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以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經濟迅速發展,一躍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可是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也迅速發展,進步很大嗎?
老汪認為,迅速進步的是教育的硬體、師資;幾乎沒有進步的是教育理念、教師地位;學業壓力越來越大,素質教育所依賴的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空間不斷被壓縮。
30年前的初中
毋庸置疑,三十年來,教育的硬體和師資有了天翻地覆的進步。當年老汪一半的初中老師都是民辦教師,高中畢業,甚至高中未畢業。全縣所有的初中幾乎沒有一個本科生,那時的本科生都在高中。當年的黑板粉筆也被現代化的一體機、電子白板取代了。如今,似乎每過幾年,就會有更新的電教平台裝進課室。如今,不要說初中已經有博士任教,就是小學基本上也全面實現了本科化,甚至某些小學老師也是碩士畢業。當然,我說的是一線城市。其它城市和農村的教學硬體和師資跟30年前相比,同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進步。
我先來談談幾乎沒有進步的教育理念和教師地位。
這麼多年來,儘管各種各樣的教育理念紛至沓來,但幾乎都難以真正在中小學落實,中小學教育對先進的教育理念似乎存在天然的隔膜和冷淡。指導中小學教學的理念仍然是三十年前的時間乘以效率的題海戰術或題海戰術的升級版——從題海中精選題目。做題,做題,做考試會考的題,做考試會考的同類型的題——三十年前是這樣,三十年後仍然是這樣,似乎三十年就是三天,就是一瞬間。很多學校宣稱實施這樣、那樣的教育理念,但那些要麼是作秀,要麼是包裝,骨子裡仍然是做題的教育,仍然是題海戰術。
題海戰術「統治」中小學教育三十年
三十年來,教師地位其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除了沿海發達地區、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教師的經濟地位和三十年前相比,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多數地區的教師待遇仍然處於僅僅能維持基本的生存。我們病不起,買不起房,甚至某些教師因經濟緊張,空有寒暑假而不敢出去旅遊。由於囊中羞澀,我們買任何東西都要斤斤計較,以至於很多商人一眼就能看出我們教師的身份。我們教師上了某些行業的特殊名單。據說旅遊公司的導遊最不願意接教師團,因為教師團一般很少購物,即使購物也會極有耐心地、狠狠地還價。最讓我們不堪的是十多年前,長期病休工資只是象徵性地扣一點工資,但是如今病休1月,工資被扣得只剩下不到原來的百分之三十了。三十年前,我們病不起,今天更病不起。今天我們真地會因病而貧的。沿海發達地區、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教師的待遇的確非常不錯了,但是得有個前提:早年已經買房。否則用「水深火熱」來形容其生活一點也不為過。我所在地區,教師月薪普遍超過1.5萬,但是房價已經8萬了。如果早年沒有買房,一線城市教師經濟拮据到連去大排檔吃個飯都要猶豫一番。這讓我想起《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一段描寫: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裡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導遊合影,導遊不喜歡老師團,只因老師「摳門」
三十年以來,教師的社會地位也沒有實質性的提高。這主要表現在三十年前的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漸漸變成「孩子交給你了,教不好,唯你是問」的過度維權。有時,有人拿我們教師幽默:「教師為人師表,有地位啊!」我只能苦笑:「能不被投訴就不錯了,不敢奢談地位。」三十年來,我們從被尊敬的人,變成被投訴的人,變成知識保姆。
我再來談談學業壓力和素質教育所依賴的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空間。
老汪只能悲哀地說,現在學生的學業壓力是三十年前的好幾倍,素質教育所依賴的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空間比三十年前少了很多很多。
以初中為例,三十年前,老汪就讀安徽南部山區的鄉村初級中學。那時上午8點30才早讀,我幾乎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7點30左右。那時一天只有5節課,下午放學花一個多小時就能完成所有作業。那時真地有太多的自由時間空間來發展業餘愛好,來開展素質教育。只可惜,當年的學校只知道做題,做題,考試,考試。但是,學校管不著的時間,我們可以在河裡,在山上瘋狂地玩。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扔掉書包,跳進小河。那時周六上午還有半天課。周六下午,我們通常會全班集體下河戲水;全班集體上山采山花,摘野果;全班在學校玩一個下午的你追我打的遊戲。我們就這樣瘋瘋傻傻地玩到初三,才感覺到中考的壓力。我把這些故事說給現在的初中生聽,他們除了羨慕,還是羨慕。如今的初中生常常早晨6點多就要起床,晚上11點後才能上床睡覺,就這樣還有不少人實在是完成不了作業。中考的壓力從他們進初一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了。
這樣的山水陪伴了三十年前的我們
老汪不知道今天的素質教育是不是比三十年前好很多,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素質教育所依賴的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空間比三十年前少了很多很多。
也許有人會說,今天的各類興趣班遍布大街小巷,很多孩子都會各種特長。這難道不是素質教育的進步嗎?老汪承認這是進步。但是老汪也必須指出,這些興趣班的眼裡其實沒多少興趣,他們的眼裡更多的是錢。孩子進興趣班所接受的興趣教育往往是見好就收,他們會利用家長的功利性和攀比心誘導家長,讓孩子考級。他們會慢慢向家長灌輸,有個鋼琴八級,就可以以特長生的方式讀重點初中;他們還會說,別人家的孩子有好幾樣特長,你的孩子沒有,會自卑的,不考級算不上有特長。考級會讓他們的興趣班課程變成漫長的5年,甚至6年。最後,你孩子可能過了鋼琴八級,但此身或許不願意再碰鋼琴。這就是中國式興趣班教育。當然,艱苦、漫長的考級路毀掉了你孩子原有的藝術興趣,但卻給興趣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多數興趣班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幹著應試教育的內容,將殘酷的應試教育從初中延伸到小學,從文化課延伸到藝術類課程。老汪在《興趣班實在培養興趣嗎?不!它的主菜是「考級」,它的眼裡只有錢》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本文不再贅述。老汪要說的是,興趣班遍布大街小巷,如果是進步的話,也是「應試教育」的進步,不是素質教育的發展。
考級是殘酷的應試教育
和三十年前相比,師資、教學硬體飛速發展,應試教育的水平和強度也在發展;但是教育理念仍然被題海戰術所主導,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教學實踐嚴重隔膜;素質教育開展所依賴的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空間被嚴重壓縮,學生的學業負擔太重太重。
三十年了,教育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老汪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