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跑步新手需要多久的練習才能參加半程馬拉松並完賽?

2022-09-07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一個跑步新手需要多久的練習才能參加半程馬拉松並完賽?

對於多數普通人而言,半程馬拉松距離是每一個從跑者變身為「馬拉松RUNNER」的必經過程,近三個小時與公路的鏖戰充滿艱苦、同樣也會收穫很多滿足。

——如果你已經逐漸具備跑步的習慣,並期待能在秋高氣爽時能順利跑完半程馬拉松,那麼不妨mark一下這篇內容。

從準備前的身體評估到三個月的訓練計劃、以及訓練會遇到的問題Q&A……半馬挑戰,現在起步~

(預告:未來還會發布關於半程馬拉松成績進階的內容,適合期望半馬成績更進一步的跑者參考執行)

身體評估:初階跑者想要完成半程馬拉松,應做哪些準備

前期身體素質自測:全面體檢、有氧體能、下肢力量和核心肌力

正式訓練開始前,我們建議最好安排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尤其是血常規、心電圖的情況。

近年來不少運動事故的發生都與心臟有關,血常規、心電圖可以反映出你當下的身體狀態,確定是否可以進行較長時間、較高強度的系統訓練。體檢結果「綠燈通行」後再開始訓練,也是對自己和家人的最大負責。

馬拉松線路會按最短距離原則測量,所以半程馬拉松比賽時,跑者實際跑過的距離往往在21.2~21.5公里左右。對初跑者來說,這意味著持續長達150分鐘甚至更久的耐力運動。因此,在憧憬跑完半馬的夢想之前,首先確定兩點

具備最基礎的有氧體能要求、且有足夠的時間用於準備,一切計劃才有可執行性。

——在訓練的最後,評估自己是否具備完成半馬的能力,可以「能持續不停的跑完至少15公里」作為標準。

——如果上述幾項你的答案都是YES!那你就應該相信自己,通過充實的訓練,完成半馬不是夢!

另外還有這兩個關於下肢力量和核心肌力的小測試,不妨也可以作為自測的一部分。

除了強大的心肺功能/有氧耐力,馬拉松跑者都會有出色的下肢力量和奔跑中非常穩定的核心肌力:

每組30秒時間,組間休息60秒,持續3組

每組30秒時間,組間休息45秒,持續3組

如果測試中身體動作沒有明顯變形,感覺大腿/核心肌肉酸脹但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那說明你的下肢力量和核心穩定性比較不錯;

如果無法堅持或身體強烈抖動、動作出現明顯變形,則說明你的肌肉及核心力量較弱,那麼在後續時間裡,就需要針對下肢力量和核心穩定性做更多的訓練了。

跑步之餘,跑者可以經常花3-5分鐘多做做這兩個經典動作,對膝關節、核心穩定都非常有幫助。它們也能讓你跑得更遠更快。

訓練準備:訓練量安排、訓練時間梳理、需要哪些裝備

有些人習慣晨跑、有些人習慣夜跑,有的人周末會有更多閒暇時間、有的人則周末需要更多應酬/陪伴家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為了保證訓練計劃的完美實施,你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調整訓練日。

訓練量方面,我們建議——

除了跑步之外,一定要加強身體素質方面的練習,主要針對腰腹肌力量核心力量上下肢力量

這部分我們也會在下方給出一些參考。

馬拉松訓練很耗時,一次LSD(長距離慢跑)的時長可能會達到2個小時甚至更久。對於這樣的長時間、高強度訓練,你也需要儘可能安排在工作相對輕鬆、接下來沒有要事的日子進行。

請根據以上幾個問題來靈活調整訓練計劃。

準備半程馬拉松每周會有至少3次左右的訓練。因而我們建議你可以準備:

  • 至少兩套適合跑步運動的速干透氣服裝
  • 一套適合室內健身的運動服裝
  • 至少兩雙跑鞋。可以選擇緩震及保護性較高的慢跑鞋和相對輕快的跑步訓練鞋,交替使用也能延長跑鞋的壽命(如參加比賽,可能還需要一雙適合比賽的用鞋)
  • 其它必要的運動裝備。如監測運動數據的GPS跑步手錶、遮陽跑步帽、運動耳機(如有聽歌需要)等等

區別其它項目,馬拉松運動持續時間長,因此運動裝備會長時間、更多頻次的與身體接觸/磨擦。所以你可能需要多次穿著使用,才知道這件裝備是否適合你。

——我們也建議,未必在訓練起初就一次性置備齊全,隨著訓練的進行,你對自己的身體、裝備的需求認知都會更加了解,這樣「踩雷」的機會也會更少些。

以完成半馬為目標,三個月/12周的半程馬拉松訓練計劃

半程馬拉松比賽的關門時間通常為3小時整,本訓練計劃以2小時30分~3小時、相對輕鬆的跑完比賽為目標。

——當然隨著時間進展,也許你會因為保質保量的完成訓練計劃、且發覺自己跑步天賦異稟而會提高比賽的預計完成時間,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需要更多訓練、更長時間才能跑完21公里。這都是很正常的情況。

整個訓練計劃三個月/12周,分為三個周期,基礎耐力期(5周)+強度訓練期(4周)+比賽準備期(3周):

基礎耐力期(5周)

基礎耐力期主要為夯實有氧基礎,以及讓身體去適應持續規律跑步的習慣,也是一個強化有氧能力+避免受傷的過程。

基礎耐力期幾乎都以有氧慢跑為主,以時間為訓練單位,可以避免跑者訓練中過於興奮、中後半程不自覺的加快速度以完成的情況,更好的用維持配速的狀態執行每次訓練——當然你也可以換算成自己的配速。比如40分鐘有氧慢跑,配速是6分15秒/公里的話,即6.4公里,加上前後的熱身和冷身慢跑(這部分會在後面詳細解釋),單次訓練的距離會在8~9公里左右。

強度訓練期(4周)

具備一定基礎有氧能力後,在強度訓練期會有更多更長距離的跑步,比如最長至18公里的挑戰——這些中長距離跑不求速度,主要為增強你的完賽信心。如果你能堅持跑完,那么半程馬拉松的距離也不會遙遠。 跑者也可適當提升有氧慢跑的速度,達到綜合有氧慢跑的強度。

比賽準備期(3周)

距離比賽時間最後三周,本階段的重點在於消化此前的訓練成果,以及讓自己做好比賽的準備。 你可以儘量將這三周的作息調整至與比賽日相似(馬拉松比賽往往較早,5點左右即要求完成起床洗漱和進食),尤其是早餐的飲食習慣。

比賽的所有裝備請在最後三周前確認,並有足夠的熟悉度,確保它們不會在比賽中出狀況。最後一周會有一個比賽服裝跑,作為模擬測試。

訓練計劃中,具體項目的執行解讀

以完成半程馬拉松為目標的初跑者,訓練計劃相較更為嚴苛的馬拉松訓練會簡單一些。涉及強度也較低,多以有氧慢跑為主。強度較高的乳酸門檻跑、間歇跑並不是必選項——如果訓練進行一段時間後,你發現自己具備比「安全完賽」更高的能力,如相對輕鬆的以60分鐘完成十公里,那也可在訓練中嘗試提升配速,並適當提升自己的目標。

有氧慢跑/恢復跑/綜合有氧跑

有氧慢跑通常占據跑者日常訓練的60-70%或者更多。有氧慢跑通常以心率為參考數據,達到一定時間即可,無需過分在意配速——當你的有氧能力得到提升,同等心率時的配速也自然會有提高。

有氧慢跑的訓練時間一般在30-80分鐘之間,距離一般在6-15公里之間。每次訓練,跑者可以用2公里左右慢跑熱身(將心率逐漸提升到有氧心率區間),而後開始勻速巡航慢跑(儘量保證心率變動較為平緩),最後1公里的冷身(將心率逐漸降低至初始運動狀態),而後進行放鬆/按摩/拉伸。即完成了一次很好的有氧訓練。

長距離慢跑(LSD)

長距離慢跑堪稱是最有「馬拉松」特色的訓練項。通常以LSD(Long Slow Distance)縮寫。長距離慢跑的兩個關鍵詞即「長距離」和「慢/低強度」,即跑者以在有氧心率區間甚至更慢些的配速,完成較長距離的訓練。

長距離慢跑除了能加強心肺功能,也能提高肌肉用氧能力,還能增加脂肪代謝的能力,這樣身體會逐漸具備完成馬拉松這樣長距離的能力,跑步時的能量消耗也會變的更為經濟。

對絕大多數業餘跑者來說,需要注意跑LSD時配速過快或過慢(比有氧心率還要低很多的強度),避免過於漫長的距離和時間。

中長距離跑

中長距離跑(Mid-long)通常在15-21公裡間,訓練的時間一般為60-120分鐘。中長距離跑要求跑者配速略高於有氧慢跑。

也有些訓練計劃中,中長距離跑會被具體執行到節奏跑/乳酸閾值跑里。

馬拉松配速跑

顧名思義,馬拉松的配速進行的訓練。儘管馬拉松配速跑總距離並不短,但並非要求全程維持該速度,只需其中50~75%的距離以馬拉松配速強度完成即可,其餘以有氧慢跑進行。

這裡的馬拉松配速是「當下你的能力」還是「你期望未來比賽時的能力」呢?選後者——切記這個預計值符合實際。

以心率來衡量運動強度的話,可以遵循:

以配速來衡量運動強度的話,可以遵循:

跑步之外可進行的交叉訓練

以完賽為目標的半馬訓練,意味著你需要有較強的有氧耐力,去完成接近150分鐘的慢跑。較高強度的跑步訓練未必是必須的(且容易增加受傷的風險),但你可以在跑步之餘,增加一些核心部位及身體力量訓練——這些會給你的完賽增加很多籌碼。 五個經典的動作核心訓練動作(建議可與跑步結合,每周進行2-3次訓練):

仰臥臀橋(Glute Bridge)

動作步驟:

仰臥平躺,下巴儘量收緊,雙手放在身體兩側,以保持軀幹穩定,膝蓋彎曲,全腳掌觸地; 收緊臀大肌,慢慢將腰椎部位抬起,直到整個肩胛抬離地面、只依靠肩和腳掌在支撐,此時軀幹與大腿呈一直線; 維持住該動作3-5秒時間,緩慢回落還原,並開始下一組動作。

細節注意:

平躺時下巴儘量收緊,不要有仰頭的情況;

腳掌與肩同寬或略寬於肩距,兩腳平行;

保證身體不要扭曲,椎體呈直線;

發力時感受到臀部肌肉的啟動,引導軀幹向上抬起;

整個過程中全腳掌著地支撐,切記不要用前掌踮起(依靠小腿肌肉)發力; 切勿拱腰,或在抬起過程中扭動軀幹。

動作組數:

每一個臀橋可以按10秒一組完成(抬起3秒-維持4秒-回落3秒)。 每組12—15個,依個人能力做3-5組,每組間休息30秒。

平板支撐後抬腿(Plank and Leg Lift)

動作步驟:

雙肘彎曲支撐在瑜伽墊上,肩膀和肘關節垂直於地面;

雙腳踩地,保持軀幹伸直,頭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

腹肌收緊,盆底肌收緊,脊椎延長,眼睛看向地面;

在保持核心繃緊的同時,抬起一側的腿離開地面約15厘米左右,並保持1-3秒,然後回落;

換另一側抬腿進行相同動作。

細節注意:

抬腿時要保持核心穩定,上半身不要隨腿部動作發生位移;

核心始終保持穩定,不要拱起背部或塌下腰部;

如果完成這個動作有困難,可以和手臂前伸結合在一起來減輕維持平衡的核心壓力,具體為,前伸左手時後抬右腿,前伸右手時後抬左腿。

動作組數:

每一個平板支撐後抬腿以兩側抬腿為一組,時間約為10秒(抬腿2秒-維持2秒-回落1秒)。 8-12個一組,依個人能力做3-5組,每組間休息30秒。

站姿側抬腿(Standing Side Leg Raises)

動作步驟:

自然站立,一隻手扶住椅子(桌子等),一隻手叉腰,雙腳微微分開;

重心落於靠椅子的那隻腳,另一側抬起至最高點,維持動作約2-3秒,然後緩慢放回;

等一側練習完成後,原地換個方向,以同樣的步驟完成另一側的抬腿動作。

細節注意:

控制動作速度,不要過快,以免達不到鍛鍊效果;

抬腿時儘量保持上半身的穩定;

重心落在靠椅子的一側腳,不要發生位移。

動作組數:

每一個站姿側抬腿一組時間約為5秒(抬腿2秒-維持2秒-回落1秒)。 單側10-12個一組,兩側交替進行依個人能力做4-6組,每組間休息30秒。

箱式無負重蹲(NWB Box Squat)

動作步驟:

站立在高度接近膝蓋位置的沙發(椅子等皆可)前,腿部與沙發保持約一個腳掌的距離;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略向外傾斜,舉起雙手保持肩膀水平高度;

膝蓋彎曲約保持90度緩慢下蹲,臀部向後,核心收緊;

下蹲到接近沙發表面處,維持住動作3-5秒,臀部發力站起還原至起始狀態,並開始下一組動作。

細節注意:

注意下蹲時膝蓋不要突出超過腳尖的位置;

下蹲過程中上半身不要彎曲,背部保持直線;

腰部始終保持收緊;

雙肩不能放鬆,以免雙臂落下。

動作組數:

每一個箱式無負重蹲可以按12秒一組完成(下蹲5秒-維持4秒-站起3秒)。 每組12—16個,依個人能力做3-5組,每組間休息30秒。

站姿提踵(Standing Calf Raises)

動作步驟:

保持身體直立,雙手撐在座椅靠背;

控制重心不要向前傾,雙腳腳掌自然著地;

腳跟緩慢抬起,腳跟距地面3-5cm,雙腳腳尖站立,持續1-3秒後雙腳緩慢落下;

細節注意:

注意完成動作時不要屈膝、屈體。

動作組數:

每組 10-15 次,完成 3 組。

想要完成半程馬拉松,牢記這些小貼士

馬拉松訓練是一個長期而又科學的體系,無法通過賽前一周或者一個月時間的突擊,獲得非常好的效果。只有踏踏實實的做好訓練中的每一個環節,並且張弛有度的安排好強度課和有氧恢復之間的體能分配關係,才能在這個漫長而反覆的過程當中,得到跑步能力的提高;

好的訓練一定是訓練+休息共同組成,跑的太過頻繁除了讓自己可能增加受傷風險、降低訓練質量外,未必最終一定就能跑的更好;

半程馬拉松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對有氧能力要求極高的運動。因而無論什麼水準,不管什麼目標成績,日常訓練有氧慢跑的比例,依然應該達到70%以上;

對初次嘗試完成半馬者而言,每周的訓練量以10%為上限,不要超過這一增幅;

以完成半馬的長距離訓練,達到15-18公里即可。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跑得更快,或者希望有更穩妥的完賽經驗,也可以考慮訓練中嘗試更長的距離(比如達到/超過半馬距離,時長達到或接近2.5小時);

不要在中長距離訓練中過度在意速度,過快的速度並不代表訓練成果更高。維持訓練的強度和勻速即可;

在中長距離的跑步中,除了維持勻速外,最後3-5公里逐漸提速可以給你更為強勢的心理暗示。這對比賽中遇到的困難時無疑是有正向幫助;

比賽最後幾周的減量,請在減少距離的同時,保持一定的強度,對於維持和鞏固之前訓練成果有著關鍵的意義。

這裡的馬拉松配速是「當下你的能力」還是「你期望未來比賽時的能力」呢?選後者——切記這個預計值符合實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eb695d4fe471ba2274cef0495e43a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