是一家生物醫藥企業。今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華藥就在第一個展台。展廳里,總書記強調:「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70年滄海桑田。新華藥,新在哪兒?
12月22日,在石家莊,記者繼續向胡教平老人的兒子、華北製藥中央研究院院長鬍衛國詢問答案。「地方變了,廠房變了,產品也變了,是這些,也不全是這些。」他笑眯眯地反問記者,「採訪了這些天,你們說它新在哪兒?」
新在品種?
什麼產品最能代表華藥?同一個問題,父子兩代人卻有不同答案。
「當然是青黴素!」胡教平老人脫口而出。青黴素是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產的,華藥在上世紀50年代生產出中國第一批青黴素,讓貴比黃金的藥降為幾毛錢一支。憑這「一招鮮」,華藥成為亞洲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全國每7支抗生素中,就有1支華藥產。他的父親胡孝心就是受益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支支寄回浙江寧海老家的救命藥,給身患老肺病的老人帶來生的希望。
可在53歲的兒子胡衛國眼裡,從一藥難求到琳琅滿目,生物醫藥的品種早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現在的華藥,已經從以抗生素為主,發展成涵蓋抗感染、心腦血管、免疫調節等領域的大型現代生物醫藥企業,一共有700多個品規呢。」他介紹起來滔滔不絕。
上世紀90年代,靠青黴素一個品種「躺贏」的好日子到頭了。你降一毛、我降一毛,價格戰愈演愈烈,華藥利潤斷崖式下降。轉型迫在眉睫,華藥把目光投向了現代生物醫藥。一來,多年積累的生物醫藥技術,更能凸顯優勢,更重要的是,長遠來看生物醫藥大有可為。
1998年4月,華藥毅然投資3億元上馬金坦項目。金坦,是基因技術(GeneTech)音譯。這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生物技術藥物產業化基地。然而,金坦之路並不平坦,連續出現虧損。虧了6年,華藥補了6年,咬牙挺過去,終於邁入生物醫藥新賽道,如今金坦已成為利潤大戶。
金坦、華民、新製劑……2017年,老華藥停產搬遷的時候,一個現代生物醫藥的新華藥早已崛起。現在,華藥業務已從原料藥轉為製劑藥為主,生物技術藥物貢獻利潤。
「現在每家藥廠生物醫藥品種都密集『上新』,如果僅僅看這一項,又很難代表華藥之新。」胡衛國說。
新在技術?
華藥工業文化展陳區里,一架笨重的鑄鐵搖床分外顯眼。1958年,就是靠這架搖床,選育出了中國第一株生產用青黴素菌種。
那時候想用菌種,要從蘇聯「打飛的」進口,不光效價低,價格還高。「華藥必須選育自己的菌種!」一次次試,一步步改,他們終於打破國外壟斷,結束了我國青黴素、鏈黴素依賴進口的歷史。
「刻骨銘心啊!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胡教平的語氣沉重而堅定。
「今天,雖然還是生物醫藥,但技術早就不一樣了。」胡衛國介紹,我們有微生物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抗體藥物研製國家重點實驗室、抗生素酶催化及結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4個國家級創新平台,有高通量篩選、基因編輯、AI技術等一大批前沿技術。技術不斷疊代,只為一個目的:研發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
在華藥,如果問起生物藥,人們一定會告訴你奧木替韋單抗注射液。這是華藥自主研發的第一個國家Ⅰ類新藥,用了整整17年。從一個狂犬病毒抗體基因序列開始,科研團隊夜以繼日攻關,硬是靠自主創新衝破技術壁壘,研發出中國首個重組全人源抗狂犬病毒單克隆抗體。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重組B肝疫苗,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Ⅰ類新藥,為摘掉B肝大國帽子作出重大貢獻;免疫製劑環孢素,打破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劑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這些年來,華藥共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1項。
不過,在胡衛國看來,光靠一項技術,很難永遠保持領先地位,只有持續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創新,才能有層出不窮的新產品、新技術,才能不斷為新華藥注入新動能。
5月10日拍攝的華北製藥金坦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車間進行作業。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新在路徑?
把科研團隊派到「國家隊」創新平台,成了華藥的新時髦。
近日,在位於天津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熱氣騰騰的氛圍里,雙方正一起孕育合成生物的「新夢想」。「每一分鐘都有新收穫。」一桌圍坐的,是行業「大咖」、海歸博士,創新的火花四濺。
共享廚房、共享廚師、合作開發,這裡已經成為華藥的「創新源頭」。「工業菌種是生物製造的『晶片』,有一個先進的工業菌種,就可能是一個未來的單項冠軍。」胡衛國期待滿滿。
「建廠時只有一條路,就是靠蘇聯專家援建,現在合作方式越來越多了,讓創新如虎添翼。」這個新變化,讓胡教平不住點贊。
華藥的「朋友圈」,已經從技術擴展到產業鏈,從國內拓展到國外。與清華大學共建國家創新平台,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等合作研發,解決「卡脖子」難題;與國際知名企業開展深層次合作,重點推進生物技術發展。
「開放合作可以為企業創新賦能,但關鍵還得靠自主創新。可以肯定,決定華藥之新的,絕對不僅僅是越來越大的『朋友圈』。」胡衛國深有感觸。
新在頭腦!
新華藥,到底新在哪兒?「在我看來,品種、技術、路徑,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新在頭腦。」胡衛國思考再三說。
這是胡衛國的答案,也是記者的深切感受:華藥的轉變,根源在於思想的轉變。
從青黴素起家的華藥,沒有把傳統產業當包袱,而是創新思維方式,在老產業基礎上向新求變,一步步發展成新興產業;始終堅持自主創新,開放合作,努力探索前沿技術,未來產業「超前」發展。
經歷轉型之痛,胡衛國更加懂得:「堅持創新發展,傳統產業也可以形成新質生產力。」
當今世界,生物醫藥產業風起雲湧。在貌似平靜的醫藥市場背後,一場事關國家安全的較量,正在激烈地進行著。別小看生物醫藥,它可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事關人類生命健康,更是中國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核心領域。放眼全球,輝瑞、強生、羅氏等製藥巨頭,正加緊布局AI製藥、生物製造等關鍵技術,加快生物醫藥數字化、智能化步伐。
華藥,再一次來到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解放思想、創新驅動,是在生物醫藥領域制勝的法寶。」胡衛國堅信不疑,顛覆性技術是實現新跨越的「戰略必爭」領域,一分鐘都耽誤不得。現在,他和研發團隊正爭分奪秒開展新型疫苗、抗體、細胞因子等創新生物藥前沿研發,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的「核爆點」。
突圍艱難,但胡衛國不氣餒:「要加快奔跑,努力攀上生物醫藥的『珠峰』,就像當初開創抗生素工業化生產新紀元那樣,只有這樣,才能『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一縷溫暖的陽光灑進江南小院,金黃的柚子沉甸甸掛滿枝頭,胡教平摘下一個給記者:「這棵樹在這裡生長了幾十年了,你看,現在還是枝繁葉茂,果實纍纍。」( 河北日報記者 張文君 周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